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看神童钟会与诸葛恪的政治悲剧(原创)
性别:未知-离线 龙潜

Rank: 2Rank: 2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45
编号 52950
注册 2005-11-10


发表于 2006-2-19 00:3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B]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看神童钟会与诸葛恪的政治悲剧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地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和清高称誉的名流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对这个孩童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有点不服气“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我们才高八斗的孔融哪肯在嘴巴上吃亏呢,听后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虽然此句名言的始作俑者陈韪最终被弄的十分尴尬,但是中华民族谦虚、谨慎的传统习惯总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名言同江郎才尽、伤仲永等故事带着五份劝勉、三份警示、两份妒忌的去教育聪颖的孩子不要过分依赖自己的天赋,勤奋挥洒一些汗水,同时收敛一下自己的才华的展示,多老实本分一点,表达了“己所不能,勿欲人示”的良好愿望。
   如果没有外力的打击(如脑部或者神经受到不幸的创伤)要说人的天分尤其是在智力、才情上的天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笔者是难以理解的。在鼓励求知的时候总说知识装在脑子里别人是哪不走的,那么既然后天获得的知识都拿不走,先天赋予的智慧和才情又怎么会被剥夺呢?放纵不羁损害的是自己的体力,但是相对于瑰丽的想象和精妙的构思来说,一点点的混沌和放纵还很可能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李白不就是斗酒诗百篇吗?王羲之在酒醒之后写出来的兰亭序也不如醉醺醺的时候有神韵。如果一个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聪颖和才情能带给众人对智慧审美的产生愉悦之时,很可能恰恰进一步呵护和发展自己才情的特长,正如天鹅呵护自己洁白的羽毛。如果说现在你身边的孔融和方仲永少了的话,你们隔壁那个从小被人夸奖漂亮的小女孩在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是不是比别的女孩更注意打扮而越发水灵了呢?
   不过话说回来,神童所取得的成就通常局限于音乐、棋类、数学等专业技术领域,阅读政治家、商界经营的传记时发现其少年时表现出在性格上(诸如好胜、吃苦)等优点,在智力上并不十分出挑。如果那些少时被人称道的神童成年后走进了仕途宦海,又是怎样一副场景呢?试看三国演义中的两位神童——钟会和诸葛恪。
   钟会是钟繇的儿子。他和哥哥钟毓天资聪颖,远近闻名。魏文帝曹丕也听说了钟会兄弟的名声,就让兄弟俩来宫中见个面。二人来到宫中,曹丕看钟毓紧张得出汗了,就问道:“你脸上怎么那么多汗?”钟毓马上答道:“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又问钟会:“你脸上怎么没汗呢?”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与其说钟会的回答体现了淋漓的机智,不如说少年钟会展现了超一流的心理素质,他潇洒把森严的殿堂当作了今日非常6+1的秀场。曹丕对其石破天惊的表现感到十分惊讶。钟会成人之后,喜读兵书,深明韬略。当朝权臣司马懿与蒋济都十分赏识他的才华。
