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国人物忠诚论
性别:未知-离线 姜维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33
编号 5288
注册 2004-2-13


发表于 2004-2-14 17: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三国人物忠诚论

古时评价人物之忠义与否,从今人的眼光来看,是非常难以把握的。譬如,关羽降曹、归刘不害其忠义之名,而庞德降曹、死曹亦能成其忠义之名,三国之人物,文臣且不论,武将大多都有事二主、乃至三主的经历,而史传皆不以为不忠。这可是够奇怪的了。

古人心胸之豁达非后世可比,故能用降人而不疑,如魏之不疑孟达、黄权,蜀之不疑黄权、姜维、夏侯霸。三国时英主不仅能度外用人,亦见得当时人不因彼为降人而不忠义也,而降人亦思为新主竭尽其力。

如果要给出评价古人是否忠义的一般标准的话,就是看他事主能否尽心尽力,不管新主还是旧主。所以,关羽降曹,为曹杀颜良、文丑,不仅不害其忠义,而反成其忠义之名。而舍曹归刘,恩义分明,亦非忠义之士不能。至于诈降孙吴,权谊之计,今人在这上面做文章也太小气了些吧。

三国时还保留了西周封建制下的二重君主制,不仅天子诸侯为其君,恩主亦为其君。甚至,恩主之为君重于天子诸侯之为君。人立于天地之间,天子诸侯与恩主若皆得尽忠,这最好;若不能兼顾,往往舍天子诸侯而就恩主。

恩主又与现在行政上的上司不同,须是对下属有恩才成为恩主。如果上司对下属无恩,则不成为恩主,下属则可随意去就,人不得谓其不忠。春秋时,豫让先事中行氏(有点记不清了,大概是这位主子吧),中行氏灭,豫让投奔智氏。智氏以国士相待,后赵襄子灭智氏,豫让屡次图谋刺杀赵襄子,欲报智氏以国士相待之恩。马超的情形与豫让很相似,张鲁虽然收留马超,但却不用马超,就是说,张鲁只能做到中行氏待豫让,而不能做到智氏待豫让,所以马超没必要为张鲁效忠,只要能找到真正重用自己的恩主,是可以另谋高就的。用现在的话来说,领导对我好,我就不能背叛他,否则就是不道德;如果领导对我不好,即便我背叛他也不说我不道德。中国人的道德有很大的相对性。

时人对马超稍有微辞,有不忠之嫌,主要是指其先事曹操,后又背曹操而言。但从后来尊刘的角度来看,则马超不该有不忠之讥。至于马超之不孝,倒是很难脱这层罪名,到了三国演义,则在修改了史实,把马腾之死放在马超反之前,如此,马超方能脱其不孝之名。

在三国这个时代里,忠心首先是对事然后再对人,例如,关羽、张飞的忠心一方面是对桃园结义的誓言忠诚,另一方面也是对于汉统的忠心,孔明的忠心在于对刘备信任报恩同时也是对于光复汉室事业的忠诚,赵云的忠心在于对上司的信任另外他对于某些问题是有理性和执着,如对公孙瓒攻打袁绍、刘备攻打东吴,战略头脑他是有的,可惜是太耿直,因此官做得不大。马超只能是一个猛将,忠心对于他来说可能不是重要因素。同样徐晃、张颌等这些名将也是不太在乎忠诚这方面,只向实力靠拢。东吴方面的将领,周瑜、陆逊等名将也是相当忠心,但是他们是皇亲国戚,比不上蜀中名将。吕布这种人只向利益从发,忠心只是他的障碍。

其实从古人的角度来看,忠不忠是很显然的,但绝不会指马超、吕布这类人。正史中一般都有所谓贰臣传,如《三国志》中魏、蜀、吴三国之贰臣如下:

魏:王凌、毋丘俭、诸葛诞、邓艾、钟会(邓艾之死,人多以为怨,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被认为不忠,一直要过了数十年后,才得平反)
蜀:刘封、彭漾、瘳立、刘琰、魏延、杨仪
吴:诸葛恪、孙峻、孙綝、濮阳兴

[ 本帖最后由 姜维 于 2006-5-25 12:0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姜维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33
编号 5288
注册 2004-2-13


发表于 2004-2-16 19: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邓艾有良,平之奇呵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姜维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33
编号 5288
注册 2004-2-13


发表于 2004-3-16 16:1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魏文长于2004-03-13, 22:46:42发表
诸葛恪太自大,太欺主~~~不杀不。。。。不行的~!

没办法,他生性如此~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23:5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39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