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晋楚争霸(下)
性别:未知-离线 飞龙在天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45
帖子 41
编号 5553
注册 2004-2-23


发表于 2004-2-26 23: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晋楚争霸(下)

 
就在楚军围攻郑国的这段时间,晋国的军队也照例出发来救援郑国。不过当晋军还没走到黄河边上,这边已经传来郑国和楚国结盟的消息了。晋国诸卿本来就面和心不和,现在就是否与楚军开战的问题争执起来。晋国的大夫们基本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赵氏为中心,先氏、郤氏为其盟友的主战派。他们经过由赵盾开始的二十多年的势力扩张过程,都产生了一种骄狂之气,总认为楚军不是晋军的对手,此次出兵不过是例行公事,只等击退楚军之后回去论功行赏,所以积极主战。另一派是以中军将中行林父为首,包括士会、栾书等人的主退派。他们认为楚国经过楚庄王的多年治理,国力强盛,士气很高,而且楚国已经攻破了郑国,占据了主动权,这个时候去和楚军硬碰硬只会吃亏,不如等楚军退去之后再去伐郑,可以以较小代价取得同样的结果。这部分人可能心里还有没说出来的考虑,那就是怕赵氏集团在战场上继续获得好处,以后晋国国内就没有人能和他们抗衡了。担任中军佐要职的先谷对于退兵的议论不屑一顾,说劳师动众出征怎么能无功而返,然后自己带领部属渡过了黄河。司马韩厥怕先谷孤军独进有失,劝中行林父命令全军跟进。这样,中行林父很不情愿地率领晋军向楚军逼近。晋国将帅不和,败迹已现。

    有意思的是,风头正盛的楚庄王也不想和晋军决战。看来当年的城濮之战给楚国人留下的阴影太浓重了,以至于几十年后都还未消散。楚庄王在与郑国结盟之后本打算到黄河边上炫耀一下武力就回国,现在听说晋军已经渡过了黄河,他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马上撤退。孙叔敖和楚庄王想法一致,甚至比楚庄王还要急迫。只有大夫伍参极力主战,他在孙叔敖已经做好了退兵准备的情况向楚庄王陈说厉害,说明晋军的内部矛盾,认为一战可胜,并且以国君不该避让别国的臣下的惯例来挤兑楚庄王。虽然楚庄王很想撤兵,但是面子还是很重要的,只好犹犹豫豫地让孙叔敖下令再次掉转车头,向北进发。

    当晋军推进到郑国附近的时候,郑国再次暴露出其两面派的本色,派出大夫皇戌到晋军去说他们对晋国是一片忠心,屈服于楚国是不得已,楚军连年作战,早已疲敝,现在又很骄傲,晋军肯定会大获全胜,到时候郑国一定帮忙。(天啊,这种人,不把他扁痛了就没天理!)皇戌的这番话自然为主战派的主张增添了砝码,但是主和派依然很不情愿。就在这个时候,楚国少宰作为使者来到晋军要求谈判,晋军方面由上军将士会负责接待。双方虽然话语里各藏玄机,针锋相对,不过表面还都很和气,目的是为了避免把话说绝了,断绝了进一步和谈的可能。可是先谷再次发飙,认为士会的话太软弱,就派下军大夫赵同追上楚国少宰说,士会说得不对,我们国君的命令是要把楚国人赶出郑国,我们不能不执行国军的命令。楚成王听说晋国人的表态前后矛盾,确信晋国内部不和,就在准备讲和的同时不放弃作战准备,说不定可以趁乱捞一把。在和谈准备期间,楚国的武士到晋国大营挑战,并且安全返回自己的营垒,很好地完成了使命。而晋国派出的和谈使者却因为自己在国内没有得到提升而捣乱,以使者的身份行挑战之实。楚庄王正愁没有开战的借口,马上亲自上阵追赶晋国的两个使者。晋军怕两个使者吃亏,就派了一些兵车前来接应。楚国人误以为晋军要全面进攻,当即列阵出击。楚军是蓄谋已久而晋军却是毫无防范,当场被冲了个七零八落,大部溃散。中军和下军拼命跑到黄河边上争抢渡船,相互之间大打出手。而身为中军将的中行林父也跟着添乱,在中军击鼓高喊说先渡河的人有赏。一时间,你拥他挤,兵戈相向,一片混乱。唯有士会率领的上军因为早有准备,预先设下了伏兵,所以有秩序地慢慢撤退,没有遭受很大损失。这就是晋楚之间的第二场大战邲之战的全部过程。

