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李平(即李严)为何会铤而走险虚报军情, 最近的一些感想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4-6-20 07: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perzz_0于2004-06-19, 22:29:46发表
我现在也反对李严和诸葛亮政治斗争这个说法,诸葛亮的人品是毫无疑问的好。而李严,最多也就嫉妒下诸葛亮,根本谈不上什么仇恨,而且永安都督正如几位所说,是个重要职位,后来的右大将军阎宇也是永安都督

诸葛亮与李严的政治斗争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他们所处的地位和特殊的身份决定的,与个人人品的好坏并无牵涉。且两人之间权力的争夺并非起自李严,由于刘备的安排,李曾一度抱有与诸葛亮通力合作共辅幼主的幻想,但诸葛亮对李严的排挤令其意识到中央并没有自己的位置,这直接导致了李由希望参与中央决策转而追求大吏封疆以与诸葛亮分庭抗礼,这与其说是心怀非分,倒不如说是为求政治上自保的应对之举。两人权力斗争的微妙细致,非只言片语可以将其脉络梳理清楚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4-6-20 17:1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诸葛亮与李严的身份与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不能孤立地加以审视,有几个问题需要搞清楚:

1、历来托孤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鲜有仅托于一人的情况?

2、刘备为什么在临死前不到一年火箭式提拔李严到中央?

3、如何看待诸葛亮与李严的主副关系?这种关系是否是简单的一把手,二把手的关系。

4、以当时的情况看,李严为什么长期远离蜀国的权力中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4-6-20 20:5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6-20, 18:08:23发表
松风说的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1  托孤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国家安泰.  宗室得存.  鲜有一受托一人的情况不用说谁都明白.  

2  刘备火箭似的提李严而诸葛亮更火箭似的短期内就得到政军大权.  称帝立为丞相, 如果没记错,  一向不指染军事的诸葛亮这时也做起了司棣校卫以及录尚书事.  这又是为什么?  光看李严叫联系着看?

3  如果复杂起来,  蜀国还能安泰吗?  如君所言,  既在托孤里以诸葛亮为主,  又在安排里让李严跟诸葛亮平摊,  这种安排会造成什么样的局面??如果再深入思考的话,  请告诉我李严在诸葛亮死后的表现又说明了什么?

4  问刘备和李严吧.  历来也没有什么顾命大臣会被先帝任命常驻于外的.

1、既然大家都明白就好说多了,托孤臣子是复数并不能保证皇权不受威胁,必须托孤的臣子间能够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冲主才能从中得利。

2、司隶校尉负责督察百官,并不是军职,录尚书事虽无所不统,但若无授权,并不直接指挥军队,从刘备托孤的内容看,李严以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为军事首脑。

3、诸葛亮丞相录尚书事统领军政,李严为副,李严这个“副”我认为应这样理解:李严在政上作为诸葛亮副手体现在他尚书令的职务上,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处,直接对皇帝负责,诸葛亮的决策亦须通过尚书台才能颁令全国;在军事上的体现则是其作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李严作为军事首脑,以避免诸葛亮完全控制军权。当然,诸葛亮的权力和地位也会制约李严不会做出非分之举,这种安排应该是刘备托孤时的愿望。

4、刘备刚死,蜀吴之间尚有强烈的不信任,所以必须留兵以备不虞,故有权统内外军事的李严驻留此地,正是为了以防非常。但这显然是临时性的,并非将李严永久放在外地,否则完全没有令李严担任尚书令,受托孤重任的必要。至于后来李严驻外没有返回成都,则不是刘备的初衷,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政治斗争所引致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4-6-21 09: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6-20, 21:24:25发表
1  有效的制约跟平分大权扯不上等号.  李严一直都有着足够的牵制力.  

2  哈!~  诸葛亮传里的"属以后事"又是怎么回事? 早说了只看见李严的"统军事"而不联合其他史料记载自然会看出是李严掌军事这么有趣的笑话.  

3  看, 看,  提也不提诸葛亮的"属以后事"了不是? 忽略了历史记载的任何一个细节.  当然得出个搞笑的论调.  另外, 再联合三国志的记载,  还能得出刘备本身愿望是想一人主政,一人主军的话,  那么李严与诸葛亮两人根本不会一人回成都一人留永安.  难道还有人傻到这样安排等于在破坏自己所希望的"制横"吗?

再思考思考陈寿在写刘备评语的时候为什么会写是刘备以举国托于诸葛亮. 这个是评语不是史料没错,  但是这却是时人的看法.  难道就因为是句评语就可以忽略去了吗?
最后,  再次再次强调.  如果李严是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力的话,  他在诸葛亮死后还为什么"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不是诸葛亮在排挤他吗? 不是诸葛亮在打压他吗?

4  以托孤的语言,  那么尚书令是位于中都护之上的,  那么.  李严传里应该是成为以尚书令领XXX.   但是"以李严为中都护"后,  还有尚书令这回事在他身上吗? 全蜀国在此后皆以都护称李严.  李严还兼领尚书令?

从诸葛亮数次转封李严, 却始终没有去其中都护职位,  又从李严尚在而尚书令被另封可以看得出.  尚书令早在李严为中都护时就空缺出来了.  刘备死时吴蜀并为同盟,  而是停战而已.  从哪看出留李严是暂时性的??刘备就知道吴其后不久就跟自己联盟了? 想不到万兄把吴蜀的同盟时间足足提前了三年啊.

1、没人说过“平分大权”,不要强加于人。

2、请区分刘备托孤的初衷和后来情况的发展,这是两回事,后来的情况并未按照刘备的意愿发展。

3、你还是搞不懂诸葛亮与李严的关系不是“一人主政,一人主军”可以概括的,刘备为诸葛亮与李严所设置的合作模式是诸葛亮有最高决策权,李严则有参与决策权并通过对行政:尚书令,军事:中都护这两个关键职务直接掌握军政事务的具体操作。诸葛亮与李关系大体如下:

                            诸葛亮(丞相录尚书事)


             行政                                         军事
         李严(尚书令)                               李严(中都护)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实际上是说李明白自己的案要想翻过来,蜀国上下只有诸葛亮一人有这个权力,这是李对诸葛亮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诸葛亮死后,李知道蜀国是没有人敢翻诸葛亮定的案的,自己那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也破灭了。故有上面的表现。

4、尚书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非重臣不能当,刘备在临死前不到一年的时间将李严召至永安,以最正式的“拜”的方式任命李为尚书令,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此任命不是临时性的,否则可以用其他方式让李行使尚书令的职权,如“守”;二、此时刘备已经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回不了成都了,而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更多是对自己身后做的人事安排。
如果李在担任中都护时即不再担任尚书令,那么尚书令这个职位会不安排其他人担任而令其空缺吗?纵观蜀汉,从刘备进位汉中王起,尚书令之位就从未空缺过,在刘备驾崩,刘禅登基这样的关键时刻尚书令可能虚位不置吗?

根据蜀书的记载,在李严之后担任尚书令的是陈震,时间在建兴三年,而李严担任中都护是在章武三年也就是建兴元年,如何能因此就看出“尚书令早在李严为中都护时就空缺出来了”呢?说李严留驻永安是暂时性的是指此安排仅限于吴蜀间处于敌对状态时,一旦两国重归于好,身为顾命大臣之一的李严自然应该返回成都与另一位顾命大臣诸葛亮一起辅弼冲主,刘备若想将李长期留在永安,何必令李与诸葛并受寄托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 19:2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98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