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新开一贴,与燕兄万兄切磋, 长安可下否?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7-19 21:5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lq321于2005-07-18, 9:58:27发表
曹丕建魏后,把长安、洛阳、许昌、邺、谯五个北方大城市建成五个军事重镇,称为“五都”。
对这五都之一的长安竟然不驻扎精兵良将,我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
夏候笨蛋很有可能想跑,但很有可能手下一位谋士幕宾对他陈述利害关系,守则万全,跑则依罪当斩,这位夏候手下又有兵有将,长安又大,粮草也丰富,一番犹豫,很有可能死守长安,然后大放烽火狼烟,潼关一看接着放,不要小看古代的烽火,它可以在一天之内将紧急的敌情传递到上千里之外,中央预备队马上赶来,即使时间紧张赶不来,潼关一守,魏延还会有什么作为呢?
燕京和万兄很长时间没来了,呵呵.等的花儿都谢了.

为了不让slq321这朵花儿谢了  ,赶紧在燕京兄登场前先支应一下。

“五都”是魏国五个大城市,并非军事重镇。至于长安驻扎精兵良将的问题,夏侯楙为安西将军督关中时,不管是陈寿《三国志•魏书》还是裴松之的注引,无一有名有姓的文官武将被记载辅佐在长安夏侯楙左右,可见“良将”一说并不尽然;至于精兵,若无良将指挥,群龙无首,兵再精有什么用呢?

再看魏延献计时怎么说的:“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这话告诉我们的信息是:魏延考虑到了除夏侯楙外是否长安尚有其他的良将据守的问题,并对此做过了解,结论是不存在有这样的“良将”。

至于说烽火,魏延曾说过:“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那么作为曾经在对魏防御第一线长达近十年的魏延而言,他连这个问题都没有考虑进去,可能吗?烽火固然是快,但魏国的援军不可能像烽火传信那么快赶来。魏延也考虑到了援军的因素,并判断援军到来尚须二十几日,这个时间恐怕不是魏延随便说的。

魏延涉及此计各条内容,我认为是在了解对手情况后作出的判断,而不是为了逞强而胡乱地、毫无根据地猜测和臆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7-20 09:3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隙于2005-07-19, 23:40:46发表
我想问下燕京先生,你文中的:
《魏略》记载:“楙字子林,惇中子也。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
“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这一句你作和注解???
同样一个问题在2个帖上都提是一次其实是不应该的,不过,想让楼上的大大们尽快回答这个问题而再发一次。先说声对不起了

燕京兄不在,我就越俎代庖地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吧!

“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是说夏侯楙没有军事上的才能、谋略,却喜欢做买卖。“治生”语出《史记·货殖列传》,广义指谋生计,狭义即是指做买卖。范蠡、白圭即被尊为“治生之祖”。

夏侯楙喜欢做买卖,不是他喜欢经商的过程,而是喜欢经商的结果——钱,所以我在前面的帖子中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夏侯楙贪财好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7-20 19:2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凌云茶于2005-07-20, 3:28:00发表
这个论点不是建立在分析子午之谋的可能性上的,而是建立在魏延的观点是对的,而得出支持这个观点需要的论据(就是魏延的看法)成立,然后再下结论说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看看逻辑关系,魏延是多年老将,不可能不了解情况,不可能乱说,所以他说怎么怎么样,是符合事实的,是正确的.既然他说的正确,所以他的子午谷之谋自然是可行的了.
这叫什么高论啊.
至于没有良将,兵多无用的观点,在下有点不解.胜兵先胜而后求战,魏延投兵重地绝境,目的是赌敌人不战而逃.能够把获胜的机会寄托于敌将不战而逃,敌兵一哄而散上么.
再说没有良将.不要良将,只要有几个人能劝说夏侯关门守城,就几乎没有问题了.魏将军真的能把魏军谋臣将领全部调查的清清楚楚么.再如邓艾入蜀,黄崇劝说诸葛瞻据险不让邓艾入平地.诸葛不听.或者我们可以认为邓艾肯定是认为成都再无良将,如诸葛瞻为卫将军重任也是未经战阵,才敢冒险走阴平.但说他料定蜀军无良将的观点是正确的,又或者能料定诸葛不会听取建议么.只是邓老爷子好运.
任何计划都有几分风险,只有大小和运气的差别.魏延的计划,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只是可能性太小.

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自己比魏延更了解当时他所面临的情况,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有人认为魏延对当时情况的判断是不正确的。

魏延是一员战将,他防守汉中是刘备亲自选拔,其职责就是防御魏的进攻,诸葛亮准备北伐时,魏延已在此驻守近十个年头,说他是蜀国最了解魏国军事情况的人应该不过分吧?他所主倡的子午谷之计,我认为不是他一时头脑发热想出来的点子,而是其在汉中镇守多年的厚积薄发,其所考虑的内容很多,仅从史料记载的就涉及到敌将、动用兵力、进攻路线、所需时间、粮食问题、敌人援军等诸多因素。且从《魏略》的记载,我们知道魏延对夏侯楙的判断是准确的。

想必阁下也会承认对当时情况的了解远远无法与魏延相比,那么您又何以认为他的掌握的情报不足以支持其所建议的子午谷之计呢?要知道,除魏延对夏侯楙的判断间接被《魏略》证实,我们也找不出其他的证据来否定魏延子午谷之计的可行性。

而且,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任何切实的证据对魏计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反诘的话?那么,我认为倾向于当时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的魏延的判断要比相信千百年后从没有作战经验的读书人的各种各样的假设要更接近当时的具体情况。

魏延突然出现在丝毫没有防备的长安城下(注意:长安不是对蜀作战的前线,蜀国又数岁寂然无声,其平时的防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应对突如其来的袭击),性无武略、贪财好色的夏侯楙会从容应对吗?长安固然是大城市,但也不要将其想象成已经深沟高垒、严阵以待的堡垒。夏侯楙逃跑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当然由于魏延的计划没能付诸实施,故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实在有限。

邓艾与魏延之计,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角度出发,击敌人于措手不及。

但两计最大的不同则在于:邓计付诸实施,得成大功,故千百年间只被当作经典,其显而易见的战果为此计划做了最好的背书;而魏计无缘实践,加之有一向谨小慎微,“奇谋为短”的诸葛亮认为其“悬危”,故千百年来读书人前仆后继争先恐后地对其诟病,何以如此?盖因此计未能付诸实施,自然不会有战果塞众人之口,以致为非议者留出了无限的空间罢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5 17:3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95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