    此战获胜,楚庄王重新夺回了三十五年前楚成王失去的霸权,于是意气风发地向黄河进军。到达黄河边上,大夫潘党建议楚庄王封晋尸,建京观以纪念这个盛大的武功。这时楚庄王说出了一段阐述“武”的思想的长篇大论,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夫文止戈为武”(“止戈为武”,多么浅显又多么难懂的道理,现今世界有几人能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在这篇宣言中,楚庄王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充分展现了他在接受了王孙满教导的之后多年来体会的心得,这种观点不能不说是他重得霸权的重要原因之一。楚庄王在黄河边上祭祀了河神,又建了一座宗庙告慰先王,这才得意洋洋地凯旋回国。

    晋国的残兵败将垂头丧气地回到晋国,主帅中行林父当然要向国君请罪。晋景公本打算让治他死罪,但是士渥浊以楚国子玉自杀而晋文公欣喜的故事劝止了晋景公,使得中行林父官复原职。就这一点来说,晋国还是比楚国高明,后来楚国在鄢陵之战以后重蹈覆辙,所以晋楚争霸的过程中,晋国掌握霸权的时间居多。但是晋国也没有对其他导致此战失败的罪魁祸首治罪,却不能不说是失之过宽,或许是因为赵氏势力太大,暂时还动他们不得吧。但是先谷不思悔改还变本加厉引导狄人来进攻晋国,晋国人抓住这个机会杀了他,显赫一时的先氏灭亡了。

    解决了郑国的问题,楚庄王就要对世仇宋国下手了。灭了宋国的近邻萧国以后,楚庄王为进攻宋国找借口,派申舟出使齐国而又不向宋国借道。申舟知道自己必死,在得到楚庄王一定为他报仇的许诺之后,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楚庄王就上路了。结果宋国果然杀了申舟,楚庄王一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蹦了起来,往外就走,走到寝宫门口,侍从才送上鞋子,走到寝宫门外,侍从才送上佩剑,走到宫外的市场上,他的马车才赶上他。我想楚庄王这么激动多半是出兴奋吧。楚军一出现在宋国国都城外,宋国马上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景公想派救兵,大夫伯宗说古人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现在楚国势大,不如暂时隐忍。于是晋景公另想办法,派解扬到宋国去告诉宋国人,晋国的援军马上就到了,目的是让宋国多撑一段时间,好消耗楚国的实力。解扬走到郑国被亲楚的郑国人给抓了起来,并且送到楚庄王那里。楚国围攻宋国也很吃力,见郑国送来一个晋国的使者,真是求之不得。楚庄王送了解扬很多财物,让他对宋国人说晋国不派救兵了。解扬开始怎么也不答应,楚庄王又是威逼又利诱,解扬就答应了。楚成王自然是欢喜得不得了,让解扬登上攻城的楼车对宋国人喊话。解扬利用这个机会就把晋国派出救兵的话告诉了宋国人。楚庄王开始目瞪口呆,既而恼羞成怒,责问解扬为何失信,还威胁要杀了他。解扬面不改色地说,他已经接受了国君的命令,如果违背了国君的命令那才叫失信,他答应楚庄王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就是死也在所不惜。楚庄王见解扬说的有理,自己又要以德服人,就把解扬放了。宋国听说晋国要派来援军,自然是士气高涨,抵抗更加顽强。就这么打了大半年,楚军的军粮已经接济不上了,楚庄王还是没有看到胜利的希望,无奈之下,传令全军撤退。但是申舟的儿子申犀不答应了,他拦住楚庄王的座车提醒楚庄王当年对申舟许下的诺言。楚庄王僵在当场,无言以对。御戎申叔不失时机地上来献策说如果楚军就地建立营地,并让一部分士兵回国务农,让宋国人以为楚国眼长期围困,宋国人一定会害怕地来投降。楚庄王觉得这个台阶不错,就按申叔说的办了。宋国人果然害怕楚军围困,而且宋国人望眼欲穿的晋国救兵也迟迟不来,宋国人决定想办法与楚国媾和。当天夜里宋国执政华元偷偷跑到楚国司马子反的营帐里,把子反从床上拉起来(这是军营吗?),对他说我们的国君让我来把城里的惨相告诉你,我们那里都“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了,不过我们还是不会签定城下之盟的,如果你们后退三十里,我们愿意与你们结盟。子反听了也很害怕(大概是怕宋国人急了冲出来拼命),与华元达成口头协议,然后第二天报告了楚庄王。可能楚庄王知道宋国人实在,不像郑国人一样不可靠,于是下令退兵三十里。这样宋国又与楚国结盟,盟辞上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当然最后免不了尔虞我诈。)失去了宋国,晋国在中原的盟国体系彻底崩溃。

