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3 23: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nono只是想和各位讨论下陈寅恪治史风格而已,并不是做翻案文章。觉得也是个不错的话题,不知道大家对这些史学名家的看法是怎样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8 16: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看到一篇文章,以陈寅恪的关陇集团和山东豪杰立论,分析贞观后期侯君集,张亮,刘洎之死与魏征的停婚扑碑,是山东豪杰与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之争,可惜就这么一句,语焉不详,nono怎么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9 10: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转贴一篇:

读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作者:明心斋


  学者的名气太大了,常令人望而生畏,我读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就是如此。本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蓬莱阁丛书》早买了,其中有好几本也读了,就是害怕碰陈先生的这本。
  陈先生出书,在其生前就有严格的规矩,全都是繁体竖排,用文言写作的。我小时候读《三国》《西游》《水浒》等都是繁体竖排的,字还识不全,硬是搬着字典读下来了。但那是小说,趣味性强,对正经的学术著作,还是挺头疼的。再加上陈先生名气实在太大,连写“导读”的唐振常先生也不敢自称其文为“导读”,换了个说法叫“学习笔记”,所以我只得恭恭敬敬地把它“束之高阁”,一放就是几个月。
  最近几天,重读《资治通鉴》,把重点放在隋唐的一段。看英勇善战的李世民打天下,如同欣赏金庸的武侠小说一般。抽着空又把前两年买的《陈寅恪最后二十年》翻出来读了一遍,这才找到一点感觉,便迫不急待地想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唐振常先生的“学习笔记”,虽然用了过于谦虚和崇敬的口气,但还是把这部书“导读”得明明白白,把陈先生的主要论点及其价值也说得清清楚楚。唐先生还指出,读这部书前最好读一读《资治通鉴》,这也让我碰巧赶上了,所以在真正开始读陈先生的著作时,我竟发现自己毫不费力。那感觉,就像《西游记》中孙悟空发现水帘洞一样,看上去挺吓人的一个大瀑布,撞进去原来别有洞天。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共有三篇文章,《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的关系》。三篇虽然内容不同,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实际上说的是一件事。
  陈先生开始是破解李唐皇室的氏族之谜,引用各种资料证明李唐先祖是赵郡李氏的破落户或者冒牌货,并不是他们自称的陇西李氏。又分析这宗冒认祖先的公案的缘由,引出从北周宇文泰到隋唐一直沿袭过来的“关中本位政策”,这是陈先生的独特发现。“关中本位政策”可以说是北周、隋、初唐的“国本”,因为有它,所有的政权更迭都只有在中央进行才能成功,地方上闹不起来。自从武则天有意识地破坏“关中本位政策”,到唐玄宗时破坏已尽,地方上的力量就起来了,唐室也从此衰落。
  陈先生又分析了当时各民族的“汉化”与“胡化”,用大量事实,指出胡汉之分和种族没有关系,起作用的是文化。汉人可以胡化,胡人也可以汉化。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后来的河北藩镇,之所以强盛和不可动摇,实在是因为他们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胡化地域和胡化集团。
  唐朝中后期的朋党之争,也被陈先生用“文化”分析得明明白白。执掌朝政的“关中集团”被武则天打烂之后,一直受压的山东士族势力和以科举博取功名的庶族势力都抬起头来。阀阅士族有家学渊源,门风优美,重经学而轻科举;庶族势力重词采并以科举得势。斗争了多年的牛李两党,不是出于个人的恩怨,而是由于双方属于截然不同又相互对立的文化圈。而把持宫廷的宦官集团,则是出于四川、福建等地的“蛮夷”,形成的特殊势力,另是一种文化。
  陈先生论述“外族盛衰的连环性”,从当时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力量的消长和相互的作用着眼,分析唐朝对外关系的成败荣辱,指出突厥、回纥、吐蕃、高丽、南诏等民族的兴衰,有的和唐朝有关系,有的和其它民族有关系,还有的纯属天灾人祸,并非全是唐朝如何如何。而论述“外患与内政的关系”则说明了唐朝国运的盛衰与周边民族的影响密不可分。唐朝的灭亡,一方面固然是黄巢起义摧毁了唐朝的经济命脉--江南地区,另一方面也和西南方向南诏民族的搔扰牵制大有关系。
  以上的论点,多是前人不曾发现,而属陈先生首创。以我的感受,陈先生治学,不独重视史料考据和辨证分析,也另有深意存焉。他祖父陈宝琛是维新变法的志士,因变法失败而丢官;父亲陈三立是著名的晚清四公子之一和大诗人,因痛于日寇侵华绝食而亡;他自己曾中过晚清的探花,又出国留过学,一生经历,正是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中国那个时代,不仅面临着异族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本民族在各方面水深火热,而且其固有的文化也面临着异化、堕落和销亡。他曾说王国维是被“文化所化”之人,他自己何尝不是!王国维以身殉了即将销亡的文化,陈寅恪为其作了墓碑,自己却为了这文化而活着。著书立说,也无不是发扬中华文化之优秀成份,立弘愿将其传承下去,以避免有一天全民族出现让他伤心的“胡化”。为保守那一份自由的文化精神,在有关方面让他出任“中古所”的所长时,晚年的他“极其狂傲”地提出“不学马列”,并要国家领导人出具书面的保证。其实他何曾拒绝做为学术思想的“马列”,只是不想把“马列”奉为不与其它学术平等的神圣而已。
  抛开这些不言,《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使用的分析方法及其观点,用于研究现当代的许多问题,我觉得也颇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效。
  (明心斋1999/11/18)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9 11: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4-18, 16:11:50发表
我认为牵强附会的成分太多,不足为信。

陈寅恪的“关中本位”论,可备一说,很多东西也解释得通;但绝非可以用来解释所有隋唐历史事件的“一般理论”,它不能解释的东西比它能解释的东西多很多!

我在前面的贴子中已经说得很清楚,陈太固执地要把他那个理论生搬硬套进所有历史事件中,效果很糟糕,反而使他那个理论显得极其难以令人信服,是不自量力之举,甚至可以说是“再没有什么比志大才疏更不幸的了”这一话的另一次证明。

我觉得这说法也不是全然无稽,起码原始史料中提到魏征扑碑事就有太宗因侯君集张亮事疑忌而扑碑之说。
固然侯君集,张亮,刘洎之死各有原因,但似乎都可与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有矛盾,刘洎之死更直接与诸隧良进谗有关。考虑到侯君集为封疆大吏,又与太子承乾关系亲密,临死前自称“君集岂反焉”,刘洎也曾是辅政大臣,我觉得这说法可能还是有道理的。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8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9-10 00: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50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