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读史偶得:诸葛亮之北结鲜卑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4-6-28 04: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一)鲜卑及其领导柯比能

鲜卑是匈奴之后汉朝北方最主要的敌人,自从汉和帝时北匈奴被击败后远走欧洲,匈奴故地就被鲜卑所占据,到东汉末年,在檀石槐的领导下,鲜卑势力发展到顶点,《后汉书》记载这种盛况为“南抄缘边(汉边境),北拒丁零(在南西伯利亚),东却夫馀(在辽东以北),西击乌孙(在西域),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更为糟糕的是,在与东汉的长年互市中获取的大量铁器使鲜卑骑兵拥有相当精良的装备,战斗力比匈奴人上升了一个档次。桓帝灵帝年间,鲜卑人屡次侵入塞内击败东汉守军,仅灵帝熹平三年从春至秋就达到三十次之多。

檀石槐的英年早逝是中原汉族政权的大幸,此后鲜卑诸部陷于分裂,再无力大举南侵,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半个世纪后柯比能的出现。

柯比能为人勇悍善战,执法持平,不贪财物,因此被推为部落首领。从东汉建安年间起到曹魏几十年里,柯比能利用中原诸路军阀混战的机会,使用极其灵活的外交手腕,忽降忽叛,左拉右打,先后吞并鲜卑其他部落,略复檀石槐时鲜卑威势,疆域自云中,五原向东直到辽水,控弦之士十余万。

柯比能又连年出兵骚扰曹魏北方边境,幽州并州深受其害。明帝太和三年,护乌丸校尉(“护”是监察之意,曹魏护乌丸校尉兼护鲜卑)田豫在马城被柯比能围困七天,明帝用刘放的主意,派深得柯比能信任的阎志前去游说,才得放出。青龙元年,并州刺史毕轨派遣将军苏尚、董弼攻击柯比能,在刭北为柯比能大破,连苏尚、董弼都临阵战死。

(二)诸葛亮北结鲜卑

借用强大外族打内战是一件危险的事,搞得不好就会引狼入室,吴三桂是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历来讲究“内诸夏外夷狄”的史家对此种做法当然不以为然。每有这样的事情他们往往本着“为贤者讳”的传统为正面人物极力回护,唐朝的史书就从来没把李渊起兵后和突厥的关系交代清楚。诸葛亮之北结鲜卑,陈寿在其《三国志》里面同样是遮遮掩掩。

此事不见于诸葛亮本传,只在多取《魏书》的《魏志》牵招传中提及:“招以蜀虏诸葛亮数出,而比能狡猾,能相交通,表为防备,议者以为县远,未之信也。会亮时在祁山,果遣使连结比能。比能至故北地石城,与相首尾”。东晋人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也有记载“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最终结果是由于牵招早有准备,柯比能率军退去。

(三)余想

由于史书的语焉不详,我们难以了解蜀汉与鲜卑为共同出兵达成了怎样的条件,但毫无疑问的是,鲜卑人不会白白帮忙,蜀汉要利用鲜卑,鲜卑同样要利用蜀汉,蜀汉要从击败曹魏军队中获得土地和利益,鲜卑人同样也是。

历史是难于假设的,当时柯比能控制下之鲜卑,领土自云中五原东至辽水,控弦之士十余万;蜀汉土地不过巴蜀汉中,军士也不过十余万,而鲜卑骑兵的骁勇善战无疑要远远超过汉人,一旦曹魏的军队被一战击溃,很难说真正的胜利者会是谁。

北有强大鲜卑的潜在威胁,司马懿在西线遍布羌人的土地上坚垒不出,其不得已的苦衷可想而知,而这种策略终于将诸葛亮拖死在军中,对于汉族而言,也未必不是一件幸事。但一个世纪以后,也正是司马懿的子孙们借助鲜卑人匈奴人羌人互相混战,终于导致了北方汉族政权的覆灭,这对司马氏而言,是一件很有讽刺意味的事。

在诸葛亮死后的一年,明帝派遣的勇士韩龙潜入鲜卑刺杀了柯比能。柯比能的死去再次使鲜卑人四分五裂,一如从前檀石槐死后一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4-6-28 17: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陆逊少年时于2004-06-28, 10:53:07发表
从汉晋的记载,第四次北伐,司马懿不战,是因为觉得诸葛亮部队的战斗力强,出战会重蹈楚军被黥布所破的覆辙。司马懿的出战,是因为军队起内讧。

战与不战,都看不出司马懿担忧羌族鲜卑的迹象。要是真的担忧,那么就不会因为内讧就冒此大险。

相反,郭淮调羌粮,是增加了后方羌族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对抗轲比能,你说司马懿到底是否因为忧虑鲜卑而坚守呢?


再说到拖死诸葛亮,那是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不再以鲜卑为应,而是以东吴为应,司马懿坚守又关鲜卑何事?
最后一次北伐,先是司马懿渡过渭河扎营,然后司马懿有武功水出击,郭淮有北原逆击,未知后顾之忧为何者也!
当然要说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也不准确-------------有皇帝的诏书在限制。

十多万鲜卑骑兵在北边虎视耽耽,如果是你,你会不会有所忧虑,即使史书没说这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事。

如果一切东西都要史书明说了才算数,那历史学家和古文翻译家就没有区别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4-6-28 17: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再如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鲜卑出军相呼应是史有明载的,诸葛亮其他几次北伐是否同样存在请鲜卑出军只是鲜卑和孙吴一样采取了坐视,或者进一步说是否鲜卑和蜀汉间本来就存在着战略同盟关系,这都是值得考虑的,不能说史书上没说就不存在。柯比能不是傻子,他不会真为“诸葛亮少数民族政策比较好”这个理由就出军呼应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北伐选择割裂河西和河西诸郡的特殊性及羌族问题的关系,过几天闲下来会总结总结贴上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4-6-28 20: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是吹的,就说田豫那个马城之围,明明是阎志走后门才让柯比能放出来的,《刘放传》和《鲜卑传》说得很清楚,这里硬吹是给牵招吓走的,还说柯比能去而复来,让牵招立功,呼呼,田豫传对这事吹得更厉害,自己去看吧。

中国史书里面这种吹法多得很,比如突厥围隋炀帝于雁门,就给吹成让李世民的疑兵计吓跑的。史书读多了,早就见怪不怪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0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6 00:5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27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