   出身名门,才华横溢,深孚众望——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对钟会来说,一切都太顺利了,顺利的在他眼中已经容不得细微的沙砾。如果一个人拂了他的意,甚至要用生命去偿还。钟会去造访嵇康,嵇康则袒露着一身古铜色的皮肤挥舞着铁锤在打铁。看钟会来了,稽康也没打招呼,仍然挥舞铁锤,叮叮当当地敲个不停,旁若无人。钟会讨了个没趣,就扭身走了。这时稽康发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钟会和嵇康玩了个漂亮的语言空手道后愤愤的离去。不久,钟会借嵇康好友吕安一案向司马昭进谗,昭遂杀之。当然嵇康之死大半倒因为他是曹家的女婿,加上其不合作的态度为司马集团所不容。但得罪了心高气傲的钟会,导致钟会进谗却大大提前了嵇康的死期。不过嵇康在行将就刑之时,依然不改其“酷”色,临刑索弹,才使《廣陵散》名声大震。经金庸笔下日月教曲洋和衡山刘正风改编,化成《笑傲江湖》之曲,乃是后话。
   钟会逐渐成为司马集团的主要将领和股肱之臣,与邓艾受命一起讨伐西蜀,西曹掾邵悌密奏司马昭:“你令钟会领十万大军讨伐西蜀,我看这个人志大心高,不能让他独掌大权啊!”钟会平时出尽了风头,聚光灯的灯光早以把他的心骨照的通透,包括邵悌在内的同僚已经将他了解的十分清楚,司马昭笑笑说:“我怎么能不知道呢?”“那您既然知道了,为什么不派另一个人作为监军同去呢?”见到邵悌狐疑的样子,司马昭继续解释说:“朝臣都说西蜀不可征伐,是他们胆怯:若用这些人勉强出战,必取败亡。今仅仅钟会提出伐蜀之策,是他不胆怯;心不怯,则必然破蜀;蜀既然破了,则蜀人已经没有了胆识和心气。‘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钟会即使有预谋的话,蜀人怎么能助他呢?至于魏国人得胜思归,必不跟从钟会谋反,更不值得忧虑。这些话仅仅告诉了你,切不可泄露啊!”正如在办公室里老同事对我们善意的劝勉“你在观察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观察你”。司马昭随在千里之外,却犹如如来佛一般端详着攥在手心满心欢喜打着小算盘的钟会。
  钟会升起大帐,召集众将,任命前任中央警卫团团长许褚之子许仪为前部先锋。令其“修理桥梁,凿山破石,勿使阻碍;如违必按军法”。许仪带领先锋部队出发后,钟会随后提十万大军,星夜起程。
  先锋部队行至南郑关,遭到守军使用诸葛亮传下的连弩的有力狙击,许仪回报钟会。会亲自率领帐下甲士百余骑来察看,果然箭弩一齐射下,矢石如雨。钟会拨马便回,关上蜀将卢逊引军杀下,钟会退却,拍马过桥,桥上土塌了下去,陷住马蹄,钟会险被掀下马来。马被陷住不能起身,钟会弃马步行跑下桥时,蜀将卢逊赶上一槍刺来,却被魏军中荀恺回身一箭,射卢逊落马。钟会麾众乘势反击抢关,夺了山关。
   逢凶化吉,本来就是一件好事情,可是钟会对刚才所受到的惊吓耿耿于怀,将先锋许仪以开路驾桥不利而使主将遇险为由,不理会诸将的求情,将先锋许仪斩首以明军纪律。其实刚才钟会遇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仓皇撤退,马过桥时蹄力过猛所致,即使桥的施工质量有问题,也不应该直接以最严厉的军法惩罚主官许仪,并不是所有的经办的错误都能记到领导头上的!这里有一个指挥员和经办员使命的区别。但是相对与神童来讲,由于其杰出的禀赋和一些优越的先天条件,很多别人做起来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作为在他看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正如让罗那尔多参加你们学校的足球联赛,你要他展现连过五人的表演一样!所以特别优秀的人做普通人的领导而又不能换位思考,那么他的手下一定十分痛苦——合格的标准实在是太高了!
   当然也不排除种会确实已经做了换位思考,认为这样严格的标准对于部下来说苛刻了一点,但他这个时候可能考虑的不是军纪本身——他想立威。不过他选错了对象,许仪是谁,前中央警卫团团长许褚的儿子,从大家推荐他做先锋和他过失后努力为他求情来看,应该是军中的得力干将和群众关系良好的好同事,钟会不顾及属下的感情,驳了大家的面子,杀了无论从资历、能力和群众基础都十分良好的干将,不仅没有起到立威的作用,反而是一种恫吓,在部下的心里播下愤恨的种子。
