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万有意识”理论的严密论证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4-3-31 17: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只要量子力学还没突破所谓的“测不准原理”,人类对于认知生命现象就还没有起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4-3-31 20:2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颖颖 于 2014-3-31 19:17 发表

测不准原理本身不是一个物理现象,而是一个数学现象。这个所谓的问题本身无解。

测不准原理的核心在于,任何一个非零可积分布和自己的傅立叶变换,都不可能同时趣近于 0。

不但在这个宇宙测不准原理成立,在任何其它宇宙它也成立。纯物理现象,如 Planck 常数换个宇宙它有可能变,测不准原理变不了。

这个数学解释对量子力学有意义吗?首先什么是量子?离散就是量子的特征。然后可积的条件又是什么?可积的充分条件是1,函数在闭区间连续;2,函数在闭区间上有界且只有有限个间断点; 可积的必要条件:被积函数在闭区间上有界。离散的东西能连续么,只存在有限个断点么?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

傅里叶变换的充分条件也一样:函数f(t)在无限区间上绝对可积。

这个“可积”的数学条件本来就对应到物理实验的基本前提:实验数据可采集。怎样才能可采集?就是在可检测的条件下连续,如果采集器分辨率低于被测物密度的话。这又回到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大前提上面来。光有折射有散射,在不同介质下走的路程必然是不同的。即便是在真空环境,光源本身介质所导致的散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激光的速度在长距离上必然大于普通光,因为测量光速的仪器有精确度限制。光速不变只在一定特定光源材料下做特定精度的测量是成立的,换句话,说,“光速不变”不具有独立性。一旦实验条件或者采集精度发生质的飞跃,比如在地球与火星之间建立真空管道,以纳米技术测量高强度激光的光速,结果必然与现今通用的光速数据不同。

PS:中国的超强功率的固态激光器是世界一流,用它发射的激光束可在3千公里的距离获得每平方厘米35K焦耳能量密度。此即是精度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4-3-31 20:5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4-3-31 20: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颖颖 于 2014-3-31 20:36 发表
测不准原理和提高仪器精准度没有半点关系。测不准是理论上的测不准,不管你仪器多先进它永远都测不准。

很可惜这个理论与实际是有关系的,如果没有关系,逻辑上也是错误的

PS:有很多所谓的证明,不增加维数就不存在闭合区间,增加维数之后又遇到高次方程无实数解,很难自圆其说的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4-3-31 21:0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4-4-3 10: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颖颖 于 2014-3-31 19:17 发表

测不准原理本身不是一个物理现象,而是一个数学现象。这个所谓的问题本身无解。

测不准原理的核心在于,任何一个非零可积分布和自己的傅立叶变换,都不可能同时趣近于 0。

不但在这个宇宙测不准原理成立 ...

测不准原理:测位置的不确定性△X与动量的不确定性△P遵守不等式
△X.△P≥h/2

普朗克常数记为h,是一个物理常数,用以描述量子大小。实际上是描述微观粒子在单位时间的最小能量单位。这个单位能量的整倍数,就是检测仪器的测量精度。△X意味着检测扫描的范围,△P意味着检测扫描的速度。由于检测微观粒子需要打出一个电子之类粒子,来观测被测物能量变化。现在的问题是打出去粒子的最小△X.△P已经大于被测量子的能量半径,换句话说,不可能用地球这么大物体去测量地球人的身高。所以使用打出粒子这种方法根本得不到任何关于量子有意义的结论。

再回到意识上面。构成意识的粒子如果只有一个,完全在测量范围以外,不用考虑。只有被测粒子很多的时候,也就是“可积分”的时候,才能以较大概率检测到。试问,此时的被测物是否属于有组织的形态,这个形态与想象中的被测物是不是大分子与原子的关系?本科学过有机化学的人都知道,温度与反应有机物的结构稍有不同,生成物就会不同,单位质量占据的体积也就完全不同,更不要说原子这一级了。进行傅里叶变化只是把混合频谱转换成离散的幅值,以便观测而已,跟测不准原理是两码事。正如一个面包,把它的碳氢氧成分比例算出来再按原子量取积分,与该面包的重量完全是两码事,差距高达好几个数量级。这倒是真正的测不准

所以用不着看它的下限是否“任何一个非零可积分布和自己的傅立叶变换,都不可能同时趋近于 0。”只要看一下上限,纳米级的粒子,可积分与自己的傅里叶变换的结果差异就行了。在数学上,这可是没有问题的

PS:公主若是真的对这个感兴趣,还不如研究下有机化学。这些看似高深的物理,数学问题,其实是很基础的有机化学研究对象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4-4-3 11:10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7 02:4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82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