    晋国为了躲避楚国的进攻势头,没有派兵救援。不过晋国的君臣们也没闲着。楚庄王与宋国订立盟约的时候,中行林父帅晋军灭掉了晋国的心腹大患赤狄潞氏,稳定了后方。又抵挡住了秦国趁势发动的进攻,总算止住了节节败退的局面。这一年鲁国“初税亩”。在继续扫除赤狄的其他小部落之后,晋国准备要教训在晋国势力消退时开始不安分的齐国了。虽然自齐桓公饿死之后就内乱不止,国力大衰(简直和郑庄公以后的郑国一样),但是齐国历来是个大国,太公还有大功于周室,所以齐侯的架子始终放不下来(相比而言鲁侯实在是乖觉),一有机会就想翻身。齐顷公就是这样蠢蠢欲动。他见晋国在邲之战中大败,又好几年不敢在诸侯中间出头,以为自己也可以挑战一下晋国的权威。他在会见晋国的使者郤克的时候让自己的女眷躲在帷幕后面偷看。郤克有脚疾,当他一颠一跛地走上台阶的时候,齐顷公的女眷忍不笑出声来。郤克受到这样的羞辱自然是勃然大怒,发誓要报复,让副使留在齐国要求齐顷公道歉,自己回国要晋景公出兵伐齐。也许是晋国君臣觉得伐齐的时机还不成熟,没有同意郤克的请求。不过晋国也没有就此罢休,先是扣留了齐国来会盟的使者,然后联合卫国一起伐齐,齐顷公暂时屈服了。鲁成公二年,齐国侵犯鲁、卫两国,两国到晋国求救。这时郤克已经成为晋国的正卿了,晋景公同意他伐齐的请求。于是晋、齐两国之间爆发鞍之战。结果齐国大败,齐顷公被追击得狼狈不堪,差点自己也被俘虏了。于是齐国重新和晋国结盟,承认了晋国的霸主地位。这一战可以说是晋国反攻的号角。而此时,楚庄王已经去世两年了。

