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9-2 09:53 发表
其民户出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鍭。这又是针对哪地的民呢? 是巴郡南郡蛮. 跟南中有关系么? 肃老师还以此作为南中善织蜀锦为理由呢?? 这都是有知了?
对对, 广汉人为滇池太守, 是我没查清楚呢. 不过无知嘛. 不知道把"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三地口不足50万的地方代表了南中又是什么见解呢?
其外又有巂、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而这一部分肃老师和你有知S大师则直接忽略不计了, 这又算什么呢?~
益州附近都有白狼、槃木、唐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 区区其中三,四个国有耕地能种田就直接把百诸夷国都给代表了, 还说不用诸葛亮教, 这就是有知了?
其民户出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鍭。这又是针对哪地的民呢? 是巴郡南郡蛮. 跟南中有关系么? 肃老师还以此作为南中善织蜀锦为理由呢?? 这都是有知了?
————那个肯定是举错例子了。但是肃老师也提到“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缀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的哀劳夷。不过这个例子也不太正确,这里所说的织品是“白叠”,属于棉制品,见张守节正义:白叠,木绵所织,非中国有也。但棉花大规模种植则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这显得比较稀罕。而蜀锦的原料是蚕丝,并且布和锦的制造工艺差距较大,所以这条资料尽管能说明西南夷具体是哀劳夷有织造能力,但是对蜀锦的帮助其实没多少——其实蜀锦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发达了,连扬雄的《蜀都赋》都说“其布则细都弱折,帛系茧而衽,阿丽纤靡,避晏与阴。蜘蛛作丝,不可见风。”肃老师大概是把后来的苗族“武侯锦”、侗族“诸葛锦”和蜀锦弄混了。
对对, 广汉人为滇池太守, 是我没查清楚呢. 不过无知嘛.
————应该是益州郡太守,郡治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