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巴孤 于 2007-4-10 17:55 发表
同72楼
明月的东西写的好,但不等于写的好的就不许别人提意见找问题。
更不能见有人提问题就质问“你怎么不写个更好的出来”
此言甚是
虽然楼主所提数项并不见得完全正确,但讨论问题如果不准质疑,则只能陷入“约瑟夫同志(斯大林姓),说得太好啦”然后大家鼓掌的局面。
评论者本就不必高明于著作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如不如师,古者早有定论。更不必提西人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及我不同意你所说,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种种了。
不过从实质上说,易中天也好、当年明月也好,以换一换形式、换一换看待问题的角度的办法,在缓解国人对历史的审美疲劳意义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严格按照史实去要求,无疑是太严厉了一些。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三国演义》,与史实出入如此之大。可是他能以这些和史实的争议点出发,促发大家讨论和研究,更进一步的了解、深入三国的历史。甚至使无知的皓首童蒙都普及到一些通俗化的历史,这难道不是功大于过么?
不过现在看来,如果仅仅拘泥于历史本身,即使表现形式再活泼,对现世的意义也是不大的。所有的作品和红楼梦的差距其实都在这里。中国如此之庞大,人才如此之众多,期待有人能结合历史、结合传统,描绘出一个适应现世市场经济体系下中国人的处世立身体系和框架来。
或许这只是奢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