    就在晋国要反攻的时候,楚国的申公巫臣赶来送上了一份厚礼。说到这里,又不得不回过头去说说陈国的那个夏姬。看样子她确实是一个尤物,楚庄王见到她就想纳她为妾。巫臣说不可以贪恋女色啊,这么做岂不是给讨乱的正义大旗上抹黑吗。江山重过美人,楚庄王立刻打消了娶夏姬的念头。子反又想娶夏姬。巫臣说不可以啊,这是个不祥的女人,他的哥哥、丈夫、儿子都被杀了,还害死了陈灵公,娶了她岂不是自取其祸吗?性命还是很重要的,子反也没有娶夏姬。最后,楚庄王把夏姬赐给了连尹襄老。大伙看到这里,一定觉得巫臣是个大忠臣、大好人,深明大义。其实他只不过想自己娶夏姬而已,显然,他的图谋暂时还无法实现。没过多久,机会来了,襄老在邲之战中被射死了,连尸体都被晋国人抢跑了(看来巫臣说的真没错,夏姬的确是红颜祸水)。巫臣立刻大展拳脚,开始实施周密的计划(这个计划实在是高明,我不能不把全部过程展现在大家面前)。首先,他想办法把夏姬送回她的娘家郑国。他让郑国人跑到楚国来报告说晋国愿意送回襄老的尸体和被俘的楚国公子谷臣以换取被楚国俘虏的知罃,让夏姬到郑国去迎接。楚庄王向巫臣征求意见,巫臣当然说可行。于是夏姬又回到了郑国。接着,巫臣向郑国下了聘礼,得到了许可。一切准备都就绪了,巫臣就等着到郑国去的机会了。机会说来就来。晋国攻打齐国的时候,楚国决定救援齐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历史上的争端暂且放在一边,于是派巫臣出使齐国。巫臣得到命令,把家产全部收拾好,准备大搬家。申叔跪看到他的样子觉得非常奇怪,说他脸上既有担负军事使命的畏惧神色,又有“桑中”(指男女幽会)的那种喜悦表情,不会是要带上妻子偷偷逃跑吧(哈哈,真是目光如炬啊)。巫臣走到郑国,就让副使回去,自己娶了夏姬。他本打算到齐国去,但是恰好这个时候齐国打了大败仗,于是巫臣就跑到了晋国。巫臣对楚国的情况非常熟悉,他来给晋国出谋划策当然对楚国很不利,后来他出使吴国,帮助吴国训练军队,让他们进攻楚国的侧后方就为牵制楚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他帮晋国交换回了知罃这个人才算是他带给晋国的见面礼。像巫臣这样对晋国的霸业推动很大的楚国客卿还有不少,比如后面要提到的苗贲皇,所以后人要说“唯楚有才,晋实用之”。

    楚共王即位之后,楚国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渐渐趋弱。先是许国仗着楚国撑腰,不再服从郑国,郑国就攻打许国。晋国马上出兵救援许国(许国历来是楚国的死党,晋国这次救援许国是春秋时期许多莫名外交的典型,也许也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吧,也可能只是为了敲打郑国,顺便占点地盘而已)。楚国子反领兵救郑,郑、许两国就到楚国王那里去评理。霸主当然不希望自己旗下的国家相互开战,所以偏袒许国,郑悼公一气之下就跑到晋国那里入盟。虽然知道郑国是朝晋暮楚之辈,不过困难时期有人主动来献殷勤自然不是坏事,于是就接纳了郑国。鲁成公七年,楚国进攻郑国晋国救援,郑国士气大振,袭击楚军营地,俘虏了陨公钟仪,把他送给了晋国。同年,楚国的令尹子重和司马子反因为嫉恨巫臣,把他在楚国的族人全部杀死。巫臣送给他们一封信,说要让他们“疲于奔命以死”,于是有他的吴国之行。第二年,晋国又进攻楚国的死党蔡国,既而进攻楚国,又俘虏了楚国的申骊。就在晋国又开始占据上风的时候,国内也发生了内乱,晋景公和栾书合谋将赵氏一家几乎杀光,只留下了晋景公的外甥赵武,赵氏由此在晋国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晋景公觉得国内局势不稳,难以再在诸侯中通过武力来维持霸权,于是放钟仪回楚国去传达晋国愿意和楚国和解的信息。此时的楚国又是疲于奔命地应付吴国的骚扰,又是抵挡晋国的连连进攻,也很吃力。听说晋国愿意和解,马上派公子辰到晋国去讲和。这样,晋国和楚国开始相互通使。两大国想要和好,但是毕竟相互撕杀了这么多年,总得有个调停的人才能进行和谈吧。这个两面讨好的机会连盛产外交人才的鲁国也没赶上,让宋国的华元抢了去。华元与楚国的令尹子重和晋国的正卿栾书都有交情,又听说晋楚两国都有和解的意思,他马上在两国之间奔走起来。华元这么做自然也是为了宋国自己的利益打算,晋楚两国连年征战,中原诸侯夹在中间日子也难过,如果两国偃旗息鼓,握手言和,那么中原诸侯也能修养生息,过两天安稳日子了。既然大家都想休息一下,达成和解就很容易了。鲁成公十二年,晋国士燮和楚国公子罢、许偃在宋国国都西门外结盟,史称“第一次弭兵之盟”,因为是华元促成的,又叫“华元弭兵”。