    正当钟会在和姜维在剑阁对峙的时候,一个另他十分惊讶的消息传来,那个先前被他不置可否的从阴平小路偷袭蜀国的构思竟然被自己职场上的对手邓艾实现了。蜀国将士闻听,悲愤异常,“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拔刀砍石,号哭之声,闻数十里”。姜维见士气可用,便决定假意请降,伺机复国。姜维来到钟会的大帐中,“闻将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氏之盛,皆将军之力。维故甘心俯首。如邓士载,当与决一死战,安肯降之乎?”姜维的一通溢美之辞还暗中契合钟会心意的贬斥了邓艾。神童钟会先前的一点不快都云消雾散,“会遂折箭为誓,与维结为兄弟,”两人十分亲密,钟会还令姜维继续统领旧部。
    如果说神童除了有因为自己杰出的禀赋而忽略人情事故和他人细微的心理诉求,他还因为自己先前的顺利境遇和习以为常的赞誉而放松对他人的警惕,尤其是对糖衣炮弹的防御力差强人意。“闻将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氏之盛,皆将军之力。维故甘心俯首。”如果说钟会在司马集团的表现令姜唯所佩服,是令姜唯投降的依归的话,那么姜维怎么不早归降呢?“无事献殷勤,非*即盗”——千古不变的箴言。除了在背后一直警惕的监督着他的司马昭之外,钟会又在自己的身边埋下了颗定时炸弹。姜维体会到了钟会的野心,却故意劝他收手:"您自从淮南立下大功以来,算无遗策,如今已经是功高镇主。我看,不如学范蠡张良..."钟会此时踌躇满志:"不,我还没到四十岁,方思进取,岂能便效此退闲之事 "这样的回答正中姜维的下怀,更谨密的开始实行自己的计划。
邓艾接受成都投降之后,自作主张给蜀主及降臣封官,安排部下担任益州及诸郡的刺史太守,并在绵竹筑台以为景观,纪念自己的战功。气骄而言夸,“‘酒至半酣,乃指众官曰:“汝等幸遇我,故有今日耳。若遇他将,必皆殄灭矣。’”在司马昭降诏封他为太尉,并增邑二万户之后,他进一步膨胀,用不容置疑的口吻上表,对善后及伐吴等重大国事,提出指令性的意见。
姜维便利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劝钟会秘密写信给司马昭,告发邓艾谋反。“乘晋公疑忌之际,当急上表,言艾反状,晋公必令将军讨之。一举而可擒矣。”种会依照姜维的建议,“即遣人赍表进赴洛阳,言邓艾专权恣肆,结好蜀人,早晚必反矣”又令人于中途截了邓艾表文,模仿邓艾的书法(钟会也深得书法大家的父亲钟繇的真传),改写傲慢之辞,印证自己的告发。
司马昭本来对邓艾已经有所猜忌,接到钟会的报告,用魏元帝的名义下诏,令种会进军成都,收捕邓艾。“又遣贾充引三万兵入斜谷,昭乃同魏主曹奂御驾亲征。”
钟会的兵力是邓艾的六倍,收捕邓艾,凭他自己的力量已经足够了,司马昭亲征,驻军长安让钟会体会到司马的疑心。“钟会大惊曰:‘吾兵多艾数倍,若但要我擒艾,晋公知吾独能办之。今日自行兵来,是疑我也。’”在姜维“君疑臣则臣必死,岂不见邓艾乎?”的教唆下,钟会终于决定起兵谋反。
元宵佳节,大张灯火,钟会召集大家,号称有郭太后的遗诏命令他讨伐司马昭。大家面面相觑,“会拔剑出鞘曰:‘违令者斩!’”
面对钟会的淫威,许仪的人头就落在不久之前,众将领明知是假的又不敢反驳,只好勉强签字画押。钟会看到他们难以信任干脆将他们软禁在蜀汉宫中严加看管,然后派自己的心腹统领人马。无论刘邦还是刘备,哪个成大业不是因为得人心?而他钟司徒就“只知以强力压人,视人真如三岁小儿”。
姜维并不是真心为他卖命,他只不过是利用钟会这个利令智昏的玫瑰梦,一个劲撺掇钟会杀光魏将,然后来个图穷匕见杀钟会并伺机复国。维曰:“我见诸将不服,请坑之。”钟会一时下不了手,先命令他所信任的丘建带着一些亲兵看管这些被关押的魏国将领。在“宫中掘一坑,置大棒数千”,准备坑杀那些不配合的将领,然而,毛病就出在了钟会搞估了他认为的“心腹”丘建的忠诚。
作者:龙潜四海
msn:longqian1999@hotmal.com
   “建乃护军胡烈部下旧人也。时胡烈亦被监在宫,建乃密将钟会所言,报知胡烈。烈大惊,”胡烈恳求邱建告诉他的儿子胡渊(在外领兵)钟会有杀害异己谋反的图谋,丘建立即倒戈“曰:‘恩主勿忧,容某图之。’”甚至连亲笔信都带了出去。胡渊知道消息后,“大惊,遂遍示诸营知之。众将大怒,急来渊营商议曰:‘我等虽死,岂肯从反臣耶?’”,一传十十传百,钟会的阴谋顿时就传遍了各处。胡渊整顿人马于正月十八攻城,“喊声大震,四面八方,无限兵到”,钟会在乱军中被乱箭射倒。“众将枭其首”——立志要当刘邦刘备的钟会最后只落了个连刘禅都不如的下场。而由他引发的兵乱给和平了四十多年的成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动乱,当刘禅在司马昭面前说出"此间乐,不思蜀"时,恐怕心有余悸的还是连自己的太子和最后的稻草-姜维都陪了进去的那场兵乱吧.

