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西游我说, 西游记草根研究系列
性别:男-离线 岱瀛
(deving)

长平侯
川峡东路经略使
监管使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293
帖子 1370
编号 55810
注册 2005-12-22
来自 人间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7-8-28 17: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首先,我对《西游记》的看法是:无论他是不是吴承恩所著,首先他的小说内容还是有很多取自民间传说的。也就是说,无论作者是谁,西游的故事性是来源于民间传说,经作者选才艺术加工,按照其本意而成的一部小说。 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特别是象西游这种成为名著的,自然而然有别于说唐,说岳这种说书作品。 也就是说,西游远远不只有故事性。他是有艺术性,有其内涵的。说唐,说岳这种作品,更多的是说书人一种谋生的著作,他们的口头文化和其谋生上的功利选择,注定了他们艺术性的缺失,而多了能取悦听众的夸张性和肤浅性。也因此,对西游,才有了对其内涵的可挖掘之处,而不能象看说岳看说唐那样去欣赏西游。 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的从孙猴子的打老打去,胜胜负负去做个实力三六九等的解读。
   
    那么,西游的内涵是什么,西游的作者到底想要诠释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呢?因为写西游的人,他的目的不是谋生,更不是去应试,也不是应景而生答谢友人的诗词类作品。他是一部长篇小说,倘若没有了物质上的驱动,那么必然必须一个强烈的精神上的驱动。
所以说,西游记虽然它故事上大部分是采集民间作品,但是作者有话要说是肯定的。西游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睿翔真人说是阐述“三教合一”,对于这个我是很赞同的。我一样是不接受语文老师说的西游记是反封建小说的说法。

    但凡论证西游是反封建小说的,都会把大闹天宫作为主要论据。但是西游全书,大闹天宫比重如何,以点盖面,未免是一叶瘴目了。
我承认,大闹天宫如果单独拉出来看,说他有反封建性也是可以成立的。但是不要忘了,西游的故事性是采集民间传说的。也就是说,我个人的认为是,大闹天宫的反封建性,其实是最先杜撰出这个传说的那个人或者那群人。而到了西游之中,他仅仅就是一个故事了,虽然他本身的一些味道在作者的加工处理后还依然散发出来,但是是绝对不可以以此,就论证为他是整个西游的主题的。

    西游记中四个取经人加匹马本身就涵盖了三教的人物,取经的过程也是三教合力的一个过程。三教合一的主题睿翔已经阐述了很多,就不再累叙了。

    但是,三教合一。到底是谁最推崇呢?

    是统治阶层。

    因为儒家,至汉以后,一直是中国历史文化里的正统,是统治者真正敬重的国教。但是无论道还是佛,都在历史上受过统治阶层的推崇,比如南朝崇佛李唐尚道,而宋代,则是儒家汉代之后又一个得到重大发展的朝代。此三教,他们可以各自发展,但是都必须服务于统治皇权。说白了,就是一个中心,三个代表。
   
    三教的发展,到了明代,是绝对不可以以打压任何一派来谋求进展的,必须是服务中心的和谐发展。所以,三教合一的思想在明这个时代慢慢推广,散播,得到更多的人,特别是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皇家的儒生们的认同是非常合理的。

    所以我不认为西游是道士所著,而觉得更大的可能,是一位儒生出生,兼修佛道的仕途之上的人所著。因为只有这种出生的人,体验过民间的生活,所以才知晓民间之事,也有利于他早期的收集传说,素材积累。 也只有这样的人,他在物质上才有保障,可以大写开来,而最终又可能碍于自己仕途上的身份地位,不属真名。 也只有是仕途上的人,才可能有办法去把握到异地风情。也只有仕途上的人,才更愿意去倡导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从文化上是一种共溶发展,从政治上就是一种维护统制的需要,是营造和谐社会的。所以这里也再次显示出说西游是反封建小说的不合理之处。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是奉大唐皇命,是忠,孙猴子被多番误解,驱赶而还是死保唐僧也是忠。多厉害的坐骑妖怪,见了主人都是纷纷纳降,也是忠。弃忠而不论,单讲前面的大闹天宫是于理不合的。而这种忠,也就已经显示出作者的身份了,虽然他推三教合一,可他应该非道,非佛。而是儒。 佛和道或许从宗教特点上讲也有忠的要求,不过那应该是忠于自己的信仰。而坐骑之于神佛,猴子之于唐僧,唐僧之于唐皇,那更多的是出于主子的忠诚。

