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汉晋春秋》,一部为诸葛亮说公道话的良史, (效颦之作)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1-26 17: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提点个人看法,谨供楼主参考。

1、楼主提及刘知几在“葛、马之争”问题上赞《汉晋》而责《国志》“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史学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认为他的评判是公允,正确的。但问题在于,刘知几所言不涉及对史料的考究及辩证,而是直接扬此而抑彼,并未解释赞成这个而反对那个的依据是什么,那么他持这种观点的立基何在呢?不得而知。因此,从刘在《史通》中的那番话,我们只能知道他对此事所持的态度,至于此种态度是否正确,就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史料加以分析,不能直接作为证某事为是或为非的证据。


2、楼主认为司马懿害怕诸葛亮的“确凿证据”是《汉晋春秋》中诸葛亮所做的“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但此话如记载属实,那么也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诸葛亮认为司马懿对他无能为力的主观判断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二、挑起战争的蜀国而非魏国,当时面临的攻守态势也有相当区别,作为攻方、外线作战的诸葛亮,如果确有制敌之策,应该不会作此无奈叹息。一个束手无策,一个处之泰然。又何言后者惧怕前者呢?

反观司马懿的战绩,按唐太宗的评价:“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这样的一个人,会仅因兵家常事的偶尔胜负而“畏敌如虎”吗?


3、司马懿评价诸葛亮“天下奇才”所指为何?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及《晋书•宣帝纪》中均收录此语: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这是司马懿对诸葛亮治军能力的叹服和钦敬,并不是对诸葛亮的用兵的赞许,这不仅是因为司马懿曾对诸葛亮之用兵有过“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的评价,更是从两人交手的情况来看,作为攻方的诸葛亮始终都无法突破司马懿为主帅的魏国西部防线,故此其局部的小胜始终难掩其整个战局上的大败。


4、如何看待唐太宗对司马懿的评价? 唐太宗在《晋书•宣帝纪》末有一段对司马懿用兵的评价: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从这段文字看,前一段盛赞司马“兵动若神”,其所引具体战例的精彩程度,在诸葛亮的军事生涯中实在是难觅其踪;但后一段,则对司马“闭军固垒”提出批评,认为当时值“争功之时”而他“莫敢争锋”,有失“为将之道”。

如此看来,似乎前后有些矛盾,但实际上,李世民本身也是行伍出身,其军事实战经验相当丰富,不过,他与司马懿的不同在于,司马为儒将,而李则上马能战。在李世民看来,那种情况下,为良将者应永往直前,战而胜敌。故此,太宗对司马懿“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大加赞赏,而对其“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的行为颇有微词。李世民要是处在司马懿的位置,肯定会采取其它的方式应对诸葛亮的挑战,也未必不能挫败蜀军的进攻,只是为将者风格不同,只要能挫败敌人,达至胜利,则皆为善者,所采取的形式是不重要的。


5、关于双方兵力:楼主认为“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是裴松之认同的说法,这似乎与事实不符。此句后尚有“,潜军密进,规向剑阁。”几个字,与楼主所引均出自“郭冲五事”,裴松之对其中的提法的评价是:“亮前出祁山,魏明帝身至长安耳,此年不复自来。且亮大军在关、陇,魏人何由得越亮径向剑阁……孙盛、习凿齿搜求异同,罔有所遗,而并不载冲言,知其乖剌多矣。”也就是说郭冲所记载的这段话,裴松之认为根本没有根据的胡说八道,如此又怎么能当作证明魏国兵力的证据呢?

对于张俨所述,也不能作为蜀国兵力参考的确实依据,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蜀国亡时,在册尚有十万带甲,而诸葛亮在时,蜀国情况显然好于亡国,诸葛亮全力于北伐,即便蜀国灭亡时与诸葛亮北伐时的兵力相等(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实在难以想象他会在并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仅调动蜀国一半的兵力用于北伐。不要忘记,首次北伐时,魏国仅张郃就统兵五万,而为“诸葛亮说公道话”《汉晋春秋》尚记载:“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可见其兵力投入显然不止五万。

至于“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中的“众寡不侔”,所指应该并非魏、蜀前线兵力的多少,而是两国人口差距所体现的国力的比较,因为从历次北伐的具体记载看,多是蜀军众而魏军寡,具体到第五次,明帝听说诸葛亮率众再出,即派秦朗统两万兵马增援司马懿,如果此前司马懿的兵力即超过诸葛亮,明帝又何须多次一举呢?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3-3 22: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03-03, 19:08:30发表
老兄别偷换概念哪,孤注一掷也可以说是胆子大,但未必就是正常情况。

司马懿“畏蜀如虎”,那是有人证,有物证的,有确切记载的;你老兄硬要说诸葛亮怕极了司马懿,也得拿点东西出来让大伙过目不是?  

吴书曰: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闲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闲,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如此说来,陆逊自然也应该是不折不扣的胆小鬼喽?

如果按你所说,司马懿“畏蜀如虎”有人证、物证,那么诸葛亮之“怯”又何尝不是有人证、物证呢?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0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9-20 07:5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18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