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我列举的九个事件命题并列举如下,以便于讨论。
1、 夹谷之会。
2、 编删五经。
3、 叔孙通定朝仪。
4、 独尊儒术。
5、 三年之丧。
6、 唐代科举。
7、 君子小人之分。
8、 朱熹理学。
9、 八股文。
下面是兼葭苍苍和恨地无环的回复和我对此的回答。
1、 夹谷之会。
1、想不到这个也被拿来说事了。这个根儒家根本无关。当时周朝还在,所有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礼仪都有特定的礼制来规定。而齐鲁两国的外交是一次正式的外交活动。 孔子当时不是列席,而是主持仪式的礼官。试想一下,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是不是也要一定的仪式。两国元首互访是不是要红地毯,三国仪仗队。假如外国元首来 访把三军仪仗队撤了,换一块蓝地毯,他们会不会接受。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对周礼的遵守比其他的国家要严肃。而齐国东莱部落的土风舞,在鲁国人眼里是蛮夷的 东西。在两个华夏大国的国君正式会晤的仪式上,搞这个东西就是不尊重鲁国。孔子为了自己国这的尊严,据理力争,这表现出了孔子的气格。事后,齐景公因为羞 愧,还了侵鲁国的汶阳之田,并对自己的臣下说,“孔子以君子之礼教自己的国君,你们却用蛮夷的来教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原话记不清了)”这跟禁锢思想有何关系。
周朝,实际上这种说法我并不认同。我觉得秦以后的大一统朝代才能叫作“朝”。周朝的性质更像是一个联邦,有点像神圣罗马帝国。像什么“周天子”之类的称呼都是后人加的。西周时,中国的国家形态是,一个较大的周,四周是许多弱小的臣服于周的小国(部落),再外是一些不臣服于周的国家(部落)。诸侯和周王的性质不同于后来诸侯王和天子的性质,他们是一种联邦制。进一步说,当时各诸侯国及周都有各自的文化、风俗和传统。离周较远的国家就更是如此。东周时,由于周对诸侯的束缚力的消失,各国各自的文化、风俗和传统都得以自由的发展。更不要说像楚国、秦国这样的国家。东周时的中国更像是欧洲,各国有各自的文化、风俗、传统、语言和文字。
所谓
当时周朝还在,所有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礼仪都有特定的礼制来规定。
谁规定的?周朝虽然还在,但它对诸侯还有什么束缚力,更不要说为他们之间的外交制定礼仪。举个例子,楚国与别的国家外交时会按周礼吗?如果这个夹谷之会是楚国和鲁国之间召开的,孔子还这样做,我想今天我们就不会听到儒家的名字了。齐国是个很特殊的国家,他受周的影响较多,但地处东莱,与异族接触较多,自然形成了不同于姬姓国家的独特的文化。上演土风舞是很正常的事情。
鲁国人这件事上得理得利的原因是:齐国自桓公后,主张尊王攘夷,心理上想主动与姬姓国家文化靠拢。孔子拿周礼来说事,齐人不敢主动辩驳,否则就承认自己是蛮夷了。但我仍然怀疑这件事的结果是不真实的。儒家写历史时爱往自己脸上贴金,这我就不用举例了。以齐国这样的大国,不仅接受孔子对自己的污辱,还割地给鲁国,大家想想有没有这个可能,除非是由于战略考虑。
这件事本身先探讨到这里,我想说说这件事和禁锢思想的关系。照儒家说法,当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当年周公所制定的周礼,除了鲁国,又有几国真正懂得周礼。正因为各国有各自的文化、风俗、传统、语言和文字。才会有春秋战国的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礼崩乐坏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百家中,儒家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认为周初才是人类最美好的时期。孔子做出这件事,正是对儒家这种思想的最好写照。儒家推崇周礼,推崇周礼的后果是,我们中国人不得不把一个三千年前的所谓礼法一代代的重复下去。儒家在干什么,分明是在倒退。周礼真得那么好吗,我看土风舞也不差。至少那是另外的一种风格。野蛮?那时儒家对他的诬蔑罢了。儒家对不同于自己的东西,是一贯排斥的。
先写一件事,免得写得太多,讨论起来太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