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的支持者不过在支持一个符号罢了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7-9 11:3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7-08, 14:57:38发表
诸葛亮没劝刘备?是刘备不听啊!自己连史料都不看清楚就跑来乱发议论

诸葛亮应该是没有力劝过刘备,否则《先主传》、《诸葛亮传》中多少应有记载,《法正传》中记载的刘备失败后“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显然难以当作诸葛亮确实劝过刘备不要伐吴的证据。

赵云、秦宓的劝谏均有明确记载,以诸葛亮的身份,不要说力劝,就算是普通的劝告之辞,史料不会不记上一笔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7-9 15: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7-09, 14:25:28发表
这句话怎么不能代表了?就是说即使诸葛亮劝了也没用,只有法正劝的才管用啊

这话要以诸葛亮确实劝谏过,但无效为前提,可事实是否劝过呢?仅从这话本身,丝毫看不出诸葛以前劝过,否则,怎么会没有任何史书有丝毫的提及呢?

在是否伐吴这样的军国大事上,如果身份、地位不如诸葛亮的赵云、秦宓的劝谏尚且被史书所记载,那么作为百官之首的诸葛亮的劝阻意见显然更加重要,怎么可能弃而不录呢?无史书记载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他确实没有这样做过。

于时法正已死,再不可能复生,但蜀国显然还要继续发展下去,古云:“坐乎庙堂之上与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匡正厥失,此乃为相者之本分,怎么可以从“即便劝了也不一定管用”的角度考虑,而在这一关乎国运的重大决策上噤若寒蝉,三缄其口呢?那么赵云、秦宓实在是天大的傻瓜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7-9 21:3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07-09, 21:25:30发表
诸葛亮即使没有劝过,也不代表诸葛亮是个多么多么的奸臣,至多只能说是对形势把握不够

我只是探讨诸葛亮到底是否劝过刘备不要伐吴之事,仅此而已,并不想涉及其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17 09:4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63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