[ 本帖最后由 龙潜 于 2006-4-8 17:3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龙潜

Rank: 2Rank: 2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45
编号 52950
注册 2005-11-10


发表于 2006-4-8 16:0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钟会拨马便回,关上蜀将卢逊引军杀下,钟会退却,拍马过桥,桥上土塌了下去,陷住马蹄,钟会险被掀下马来。马被陷住不能起身,钟会弃马步行跑下桥时,蜀将卢逊赶上一槍刺来,却被魏军中荀恺回身一箭,射卢逊落马。钟会麾众乘势反击抢关,夺了山关。
   逢凶化吉,本来就是一件好事情,可是钟会对刚才所受到的惊吓耿耿于怀,将先锋许仪以开路驾桥不利而使主将遇险为由,不理会诸将的求情,将先锋许仪斩首以明军纪律。其实刚才钟会遇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仓皇撤退,马过桥时蹄力过猛所致,即使桥的施工质量有问题,也不应该直接以最严厉的军法惩罚主官许仪,并不是所有的经办的错误都能记到领导头上的!这里有一个指挥员和经办员使命的区别。但是相对与神童来讲,由于其杰出的禀赋和一些优越的先天条件,很多别人做起来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作为在他看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正如让罗那尔多参加你们学校的足球联赛,你要他展现连过五人的表演一样!所以特别优秀的人做普通人的领导而又不能换位思考,那么他的手下一定十分痛苦——合格的标准实在是太高了!
   当然也不排除种会确实已经做了换位思考,认为这样严格的标准对于部下来说苛刻了一点,但他这个时候可能考虑的不是军纪本身——他想立威。不过他选错了对象,许仪是谁,前中央警卫团团长许褚的儿子,从大家推荐他做先锋和他过失后努力为他求情来看,应该是军中的得力干将和群众关系良好的好同事,钟会不顾及属下的感情,驳了大家的面子,杀了无论从资历、能力和群众基础都十分良好的干将,不仅没有起到立威的作用,反而是一种恫吓,在部下的心里播下愤恨的种子。
    正当钟会在和姜维在剑阁对峙的时候,一个另他十分惊讶的消息传来,那个先前被他不置可否的从阴平小路偷袭蜀国的构思竟然被自己职场上的对手邓艾实现了。蜀国将士闻听,悲愤异常,“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拔刀砍石,号哭之声,闻数十里”。姜维见士气可用,便决定假意请降,伺机复国。姜维来到钟会的大帐中,“闻将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氏之盛,皆将军之力。维故甘心俯首。如邓士载,当与决一死战,安肯降之乎?”姜维的一通溢美之辞还暗中契合钟会心意的贬斥了邓艾。神童钟会先前的一点不快都云消雾散,“会遂折箭为誓,与维结为兄弟,”两人十分亲密,钟会还令姜维继续统领旧部。
    如果说神童除了有因为自己杰出的禀赋而忽略人情事故和他人细微的心理诉求,他还因为自己先前的顺利境遇和习以为常的赞誉而放松对他人的警惕,尤其是对糖衣炮弹的防御力差强人意。“闻将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氏之盛,皆将军之力。维故甘心俯首。”如果说钟会在司马集团的表现令姜唯所佩服,是令姜唯投降的依归的话,那么姜维怎么不早归降呢?“无事献殷勤,非*即盗”——千古不变的箴言。除了在背后一直警惕的监督着他的司马昭之外,钟会又在自己的身边埋下了颗定时炸弹。姜维体会到了钟会的野心,却故意劝他收手:"您自从淮南立下大功以来,算无遗策,如今已经是功高镇主。我看,不如学范蠡张良..."钟会此时踌躇满志:"不,我还没到四十岁,方思进取,岂能便效此退闲之事 "这样的回答正中姜维的下怀,更谨密的开始实行自己的计划。