    肯定了主题,回头再来论各个细节了。

    菩提是否就是老子。或者说,猴子的师傅是否就是老子。这个问题我不想真真实实的定论下去。就象我从文学艺术角度推出一部作品必然要存在反对派,尔后从六耳的表现再推出六耳绝对是个教主级人物的高徒一样。定性可以,隐隐感觉是元始天尊可以,但是你要实指了,就肯定会有人反对。这和隐隐觉得猴子的师傅有可能是老子,和菩提就是老子来定性讨论是不一样的。应该说,猴子和老子非常有缘,猴子本身是道家出身。 六耳为什么是高人之徒,因为他的混淆视听的夸张程度是可与猴子的大闹天宫无敌手相匹敌的。即以同是猴子,变化后难以区分这点来解释是不合理的。金箍棒只有一根,戴在猴子头上的金箍也是实实在的从观音手中传到唐僧那的。周天之内的大罗神仙们,辨别猴子的能力太差勉强理解下,可是鉴宝能力也至于如此弱智啊!!!所以我以前也说观音甚至不如地藏王的地听是一种奇怪的逻辑。不看猴子真假,只看真猴子假猴子头上的那个箍是真是假。还有,真猴子当年还被观音亲自送了三根救命毫毛,假的去哪找,怎就会一模一样呢??? 所以三界之内不能定六耳和猴子的真伪与猴子天宫无敌一样的可笑。而这因为什么呢?

     猴子大闹天宫,应该说是一个必然事件中的偶然事件。大闹天宫,应该是天宫的一个劫数,所谓在劫难逃。这种大事,我相信佛祖和道祖都应该知道。他们知道有此一劫,却不能知道是猴子闹天宫一事。甚至说,前面对猴子的培养,纵容,都可能是原先以为猴子正是化此劫之人。因为猴子是天地之间的灵物,前补天是一种天地之劫的化解,此番怎么知道就又不是他来化解呢。 道法之中,福祸双倚的论道是很重要的。猴子大闹天宫在众仙官眼里是一个灾难,怎知道于各道眼里,那正是一场劫难的化解。而于佛祖眼里,那是另一个因的果,也是未来的果的因。所以,当猴子大闹天宫发生时,各部神将忙活,众路神佛大罗神仙可没有动作。要不然,不消几个教主出手,那些菩萨真人一出动,猴子就没了。所以,佛祖和道祖一边观望着这场浩劫,一边又控制着局面。炼丹也好,压于五指山下也罢,那其实都是对猴子的庇护。这是他们对劫的认识高于其他普通神仙的表现。当然也就很好说明了猴子的无敌,因为能敌得过猴子的,都已经领悟到那个劫数了。同样,六耳的出现也是一个劫,可这个应该归属于后面的取经之劫。取经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却因为自身的劫数所在,必然要弄得天上地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对于天宫的浩劫,应该说道祖和佛祖取得一致的理解,是福不是祸。应该说玉帝应该也明白,至少猴子被压后应该明白。所以猴子被压凡间的五百年,没有更多的事故。
  
    至于取经,那应该是西方佛祖预示到的另外一场浩劫的解法。西方教东播,是解除大佛法免于劫难的重要手段,所以自然而然是一场特意的安排。所以五百年前佛祖压下猴子就可以定出这个方案。因为同样的道理,教主级人物还是预见到未来的劫数的。

    教主级人物都能预见到劫,但是解劫的方法却未必相同。所以西天取经路上,除了些故意的磨难外,自然而然还有阴谋的阻碍。甚至大鹏这样已经有点头脸的人物,都是直接出来对抗,撕破脸皮的了。

    可以再次从因果论看,正式对天宫之劫的不同认知,才倒置后面取经之劫的众多磨难。也正是取经的众多磨难之祸,才成取经成功之福。当然了,猴子成了佛家的正果于道家是否是福是很难说的,可是于作者的三教合一论,却绝对是福,很和谐。

