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对诸葛亮:“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的一点心理学分析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9-10-20 10:4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夷陵惨败,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从诸葛亮的这句话,结合史书的相关记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1、在是否伐吴问题上,诸葛亮倾向于支持伐吴,因此没有劝阻。

2、伐吴失败,作为群臣之首切没有劝阻刘备的诸葛亮,显然负有责任。

3、诸葛亮为缓解这种压力,说了这番话,间接地推卸责任。

首先说什么人有资格说诸葛亮那句话呢?显然是事先反对出兵且曾经劝阻但无效的人,诸葛亮属于这种人吗?显然不属于,因为他确实根本没劝过,否则史书上不可能没有丝毫的记载。

再者,诸葛亮的不劝并不涉及他哥哥在东吴不好开口之类的问题。所谓公忠体国,为臣之道,总要明白轻重缓急,岂可“我”字当头,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而首先想到自己是否受影响呢?诸葛亮虽深谙官场之道,但也还不至于如此不堪,明知前面万劫不复,却因为所谓的“避嫌”而袖手旁观。

诸葛亮不劝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非常之矛盾,我们说《隆中对》是有内在矛盾,先天不足的,关键就在于联孙抗曹和兼有荆益是不可得兼的,而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却以此为基石。所以出兵夺回荆州,恢复隆中对的战略的前提,估计是当时诸葛亮心中仍抱有的一线希望,尽管他知道这对孙刘联盟的伤害。抱有拿回荆州这样幻想的诸葛亮,对刘的出兵东吴也就采取了不反对、不劝阻的态度。

但伐吴失败,荆州已经注定拿不回来了,战前劝阻的人显然说对了,以致于刘备败回后逗留在白帝,羞于见群臣,而这时问题就来了。作为百官之首,刘备甚为器重的丞相诸葛亮,没有劝阻,难免会引发人们“如果丞相出面劝阻,或许能劝住刘备不致东征以致最终失败”。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说了上面的那句话,这句话有这么几层意思:

1、(虽然我没劝),主上比较听法正的,我劝了也没用。【回避了他自己的责任】

2、出兵也未必打不赢、如果法正在,说不定结果不坏。【换言之,东征的决定未必是错误的,因此不劝阻刘备的人实在也是没什么责任】

因此,这两句话基本上可以看作诸葛亮在征吴失败后对自己的辩护和自我安慰。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18 15: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15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