    晋楚双方搞这第一次弭兵之盟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暂时从中原争霸中抽身出来,好有机会缓解自身的困境,因此双方都显得诚意不足。到鲁成公十五年,楚国就坐不住了,在子反的倡议下进攻郑国,又侵犯卫国,从而破坏了两国的盟约。由此,晋楚之间第三场大战就一触即发了。这第三场大战又是由郑国引起的。鲁成公十六年,楚共王以汝水南岸的一块土地引诱郑成公背叛晋国,改附楚国。晋国为此出兵伐郑,楚国当然要救援郑国。这次,两军的形势和邲之战的时候相比恰好反了过来。晋国上下都想报上次惨败的大仇,唯有中军佐士燮忧虑国内卿大夫之间矛盾加剧而不愿与楚国开战。而楚国这边,令尹子重与司马子反两名重臣不和,子反狂妄自大,士卒们因为上一次的大胜都非常轻敌,而且楚国是首先违背盟约的一方,因此在舆论上处于不利地位。到楚国去求援的郑国大夫姚句耳回国后向郑国执政子驷描述楚军的军容的时候进行的评论和当年崤之战之前王孙满评论秦军的话差不多,认为楚国轻敌冒进,很可能失败。两军在鄢陵相遇,分别安营扎寨,准备作战。士燮还是不愿交战,苦口婆心想劝大家退兵,结果被众人一致拒绝,心中郁闷,只好拿儿子出气。栾书认为楚军心浮气躁,应该坚守不出,等楚军退兵的时候追杀,一定能大获全胜。郤至不同意,他说楚军有六个可以利用的破绽,速战就能获胜。晋厉公采纳了郤至的建议。楚国军臣没有在战前进行谋划,先输一着。晋楚两军的阵营当中都有对方逃过来的大夫。楚国这边是晋国来的伯州犁,他的父亲伯宗被郤氏陷害而死,他逃到楚国做了太宰。晋国这边是前面提到的苗贲皇。伯州犁陪楚共王登上楼车了望晋军阵营,他向楚共王解释了晋军的行动,但是却没有提出什么好的建议。苗贲皇则建议晋厉公分兵抵挡楚国的左右两军,然后三军集中兵力攻打楚国精锐所在的中军,一定能打败楚军。待到两军接战,形势基本上是不分胜负,其中花絮甚多,反映了当时贵族战争的规矩,现在看起来当然是有些可笑了。虽说两军旗鼓相当,但是晋国的魏锜根据梦中的提示,用箭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虽然他自己也被神箭手养由基射死,但是楚国毕竟吃了亏,所以到晚上战斗结束的时候楚军处于下风。两军休战之后,子反命令全军休整,准备第二天再战。晋军见打了一整天还没有压倒楚军,很是忧虑,这时苗贲皇又想出了一个计策,他也在军营中巡视,命令大家做好第二天苦战的准备,同时偷偷放了一些楚国俘虏逃回去,以便把他这些话传给楚共王。楚共王听了逃回来的俘虏的报告,就派人找子反来商议。子反这个人好喝酒,打了一天仗滴酒未沾,现在在自己的军帐里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去见楚共王。楚共王听说之后非常生气,连夜下令撤退。这样楚国不败而败,晋国不胜而胜。从军事上讲,在两国的三次大战中双方打成平手。楚国输得不明不白全是因为子反贪杯造成的,楚共王虽然很生气,但是并不想因此惩罚子反。在退兵的路上,楚共王派人对子反说当初子玉大败的时候,楚成王不在军中,所以子玉要为失败负责,这次楚共王亲征,所以子玉不用自责,应该由楚共王来承担责任。子反表示愿意承担战败的罪责。令尹子重与子反不睦,于是趁机派人对子反说当年子玉的结果你是知道的,你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子反说哪怕没有子玉的先例,令尹你来命令我自裁,我也不能逃避,丧失军队的罪过怎么能忘记,于是自杀。楚共王听说子反要自杀,连忙派人制止,但是晚了一步。楚国重蹈城濮之战以后的覆辙,削弱了自身的力量。

