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yanhy于2005-10-09, 17:14:19发表
武安君虽善战,却杀戮太甚,战场上杀敌再多也无所谓,但杀降就过分了,毕竟有干天和,后为范氏所害也是报应吧!
这个评价比较搞笑,因果观念太强,真是有这样报应的话。古往今来,似乎就没有活着的君主了。杀降之所以被指责,也就是因为杀了无力还手之人。那么,以实质来看,杀平常百姓,又和杀降有什么实质区别呢?他们也是无力反击。
翻了9页,有的记不清,反对观点大体是以下几点:
1秦国那时强的很,谁去都能赢
看到有几楼把长平比喻得像美国打伊拉克似的。如果实力果真那么悬殊的话,还需要用计把廉颇换掉?还需要等几十年后才统一了中国?长平,秦国虽然是站上风,但是大体还是实力相当,不然赵王也不敢打这一仗。毕竟,长平之战算是赵国引起的。
2反对把长平之战的胜利归功于白起。
秦在长平所以能战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那时的战争毕竟还是主要靠战场上的较量,外交和政治都是辅助。光是收买用间没用,真正要靠实力。敌国的军队毕竟不是光靠外交就能说没了的,有生力量是靠主帅在战场的指挥而歼灭。在同样的内政外交下,由秦国其他战将指挥的战争也不是没输过。
为什么白起在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战果之后,却被从功劳簿里剔出了,而只记得把杀降残忍的恶名归咎于他,进而又攻击他的军事能力,说长平之战根本不是他的胜利?呵呵,难怪有“法家讲的是理,儒家骂的是人。”的说法。对白起的这种攻击,很明显就是因为这点。因为对这种“恶行”看不惯,所以遍及到对这个人的贬低,一定要找理由,将他说的一无是处,只会嗜血而已。用好恶蒙蔽对客观的承认。
3白起在长平之后,拒绝再度出战。
看到有回复说,白起在长平之后,拒绝再度出战,如果是战神的话,就应该去。还有类似的,“是战神就该统一六国”、“是战神就该战略战术齐全,多种战争手段并用”……
对于是战神就不该拒绝再度攻赵~~这个问题真是有点…… ……天时地利人和,是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白起在长平之后,判断出外交形势不利,因而拒绝出战。应该算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一种变相表现。
他并没说过不再攻赵,只是觉得当时不该进攻。也不能从此推断出怕廉颇。廉颇真有那么大威吓力的话,早就被各国抢走去当保护伞了,哪至于被赵国换掉?
如果真能做到不顾军事形势,不顾自身实力,不顾各种条件都能取胜。那我看还是去掉“战”字更为恰当,直接改称为“神”就可以了。
至于战术战略齐全之类~~只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够用,就是完全可以了。依我看,在以胜利为首要目的的情况下,似乎没必要把我方擅长的战斗模式更改,或者移到山区,河流,或者其他什么可以证明战术多方面的地方?
多谢,我的观点说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