邓艾接受成都投降之后,自作主张给蜀主及降臣封官,安排部下担任益州及诸郡的刺史太守,并在绵竹筑台以为景观,纪念自己的战功。气骄而言夸,“‘酒至半酣,乃指众官曰:“汝等幸遇我,故有今日耳。若遇他将,必皆殄灭矣。’”在司马昭降诏封他为太尉,并增邑二万户之后,他进一步膨胀,用不容置疑的口吻上表,对善后及伐吴等重大国事,提出指令性的意见。
姜维便利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劝钟会秘密写信给司马昭,告发邓艾谋反。“乘晋公疑忌之际,当急上表,言艾反状,晋公必令将军讨之。一举而可擒矣。”种会依照姜维的建议,“即遣人赍表进赴洛阳,言邓艾专权恣肆,结好蜀人,早晚必反矣”又令人于中途截了邓艾表文,模仿邓艾的书法(钟会也深得书法大家的父亲钟繇的真传),改写傲慢之辞,印证自己的告发。
司马昭本来对邓艾已经有所猜忌,接到钟会的报告,用魏元帝的名义下诏,令种会进军成都,收捕邓艾。“又遣贾充引三万兵入斜谷,昭乃同魏主曹奂御驾亲征。”
钟会的兵力是邓艾的六倍,收捕邓艾,凭他自己的力量已经足够了,司马昭亲征,驻军长安让钟会体会到司马的疑心。“钟会大惊曰:‘吾兵多艾数倍,若但要我擒艾,晋公知吾独能办之。今日自行兵来,是疑我也。’”在姜维“君疑臣则臣必死,岂不见邓艾乎?”的教唆下,钟会终于决定起兵谋反。
元宵佳节,大张灯火,钟会召集大家,号称有郭太后的遗诏命令他讨伐司马昭。大家面面相觑,“会拔剑出鞘曰:‘违令者斩!’”
面对钟会的淫威,许仪的人头就落在不久之前,众将领明知是假的又不敢反驳,只好勉强签字画押。钟会看到他们难以信任干脆将他们软禁在蜀汉宫中严加看管,然后派自己的心腹统领人马。无论刘邦还是刘备,哪个成大业不是因为得人心?而他钟司徒就“只知以强力压人,视人真如三岁小儿”。
姜维并不是真心为他卖命,他只不过是利用钟会这个利令智昏的玫瑰梦,一个劲撺掇钟会杀光魏将,然后来个图穷匕见杀钟会并伺机复国。维曰:“我见诸将不服,请坑之。”钟会一时下不了手,先命令他所信任的丘建带着一些亲兵看管这些被关押的魏国将领。在“宫中掘一坑,置大棒数千”,准备坑杀那些不配合的将领,然而,毛病就出在了钟会搞估了他认为的“心腹”丘建的忠诚。
作者:龙潜四海
msn:longqian1999@hotmal.com
   “建乃护军胡烈部下旧人也。时胡烈亦被监在宫,建乃密将钟会所言,报知胡烈。烈大惊,”胡烈恳求邱建告诉他的儿子胡渊(在外领兵)钟会有杀害异己谋反的图谋,丘建立即倒戈“曰:‘恩主勿忧,容某图之。’”甚至连亲笔信都带了出去。胡渊知道消息后,“大惊,遂遍示诸营知之。众将大怒,急来渊营商议曰:‘我等虽死,岂肯从反臣耶?’”,一传十十传百,钟会的阴谋顿时就传遍了各处。胡渊整顿人马于正月十八攻城,“喊声大震,四面八方,无限兵到”,钟会在乱军中被乱箭射倒。“众将枭其首”——立志要当刘邦刘备的钟会最后只落了个连刘禅都不如的下场。而由他引发的兵乱给和平了四十多年的成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动乱,当刘禅在司马昭面前说出"此间乐,不思蜀"时,恐怕心有余悸的还是连自己的太子和最后的稻草-姜维都陪了进去的那场兵乱吧.

[ 本帖最后由 龙潜 于 2006-4-8 17:21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6 23:5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06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