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guy 于 2006-6-1 16:08 发表
知识的积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记忆,通过考试限定你记忆一些东西,日后用的时候多少有点了解,以中国人的个性和社会环境来看,完全按各人适合的方式来教学,不现实,效果也不会比现在好,比如大学我没有开化学课 ...
嗯,我的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不合理的逐渐改变,我也知道巨变不现实,也没必要。这种方法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不给你解释,只要求你背过,然后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渐掌握。事实上,这种体制对我有利,因为自认为记忆力还算好的,上学时,不需要费劲,就可以成绩领先(平时不怎么看书,考试前突击一下,文科甚至只是半天,比那些成天刻苦的人成绩还高,有的还高许多,当然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进一步提升上,当时却不觉得)。只是,这对整体而言不是什么好事,可能还会埋没大批天才,那些相对记忆力差而某些方面极为突出的人。相对我的记忆好,也并不是强记,而是串联。自己的观点,丢掉一把珠子容易,丢掉一串要难许多,何况知识更是网状。但是这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没有人教过我,又有多少人能够有类似的方法呢?“寻章摘句老雕虫”,是一种悲哀啊。
大学之后的分科是必要的,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我的化学水平也仅限于高中。但人不能总是记忆,记忆也是有方法的,而不是现在这样,想想我的很多高中同学曾经每天看书18小时,持续一年多,那是怎样的恐怖,我做不到,尽管我成绩更好。
其实最令人担心的是创造能力,可以说建国后没出过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家,而现在的新技术、新发明上也令人担忧,虽然我们的基础差、各方面条件也不行,但现状仍是说不过去,这和教育方式确实有关。
[ 本帖最后由 deepfly 于 2006-6-2 09:4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