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再论街亭之战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10-18 17: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别的先不说,这里只谈谈对《袁子》那段记载的看法,个人觉得说服力比较弱,其用意主要在于通过一些明显不合逻辑的辩解,掩盖因首役失败所体现的诸葛亮的用兵上面的不足:

又问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

袁子曰: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者不求近功,所以不进也。


这里袁子的回答很莫名其妙,他想通过将诸葛亮的首次北伐定位为一次试探性的军事行动,目的并不在于攻城掠地,也并特别在意此次行动的结果来缩小战前预期与战后结果之间的差距,从而弱化诸葛亮的首役之败的严重性。

但我们都知道,不管是诸葛亮自己的《出师表》,还是刘禅下的诏书,都对此役寄予厚望,况且当时蜀国的国力虽已经相比彝陵战后大大恢复,但毕竟还与魏国相去甚远,这个诸葛亮不是不清楚,在魏国西线明显空虚的情况下,兴师动众“不求近功”地去“疑而尝之”,显然不合逻辑,这种尝试之后的结果必然导致魏国加强西线防御,从而加大以后“正式进攻”的难度,对蜀国颇为不利,不是一种高明的做法,袁子说法之牵强显而易见。

曰:何以知其疑也?袁子曰:初出迟重,屯营重复,后转降未进兵欲战,亮勇而能斗,三郡反而不速应,此其疑征也。

“初出迟重,屯营重复,后转降未进兵欲战”如果说是“疑”的表现,那也是说明了诸葛亮性格过于谨慎,加之实战经验不足,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不能抓住重点,将局部小胜转化成为全局大胜,这种“疑”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造成的,也就是本身实力确实不够,而非袁子想展示给人们的“实力充足,只是有更深远的考虑”。

曰:何以知其勇而能斗也?

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亮之行军,安静而坚重;安静则易动,坚重则可以进退。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


实在看不出在战役的关键时刻“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怎么能够体现出“勇”。

诸葛亮可能确实离街亭不远,但“不救”两个字很奇怪,想来只能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1. 诸葛亮有足够的兵力去求援关乎战役胜败的街亭之战,但他就是不去,作壁上观,也就是见死不救;

2. 诸葛亮很想去援救街亭,但由于当时自己手里并没有多少兵力,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前去救援。

第一种情况应该是不可能的,而第二种情况,我认为比较接近当时的事实,其他的一些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诸葛亮把大军的大部分兵力交给了马谡,自己手里并没有多少本钱。

至于说蜀军“勇而能斗”,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首役蜀军虽谈不上一触即溃,但似乎也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与敌人殊死拼杀,体现“能斗”二字的事迹。袁子此话可谓空谈。

所以我个人一般不把袁子这段话作为首役的重要作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10-23 23:0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基本同意燕京的说法。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诸葛亮进兵迟缓是有明确记载的,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分歧,袁子这么说很正常。但袁子说诸葛亮驻扎地仅离街亭数里却缺乏明确的佐证,不知他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

如果忽略袁子对诸葛亮所处位置的说法是否准确的问题,仅从“亮屯去数里,不救”看,倒是与“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相符合,从侧面证明了当时蜀军的主力确实在马谡手中,诸葛亮手下可用的兵力相当有限,难以形成后续战斗力。

所以对袁子的那段话,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亮屯去数里”这几个字,很想知道袁子这么说的依据何在。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8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9 11:3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86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