    不用说,鄢陵之战以后,早就对见风使舵驾轻就熟的诸侯们又一齐倒向了晋国,晋国实现了复霸,不过士燮所担心的内乱也接踵而至。第二年,晋厉公以嬖臣灭郤氏,后来又被栾书、中行偃所杀。一时间,晋国国内一片大乱,人心惶惶。好在栾书还不愧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在他弑君之前就已经选定了继任者,这就是晋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能够驾御臣下的晋悼公。晋悼公一即位马上像晋文公一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百姓施以恩惠,起用一些曾经被贬斥的大夫,如赵武等人,缓和了国内的矛盾,调整了官制,使政务、军务井井有条,为晋国最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鲁襄公四年,晋悼公用魏绛之谋,与北戎无终实现和解,安定了后方。这期间,晋国还多次救援宋国,帮宋国平定内乱,还为宋国夺取了逼阳,从而巩固了与宋国这个晋国最可靠的盟友之间的关系。对于齐国这个时服时叛的大国盟友,晋国采取了灵活的态度,只要求齐国参加会盟,但并不像对待其他小国一样要齐军每战必从,因此齐国也没有和楚国相交通。对于其他国家,由于晋悼公对诸侯采取礼遇的政策,赢得了各盟国的尊重,纷纷表示愿意跟随晋国,有一个时期,甚至连楚国比较忠实的盟友陈国也来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惟有秦国对晋国始终不服从,还时常与楚国联络共同对付晋国,但是秦国似乎始终没有办法给晋国带来什么实际的威胁。

    晋国解决了其他问题之后,继续和楚国围绕郑国的问题展开争夺。郑国因此而兵连祸结,几无宁日。郑国执政子驷没有采纳其他大夫提出的坚决附晋的要求,而是继续执行“两亲晋楚”、“唯强是从”的方针,并且毒死了亲晋的郑僖公。晋国为了长期威胁郑国,在虎牢筑城,这样可以经常攻打郑国,等楚国一出兵马上撤退,让楚国士卒疲敝,慢慢达到逼迫郑国附晋的目的。终于,这样两头讨好却两头受气的日子郑国人再也坚持不下去了。鲁襄公十年,郑国内乱,亲楚的三卿子驷、子国、子耳被杀,郑国的大夫们开始考虑彻底亲晋的问题。第二年,郑国用子展的策略,准备改附晋国。郑国先是派人向宋国挑战,引来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的干涉,郑国马上和晋国结盟。等晋军一退,楚秦联军又来了,郑国又马上和楚国一起再次进攻宋国。晋军返身再次杀到,这次楚国没有动静了。郑国觉得时机到了,于是派了两个大夫到楚国去向楚共王说明,要么楚国和晋国和解,要么在战场上打败晋国,否则郑国只能投靠晋国了。楚共王虽然非常生气,但是毫无办法,只是把郑国的使者扣押起来出气。郑国正式与晋国结盟,终于达到了附晋的目的。此后,晋国的势力继续向南方深入,甚至一度威胁楚国旁边的许国,连许国都差点要去依附晋国了,楚共王实在是没面子。晋悼公的霸业也由此而达到极盛。之后的几年内,楚共王和晋悼公相继去世,晋楚争霸的大幕开始徐徐落下。

