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讨论]大家说说桓温何如人?, 他有何优点有何缺点?
性别:未知-离线 hittite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56
编号 582
注册 2003-9-7


发表于 2003-10-23 23: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恒元子什么时候变孤儿了,其15岁丧父,18岁手刃仇人。譙國龍亢恒氏一族乃世家大族(王,庾,恒,谢东晋四大族),估计是属于武力强宗一类的,所以被好清谈的文化士族所轻,其实恒温也不太看得起他们。恒温年青时颇受清议的好评,是个有为青年,后娶明帝女南康公主。
    一直以来史书对恒温评价一直不高,我从来是不以为然。说他北伐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威望,我不否认,但这算哪门子的毛病。至少他是用正当的手段,而且建立威望只是他的目的之一,至少不会高于“克复神州”。在看看他同一时期那些只会清谈的白痴。。。。。。
    提道恒温,人们往往诟病他的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却很少提到他第二次北伐的成功。公元356年,恒温自江陵领兵北上,8月于伊水大破姚襄,收复洛阳(陈庆之也不过如此),史载:“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何其壮也,英雄豪杰啊)。可惜东晋王朝早以一心偏安,更对恒温的强大不满,既不迁都洛阳,又不从其策派精兵强将镇守。最后派出个无能的谢万(估计神侃方面很厉害),其无惊自扰,不战而败,洛阳复入敌手。
    恒温北伐的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晋主要势力的阻扰,世家大族对其的失败是“深喜而乐道”,真是时代的悲哀。如果说恒温北伐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那士族对其的阻扰不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正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历代史家写史莫不抱着正统的历史观(太史公除外),对于这些所谓的“乱臣贼子”,无不以抹黑为己任,以诽谤为乐趣。“马肝有毒,不食马肝谓为不知味也;史家误人,不闻狗屁谓为不知臭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ittite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56
编号 582
注册 2003-9-7


发表于 2003-10-24 12: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fs7711于2003-10-24, 08:40:44发表
桓温军事才能一般,入川的胜利还靠了几分运气。他打打小毛贼还差不多。

南北朝时期,南朝北伐能有几次攻下洛阳,诸位“神往”的陈庆之算一次吧。第一次北伐时,大军深入敌国,理应速战,奈何屯兵观望?人们指责他北伐意在取得威望而震慑朝廷,何不成胜攻取长安?说这些话的人和王夷甫之流有什么区别。姑且不说长安城墙高城坚,仅仅是前秦在长安附近游动伺机反扑的三万铁骑,就不能让人觉得棘手;桓温大军转战千里,与秦军屡次交锋,虽取胜居多,但区区四万人,死伤数千,又兵分三处,已是强弩之末。这时关中百姓群起响应,可是北方坞堡豪强却没什么动静。所以他会问王猛:“吾奉天子之命,将锐卒十万为百姓除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殊不知这些坞堡主要等局势明朗才会有动作(都在候风云而后动),而北伐必须得到坞堡主的支持。祖逖就说过:“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桓温没有看清这一点,没有积极争取坞堡主的支持,用兵“欲望持久,坐取全胜”,最后军粮不继(这个很关键,前秦坚壁清野所致),孤立无援,兵败而归。前秦苻坚就曾说过:“每思桓温之寇也,江东不可不灭。”。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5 14:1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19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