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的情节确像芥川,但如果是说这篇文章的话,洒家就覺得是不像的了。
其一,芥川主要是行為描述,而人物的思想描寫可谓极少,而此文则是參半或者说以思想描述為主。
其二,文旨部份芥川是基本不直接说出的,即使撇除此文的点题部份,整篇文章的行文语句等对文旨还是说得相当白,尤其朋友的说话部份。
ps:洒家以上兩点只是说一下關于此文和芥川文的分別,並不代表这样寫就不好。
贫道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既不是专为写老百姓在战争中的遭遇,也不是专写姐弟之情,更不是在影射什么政治格局。贫道只不过是想写写咱们这些平头老百姓在巨大生存压力下的一种精神状态……当今太平盛事中的老百姓也好,几十年前战乱中的老百姓也好,可能都会有某种有形无形的精神压力,令他们(或曰咱们)麻木、消沉、困顿,甚至异化……
这个目的洒家看得明白,因為洒家大部份文章的主旨也是關于这个:荒謬、异化、空虛、困顿。如果道兄以此為為文目的,洒家以為,不如把第四部份完全删去更好,沒有了这重交代,就好像事件从中消失,心中有一种郁闷,更能达到那种恍惚、消沉、困顿的感覺。
至于布袋的那个故事,其实并不是贫道为了表达某某思想而虚构出来的情节,而是确有其事
难怪这么贴近真实,看完第二部份就想着这是否真实故事呢?
至于您说最后一段头重脚轻的问题……贫道不敢苟同……因为这正是我与那个朋友的原话……
若为表达效果而改动的话,那就没意思了……
雖然是原话,但在我们这些不知原委的人看來,确实有点这样的感覺,不过这点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