    中原地区的大国争霸局面的结束有着很复杂的背景。首先,此时各诸侯国国内的形势和齐桓公首霸时已经完全不同。旧的国野制、井田制、籍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等等都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发展需要,所以各国急需进行改革,找到一条新的出路。晋、齐这两个发达国家中代表新兴地主势力的卿大夫们都在放手发展自己的势力,准备吞并国内的竞争对手,甚至取代国君。所以为了给以后更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积蓄力量,各国都希望有一段和平时期,于是出现了战国风暴之前的宁静。其次,由于上述内部原因,以争取诸侯的归顺,榨取供品为目的的争霸战争已经不能再引起各国统治者的兴趣,他们更想把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所以都准备向周围的国家下手,对相对比较远的中原反而暂时不做打算了。再看看外部原因。对于楚国来说身边的吴国已经发展到可以和楚国一争高下的地步了,变生腋肘,不可不防。对于晋国来说,晋国做霸主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成了众矢之的,除了和楚国争霸,还要应付秦齐两国时不时地发动的挑战,也是疲于应付。另外,中原诸侯吃够了大国争霸的苦头,都希望两国能够讲和,让大家过两天平安日子,这一点和第一次弭兵之戎的时候差不多。

    这次出来牵头的又是宋国的执政向戌,因为他与晋国的正卿赵武和楚国的令尹子木都有交情(宋国大夫们还都挺会公关的呢)。而且这次,向戌不光是和晋楚两国商量,还通知了齐国和秦国,这样这次会盟的规模就非常大了。鲁襄公二十七年,晋、楚、齐、秦、鲁、蔡、卫、陈、郑、许、曹、邾、滕等国的代表齐集宋国,举行第二次弭兵之盟。这次会盟的气氛也并不和谐。一开始,晋国的知盈就对赵武说楚国人看起来有些奇怪,会不会劫盟?赵武早有打算,说我们向左一转就能进入宋国,他们能把我们怎么样?到七月辛巳日这一天准备在宋都西门外结盟了,子木下令楚军在外衣里面穿上铠甲。伯州犁认为这是对诸侯失信,要求下令脱掉铠甲。但是子木说晋楚之间向来不讲信用,只要有利哪管什么信用。伯州犁非常失望。赵武发现了楚国人的准备,也不禁感到担心,就和叔向商量。叔向说不必害怕,不讲信用的人只会害了自己,害不了别人,如果他们进攻我们,宋国人会帮助我们,我们不会失败,再说了,这次是为了弭兵举行会盟,他们劫盟只会更失去人心。双方的不信任感就是如此地强烈,不过两国还是比较有诚意的,所以会盟顺利举行,没有发生意外事件。结盟饮血的时候双方又发生了争执,晋国人认为晋国本来就是盟主,理当先饮血。楚国人则认为如果总是晋国先饮血的话怎么能表明两国是地位相同的国家呢?叔向认为晋国要使诸侯归附主要靠德政,不必在这些小节上与楚国争执,于是就让楚国先饮血了。这次会盟之后晋楚达成协议,除了齐秦两个大国和齐国的附庸邾、宋国的附庸滕之外原来服于晋楚的所有国家都改为同时服于两国。这样,虽然那些小国获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但是负担却加重了。从此之后将近五十年,中原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争。

    第二次弭兵之盟以后,晋楚有一段时期相互来往,关系似乎还不错。以鲁昭公五年,楚灵王迎娶晋平公的女儿为标志,两国之间从城濮之战开始近百年的争霸正式结束。其后,晋国六卿相互攻杀,再也无暇顾及国外的事务。而楚国政变层出不穷,还短暂地被吴国占领过国都。两国都是风光不再了。经过这一段时期的无序和混乱,中国的历史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8-6-4 12:51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5 03:1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01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