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青蓝于2004-06-20, 21:24:25发表
1 有效的制约跟平分大权扯不上等号. 李严一直都有着足够的牵制力.
2 哈!~ 诸葛亮传里的"属以后事"又是怎么回事? 早说了只看见李严的"统军事"而不联合其他史料记载自然会看出是李严掌军事这么有趣的笑话.
3 看, 看, 提也不提诸葛亮的"属以后事"了不是? 忽略了历史记载的任何一个细节. 当然得出个搞笑的论调. 另外, 再联合三国志的记载, 还能得出刘备本身愿望是想一人主政,一人主军的话, 那么李严与诸葛亮两人根本不会一人回成都一人留永安. 难道还有人傻到这样安排等于在破坏自己所希望的"制横"吗?
再思考思考陈寿在写刘备评语的时候为什么会写是刘备以举国托于诸葛亮. 这个是评语不是史料没错, 但是这却是时人的看法. 难道就因为是句评语就可以忽略去了吗?
最后, 再次再次强调. 如果李严是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力的话, 他在诸葛亮死后还为什么"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不是诸葛亮在排挤他吗? 不是诸葛亮在打压他吗?
4 以托孤的语言, 那么尚书令是位于中都护之上的, 那么. 李严传里应该是成为以尚书令领XXX. 但是"以李严为中都护"后, 还有尚书令这回事在他身上吗? 全蜀国在此后皆以都护称李严. 李严还兼领尚书令?
从诸葛亮数次转封李严, 却始终没有去其中都护职位, 又从李严尚在而尚书令被另封可以看得出. 尚书令早在李严为中都护时就空缺出来了. 刘备死时吴蜀并为同盟, 而是停战而已. 从哪看出留李严是暂时性的??刘备就知道吴其后不久就跟自己联盟了? 想不到万兄把吴蜀的同盟时间足足提前了三年啊.
1、没人说过“平分大权”,不要强加于人。
2、请区分刘备托孤的初衷和后来情况的发展,这是两回事,后来的情况并未按照刘备的意愿发展。
3、你还是搞不懂诸葛亮与李严的关系不是“一人主政,一人主军”可以概括的,刘备为诸葛亮与李严所设置的合作模式是诸葛亮有最高决策权,李严则有参与决策权并通过对行政:尚书令,军事:中都护这两个关键职务直接掌握军政事务的具体操作。诸葛亮与李关系大体如下:
诸葛亮(丞相录尚书事)
行政 军事
李严(尚书令) 李严(中都护)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实际上是说李明白自己的案要想翻过来,蜀国上下只有诸葛亮一人有这个权力,这是李对诸葛亮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诸葛亮死后,李知道蜀国是没有人敢翻诸葛亮定的案的,自己那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也破灭了。故有上面的表现。
4、尚书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非重臣不能当,刘备在临死前不到一年的时间将李严召至永安,以最正式的“拜”的方式任命李为尚书令,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此任命不是临时性的,否则可以用其他方式让李行使尚书令的职权,如“守”;二、此时刘备已经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回不了成都了,而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更多是对自己身后做的人事安排。
如果李在担任中都护时即不再担任尚书令,那么尚书令这个职位会不安排其他人担任而令其空缺吗?纵观蜀汉,从刘备进位汉中王起,尚书令之位就从未空缺过,在刘备驾崩,刘禅登基这样的关键时刻尚书令可能虚位不置吗?
根据蜀书的记载,在李严之后担任尚书令的是陈震,时间在建兴三年,而李严担任中都护是在章武三年也就是建兴元年,如何能因此就看出“尚书令早在李严为中都护时就空缺出来了”呢?说李严留驻永安是暂时性的是指此安排仅限于吴蜀间处于敌对状态时,一旦两国重归于好,身为顾命大臣之一的李严自然应该返回成都与另一位顾命大臣诸葛亮一起辅弼冲主,刘备若想将李长期留在永安,何必令李与诸葛并受寄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