    以上也可看到,老子还是不绝对定义为猴子师傅来讨论整部西游好。
    睿翔真人正是从老子是猴子师傅这点出发,所以把大闹天宫认为是个完全的偶然事件,完全的陷入人情化讨论,进而就推出取经是因为大闹天宫的不可收拾后定下的权宜之计,虽然理由上也说得通,但感情上似乎有点难于接受。毕竟佛祖道祖都是至高级的人物了。

    而我从主题三教合一来看,作者既然要三教合一,不太可能去把这二位教主想得如此低俗吧。呵呵。

    佛讲因果报应,
    道曰福祸相倚,
    儒求忠君爱民。


    三者在西游中彰显得分外夺目,又融会得格外和谐。

    西游故事只是作者精神的载体,这就是名著之风。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岱瀛
(deving)

长平侯
川峡东路经略使
监管使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293
帖子 1370
编号 55810
注册 2005-12-22
来自 人间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7-8-28 21: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8 17:52 发表

这个推断是靠不住的。
儒家一向排斥释道,何来推崇三教合一?他们不需要拉拢释道,照样还是属于统治阶层。
最极力主张三教合一的也只有道家,因为道家与释家整体相争,处于下风,所以需要提倡三教合一。

真正会排斥释道的,应该是儒家的理学。也就是朱熹弄出来的那套。从孔孟之道看,他们不应该排斥释道的。孔子还向老子请教过呢。当然,道教不等于道家,但我觉得这是在于宗教上讲的。如果是一般非道中人,要非常明白的区分道家和道教是不容易的。所以乘孔孟的儒家,斥道之说不可靠。鬼怪之事,孔圣人存而不论。所以,我觉得只要不是那种呆滞固化的理学正宗的儒生,他们就可以接受三教合一,而不是排斥。北宋苏东坡不就是一个三教统一的代表文人吗?

    明清二朝,对释道的态度,也从来都没有说有北魏那种灭佛之说,当然也没有灭道之说。儒虽然是国教,但是释道是可以和谐并存,是可扶植的。所以只要不是固化于理学正宗那种腐儒,接受释道,三教合一没什么不可以。

     二来,再看西游的本身。如果是道人写的,那么会是这样吗?三教合一不是一个口号,宗教的精髓何在?道教的教义,那种修身,那种与世无争,在西游从头到尾那里弘扬了呢?福祸相倚,严格上讲是道家老子的言论,道教尚的是一种归隐,无为,不争。 猴子从头到尾都是争强好胜。西行路上困难重重,体现的也更是儒家那种积极入世的态度。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豁达。
    西游记,无论把道的地位抬到多么高,化胡位佛,还是把老君的法宝说得多么厉害,再于猴子身上加了许多道的痕迹,又在行文里有道的术语这些,都是对道的表象推崇,是要其皮而不要其质的。 如果真正道的人写这个,再怎么推“三教合一”,不可能放弃自身教义。 相反,唐僧在取经之前,小和尚默默念经钻研。猴子甘忍五百年之痛,出来后也没有怨言,这正是穷则独善其身的体现。而取经任务的到来,唐长老义无反顾,孙猴子勇往直前,就是老猪和沙僧也都是积极归依,一起完成艰巨的任务,这不是达则兼挤天下的作为吗?这绝对和道的无为,不争是不符合的。

    但是,西游也不可能释家写的,不错,因果论在西游中得到很大的阐述,普渡众生说也得到发扬。但是不能说是佛家人写的。首先佛对三教合一就没怎么感冒过,况且他们也不会支持 老子化胡为佛的。再者,书中虽然有扬佛,但是对道处处是尽让三分的。而佛的因果论,那是早就被统治阶层同意纳入的东西。儒学没有接纳,却可以用存而不论的观点来看,完全不需要排斥。而普渡众生和孔孟之道的仁学是一致的。所以推崇起来很合适。

    西游的三教合一说,表面把道的地位提得很高,把佛扬得很神,但是其中儒的仁说,忠君爱民说,积极入世说等等观点,没有丝毫的退让。这个三合一,谁处于中心地位是明显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岱瀛
(deving)

