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2-25 18:4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02-24, 11:21:34发表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可否请老兄把这句完整翻译一下?另外啥叫“总的战略形势”,那魏国也曾大举入侵,陈寿还说什么“攻守异体”不是扯淡吗?  

街亭不过前锋稍挫,就被老兄说成大败而回;四持北伐时的司马懿同志屡战屡败,连硕果仅存的首席大将张郃也挂了,居然还堪称“不过是个平手”,兄弟顿首拜服!~  

“众寡不侔”并不是指具体的战役中蜀魏的兵力对比,而是国家力量的总体对比。至于“攻守异体”,则是强调守易攻难,所谓“攻不足者守有余”,魏国的孙资也曾谈及“守战之力,力役参倍”。“攻守异体”所说的是进攻与防守上的差异,这和魏国是否也曾大举进犯蜀国没有什么关系。

将街亭之战轻描淡写成“前锋稍挫”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从记载上看,马谡“督诸军”、“统大众”在前,实际上掌握着蜀军的主力,如果马谡只是兵力不多的前锋,那么在他受挫之后,蜀军主力尚在,仍可与敌一战,但马谡败后,即决定了整个首次北伐的失败,诸葛铩羽而归,这不是“前锋稍挫”而主力尚在所能解释的。

阁下一直坚持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屡战屡败”,既然如此,阁下不妨将那几次败绩细细道来?然后再讲解一下为何“屡战屡胜”的诸葛亮为何在历时六年的五次北伐中除魏国放弃的武都、阴平两郡外再无斩获,“兵闻拙速,未睹巧久”的基本军事原则诸葛亮应该不会不知道,那么又何以在渭滨与魏军相持百日而无法推进一步呢?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3-1 19:0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便君于2005-03-01, 1:59:09发表
对诸葛亮来说,不可能打听清楚魏国的援军会来多少,也不会打听清楚魏国援军什么时候来后再分军,对他来说,首要的是攻下祁山巩固自己的根据地,而不是什么阻援,所以他也不会轻易就把一半主力分出去。

奉劝一句,不要自己明明是个大笑话还强要去笑话别人,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把无知当搞笑的。

阁下恰恰是倒置本末了,蜀军首役成败的关键恰恰是“断陇”,也就是打援,攻城并非重务,这一点蜀魏双方都认识得很清楚。正因为此,首役的焦点才在街亭而非陇西各地。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3-2 12:3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便君于2005-03-02, 12:18:21发表
马谡会是知道自己要面对五万大军后才被任命为前军主将出发的吗?你也太高估古代的情报战了,那时可没有无线电报,能在一时间知道魏都动静。

几个问题似乎需要重视:

1、诸葛亮在战后总结时称首役蜀军兵力多于魏军。

2、以诸葛亮的能力,他完全可以认识到游楚所说的问题,明白打援对首役成败的关键意义。

3、蜀国攻魏,魏军必然会调兵增援,但具体会派多少兵力诸葛亮事先并不知道,这种情况下,他会用主力确保此次战役的重中之重——断陇的成功,还是会冒由于兵力可能少于魏军从而导致打援失败的危险而只派较少的军队抵抗魏军援兵呢?

不要忘了,《汉晋春秋》中诸葛亮自己的那段话实际上表达了一个意思,即在他发动首役时,兵力多于对方被其认为是较为可靠的优势。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12 16:1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55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