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未知-离线 zwj0081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61924
注册 2006-3-12


发表于 2006-5-16 17: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论魏延

魏延的出身和履历不详,史书上只记载他是义阳人——义阳在南郡的东南角上,也就是荆州的东部,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是在荆州跟了刘备的,正如身为山东人的诸葛亮,要在湖北(荆州)才归附刘备。史书上说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所谓部曲,是一种半依附关系的将领私兵,马马虎虎可以解释为:在入属的时候,魏延是刘备直辖部队的指挥官。演义中谓其是刘表部将,以及镇襄阳大战文聘.献长沙刀劈韩玄,等等情节,其实都是虚构的。
    刘备入川,魏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大概也就一个少将师长。等到刘备当了汉中王,需要任命一为大将守备蜀中的门户——汉中。当时,“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可是刘备却偏偏挑上了名不见经传的魏延,“先主乃拔延为都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相当于汉中地区总司令兼汉中地区地委书记,军事重镇的党政军一把手。大家听到这样的任命都很惊愕,为了安抚众心,刘备故意在宴会上当面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真不含糊,回答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意思是 曹操我打不过,可是依靠险要地形,可以把他拦住,要是他派别人过来我就帮大王您捏了他!豪言壮语,听到的人暂时服气了。
    当然,狠话谁不会讲,牛皮谁不会吹,魏延镇守汉中的实际功绩究竟如何呢?《姜维传》中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人。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到了姜维守汉中,说魏延的部署“虽合周易重门之义”,但只能保证不丢土地,却不能大量杀伤敌人。于是他开开大门放敌人进来,希望利用汉.乐等重要军事据点断敌后路,关门打狗。可惜,姜维的战术第一次实用就碰上了钟会伐蜀,钟会先分割汉军诸围,在分而击破,汉中天险,不到一个月就全数拿下——既然已经放我进来,那我怎么打就由不得你了呀!
    总之,魏延守备汉中凡十五年,没有放一个敌兵进入自己的防区,接任的王平完全依照魏延既定的方针办,也以少胜多,在兴势大败曹爽的征南军。既然有这种本领,那么刘备破格提拔魏延也就理所当然了。刘备称帝以后,拜魏延镇北将军。刘禅即位,封他都亭侯。此后一路晋升,最后的官为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征西将军可谓实权武官的最高品级,并且要资格够老才能在将军前面加一个“大”字;假节就是有不请旨而直接斩杀触犯军令者的权力,战时可以直接砍两千石(汉代为俸禄多少来代表品级)以下的官员(乖乖,那已经是后来的正二品啦!)南郑侯为县侯,是异姓爵位的第一等,和诸葛亮的武乡侯同级。魏延这可真是位高权重呀,相当于:统帅本部参谋总长兼西北方面军总司令.上将军衔。
    《演义》中不但说魏延是长沙降将(其实应该算是起义将领)还说诸葛亮看他脑后有反骨,只因为悍勇可用,才暂时留下他的小命,但一直压制着他,言不听,计不从。这恐怕是为了解释魏延之死而设计的伏笔。最早的罗本《三国演义》,还数次描写诸葛亮想干掉魏延,比如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就想把诱敌的魏延以及五百军士一起烧死。后来毛宗岗父子重修演义,把类似的情节都删掉了。其实魏延之死,就史书来研究,疑点众多。诸葛亮未必就真想除掉魏延,否则下手的机会多的去了,何必要等
到临死。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魏延提出了奇袭子午谷的战略:“闻夏侯懋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粮负五千,真总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延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已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诸葛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泷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因此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对于子午谷战略究竟是否可行,历代有很多人提出完全相反的意见。反对派认为:一,子午谷道路险狭,未必十日可到;二,夏侯懋未必会弃城逃走;三,就算取下了长安也未必能守得住;四,万一失败,本来兵力就不足的蜀军损失太大。我是赞同子午谷战略的,所以对此几问详加解释一下。
    子午道确实齐险难行,但很少有人去做过实地勘察,而就算真的实地勘察过,也不敢保证其路况是和三国时代一样的。所以这点上我们只能相信魏延的判断,魏延终究当时名将,又久镇汉中,对附近的地理情况应该很熟悉,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后来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真伐蜀,也有一路走的子午谷,当时王肃向魏帝疏说:“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才半谷。”走了一个多月才走到子午谷的一半。因此有人以此为证,说魏延的判断是错误的。但是,当时的山路不是现在的高速公路,从南往北走和从北往南走未必速度相同,何况曹真是大兵团挺进,魏延欲精兵奇袭,行军速度当然会不一样。最后,曹真这次南征失败,是因为“道逢霖雨”——连续的大雨天你倒走走山路看看?
    关于夏侯懋是否会弃长安逃走的问题,人心是最难测的,何况咱们谁都没见过夏侯懋(笑)但是魏延作为前线将领,应该会仔细研究对方主将的性格和勇怯,所以他的判断应该是比较正确的。
    就算取下了长安,当然也未必守得住,但魏延其实未必想取下长安,更未必想坚守。诸葛亮出祁山北伐的目的不是一举灭魏,否则不如从李严镇守的白帝一线直插洛阳呢。他的目的是夺取魏的陇右,也就是长安以西的地区,然后积累物资.训练骑兵.招抚羌人,寻找时机以高屋建瓴之势向东面横扫。魏延的子午谷战略正是因应了诸葛亮的这个大方针,他的目的是穿插割断魏东西两个大军事区的联系,使敌军混乱,配合诸葛亮夺取陇右。所以只要走出子午谷,插入敌人不得不救的心脏部位,并且坚持到和诸葛亮会师就可以了,不必要取下长安,更不需要坚守。
    子午谷战略确实有冒险的成分在内,但是军事行动从来就没有百分百稳胜的。后来邓艾偷度阴平小路,比魏延的计划还要冒险万倍,结果不但胜利了,并且一仗就灭亡蜀汉政权。重要的是蜀汉当时的基本国力和军事实力都不如魏国,第一次北伐攻敌不备,正好趁此机会出动奇兵,一击予敌重创。国力上大小之势并不是这么容易逆转的,就好比赌博一样,你的赌本比对方大,你可以稳扎稳打,否则只有偷机耍千才有赢的可能。军事讲究奇正相生,诸葛亮用兵却只见其正不见其奇,一点点向前平推,碰到敌军以大兵团来抵挡,就很难继续获得战果了。魏延的计划正是对诸葛亮战略的补足。他没能实行,我们可以讨论其可行性,顶多承认胜负参半;诸葛亮“安从坦道,平取陇右”的战略实行了,结果没能获得寸土,我们就可以说他不合适,两相比较魏延之计是否可用,不是很清楚明白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wj0081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61924
注册 2006-3-12


发表于 2006-5-20 18:0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看来楼上的没仔细看
奇袭子午谷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拿下长安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6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3 19:3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68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