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弓骑步于2006-02-09, 8:50:32发表
原帖由oblivion于2006-02-08, 19:23:52发表
[quote]原帖由弓骑步于2006-02-08, 7:41:35发表
不是明朝武将差劲,而是明朝皇帝极度不信任武将。朱元璋说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这话漂亮之极,其实就是这老农民没度量罢了。也是,连徐达这等名将都赶紧弄死了,再选个徐达出来做甚。一直到明朝建立一百年后,才第一次试行武举,而且重弓马轻策论,打的就是选拔武夫的主意,又不殿试,寒了天下武人之心,怪不得武侠小说里面明朝不断有新门派出现,武人无计公战,只好勇于私斗了。
糟糕的是,被明朝皇帝允许带兵的文官不是个个都如袁崇焕,天生的军事家,更多的是杨镐同志那种书生,丧师失地,寻常不过。明朝卫所士兵又积弱得很,除了边镇军队,需要抗击游牧民族,尚富经验,内地几无可用之兵,纯属白养。要不是明朝皇帝运气不错,隔三差五地冒出来几个文官军事家,某家看明朝早就亡了。
徐达的死关老朱什么事啊
而且老朱杀大臣可是不分文武的,也不能他特别不信任武将,应该说自从儿子死了以后他谁都不相信了,除了自家人
明代的武功应该说还是很NB的,前期在各个方向都NB,中后期在北方不怎么样,在南线和东线可是NB得很,看看其他朝代,除了汉朝,守成期没一个比明朝做得更好了
卫所也是跟府兵学的,任何朝代守内地的兵都很垃圾,这个跟制度没什么关系,钱穆说得好,主要是因为明朝内地承平太久了
应该说重文轻武是世界历史的必然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文职人员带兵的制度,宋明发展出来的文官带兵制度现在看起来也不差劲,傅衣凌早就提出这是中国社会的早熟性决定的
明朝会打仗的文官还是超多的,于谦(大牛啊),王阳明(强中之强)、毛伯温(又是个大牛),熊庭弼、孙承宗、袁崇焕,悍将则也不少,只可惜明代中后期以后那些世袭的边将打仗只知道带着一帮很猛的亲兵冲到前头,所以有文官节制还是不错的
赐徐达蒸鹅之说虽不见于正史,可是历来明史专家大多采信,怎么会没有关系?
明朝武功不错,不过是缺少强有力的对手,区区一个没落的蒙古达延汗,也迟迟解决不了,数次交兵,互有胜负,相比汉、唐两朝击破强悍的匈奴、突厥,直不可同日而语。某家也不是反对文官掌军,只是对明朝彻底蔑视武将抱持不满罢了,须知有军事才能的文官可不是一抓一把,终是少数。而且明朝武将不是不行,而是有本事的武将无出头之日,出头的都是朝廷精心挑选出来的一勇之夫。朝廷想要的就是没大脑的武夫,却又爱骂武将弱智,不是很滑稽吗? [/quote]
赐徐达蒸鹅一事从药理上就说不过去,《本草》里面可有说过“鹅克疮”?严谨的明史家在著作里引用这个故事的我只看到过傅衣凌《明史新编》,吴晗的《朱元璋传》里面也坚持这个说法,但是要知道吴晗写《朱》的本意就是讽刺蒋介石,二稿时甚至把“流浪汉”都改成“小流氓”,尽力采用能表现老朱残暴的资料也是正常。从《明史》《实录》上来看,徐达就是正常病死的,总不能因为老朱杀了蓝玉就认为老朱残暴到连徐达都要杀掉吧,徐达死的时候老朱还没对武将系动手呢
小王子屡次入寇那是明代中期的事了,太祖成祖直到土木之变前夕那八十年来年里明朝不都是见谁灭谁的?汉代是出名的以强灭国的朝代,俺们不敢比,拿唐朝出来对比倒有信心,高宗朝以后对吐蕃的战绩比之明朝对鞑靼和瓦剌的如何?天宝以后对南诏的战绩比之明朝对后金的又如何?明朝在西南和东方的战绩一直不错,哪怕是北方和东北战线上在隆万年间还出了戚继光李成梁这样武功赫赫的边将,说明朝武功赫赫一点不为过。蒙古分裂不假,唐朝面对的突厥难道没有被隋朝玩得分裂?而且看看鞑靼和瓦剌入寇时的规模,动不动就是数万十几万骑来犯,可看不出有什么衰落的
老兄认为明朝有头脑的武将无出头之日,还请拿点资料出来证明为好。反正就我所看的史料来说,明朝有头脑的武将一点不少,的确有不少缺大脑的悍将,但是和别的朝代比起来看不出有故意为之的迹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