长平侯
川峡东路经略使
监管使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293
帖子 1370
编号 55810
注册 2005-12-22
来自 人间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7-8-29 11: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金丹学偶也不了解。

百度了几下,发现的确有几分道理。诗文和章回名根本就素在传教嘛。

如此看来,西游还是一本道家传世的书了 如果单独把回目和诗文抽出来的话。

但是这个作者要是一个纯正的道士的话,总感觉他直接写道家经典的书好了,写部小说是否太废力了。而且全真道义我也不太了解,完全没有道家的东西吗

不过取经是史事,是佛家重要的事件,西游的很多东西是民间神话传说。把他们套 起来,成为一部宣扬道的著作,确实也是比较高明啊。

我只是觉得一个纯正的道士,再怎么三教合一,整天把佛家的事挂在嘴边的写,是否有点奇异?

不过可以肯定,作者于道教的研究,应该比释教更深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岱瀛
(deving)

长平侯
川峡东路经略使
监管使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293
帖子 1370
编号 55810
注册 2005-12-22
来自 人间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7-8-29 22: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刚刚去百度了全真的教义

QUOTE:
根 据 《 道 德 经 》 则 尊 道 , 主 张 无 心 忘 言 , 柔 弱 清 静 。 正 心 诚 意 , 少 思 寡 欲 。 注 重 修 行 , 分 为 真 功 和 真 行 。 真 功 即 内 修 , 其 修 持 大 略 以 识 心 见 性 , 除 情 去 欲 , 忍 耻 含 垢 , 苦 己 利 人 为 宗 。 全 真 因 内 修 「 求 返 其 真 」 , 主 张 功 行 双 全 , 以 期 成 仙 证 真 , 所 以 叫 「 全 真 」 。 这 种 内 修 主 要 是 修 养 精 神 , 即 性 , 也 称 为 性 功 , 全 真 教 既 修 性 , 也 修 命 。 真 行 即 外 修 , 主 张 济 世 度 人 。

整个教义,在西游一书,至少于猴子身上是很难见的,老猪是个典型的有私心的人,没事要回高老庄的。  当然,这可以认为是一个修道的历程,但是结局呢?

佛经送回东土,终成皇命。

是成了皇命后再成的正果。而如果从修心之说,经一取回,心路历程已结,成正果是应该的。

却要 次日,太宗升朝,作《圣教序》, 而后在唐僧捧经登台之后来八大金刚召唤,宣布正果的事。

显然,这个次序上的安排,已经肯定了皇权第一性。  太宗认可了这个取经结果了,然后你是道的修心也好,佛的公德也好,这个时候才能宣布奖励正果事宜。

而如果只从修心角度,如果不是全书对于忠的充分肯定,这个次序大可不必,这个《圣教序》,这个登台的排场也可不必。 都已得道了,还需要计较这些吗?

所以,从全篇行文的内容看,我前面说的,从内容,从内容散发的主题看,道的主旨思想没有很大的弘扬,反而主力是儒的忠,仁。  


那么,从我们现代人做什么事好请人题诗题词的角度看,能否解释作者是一个通晓释道,并且可能与全真道人有密切来往的人。他在写书的过程,有请过道人题几回章回名,题几首诗呢?

作为一个好道知人,知道那些术语,欣赏那些词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确实出自内心要真真正正的题那些诗和回目还是难的,但是假若是他的这个道家好友题的,那不就非常合理了吗?


而且,道人写西游,如果为传道,写道家经典更合适,不需要把这些对一般人十分难懂的话又些成诗又题成回名,却又不在正文中给散发出来。 如果不是为传道,出自个人其它目的写的,以其对于道的功力之深,写出来的东西为什么会仅仅只能在诗和回名中找到证据,却无法在正文中最直接的体现。

从我前面关于劫的观点,前面天宫大乱是上天的劫,后面整个西天取经,貌似是师徒的劫难,可从取经一开始的目的和结局,那不都是因为唐皇吗?那不是人间的劫吗?

取经本来很简单的事,可以象央视那样处理,观音跑去卖枷挲完事,为什么要写唐皇游地域这一取经前的事呢? 这一大段,从取经五人组看,都没有关系。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29 05:4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06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