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小评战国四大公子
性别:男-离线 渝南子木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27
编号 5148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4-4-6 16:0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江城子于2003-08-21, 15:45:04发表

QUOTE:
原帖由庞桶于2003-08-21, 07:31 AM发表
战国四公子,均以养士而得名,无忌轰轰烈烈过一把,田文亦有烧床之举,名均可符实。唯先生以赵胜为长平担责,恐亦与秦侩为武穆担责同,失之偏颇也。当斯时也,举国皆以为能,一人乌能罢之,纵有过,未识人耳。黄歇偏居一隅,名能与上三子同,必有异为,惜事多不显,可叹。
另,曾闻张学良为民国四公子之一之说,不知另三人为何,繁请高手赐教

长平之前,上党以全郡投赵国。任何一个明智的政治家都应该明白,此时的上党绝对是一个马上就爆炸的原子弹。扔之且唯恐落后,赵王确纳之不疑。此前,赵王在与诛臣商量的时候,平阳君晓得其中的厉害,主张不要接收。平原君同志确像一个只看到糖果没看到人口贩子的的小孩,说到“无缘无故得到一个郡,多好啊,还是接受吧!”--敌人给你一块肉,是想要你一条牛,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

接下来,赵王高高兴兴的去接收了这个炸弹--它的威力比广岛那颗还厉害,整整45万啊!赵国从此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能力!  --平原君没有政治头脑,可见一斑!

长平一事从结果上来看,的确是平原君的一大污点,
史记中也说: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觽,邯郸几亡
但正如谯周所言:长平之陷,乃赵王信闲易将之咎,何怨平原受冯亭哉
更何况,在长平一战之前,赵国与秦国之间并非兵力悬殊极大,还是有一战之力的,而且战国之时,本来就是几乎年年征战,不接收冯亭献地也不能消除秦国对于赵国的狼子野心,只能说这个是一个导火索和一个原因而已,而且最后导致长平惨败的,的确是赵王不智,对于平原君来说,不应太多苛刻.另外还应该看到,平原君还是比较能够知人善用,闻过而改的.毛遂一事不说,赵括的老爹赵奢也还是平原君向赵王举荐的,具体过程就不说了还有李同一事,同样的只是想说平原君还是具备一定的政治和治国才能的,并非纨绔子弟所比.
至于春申君,的确是具备了很强的能力,就凭他使计令楚太子平安返楚,以及其上书秦王所言,颇类苏,张之风.这个过程有点像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只是主角由庄襄王换成了考烈王而已,他的战场也有三秦大地换到了荆楚之境!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渝南子木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27
编号 5148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4-4-6 16:1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fahren于2004-04-06, 16:12:40发表
至于春申君,的确是具备了很强的能力,就凭他使计令楚太子平安返楚,以及其上书秦王所言,颇类苏,张之风.这个过程有点像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只是主角由庄襄王换成了考烈王而已,他的战场也有三秦大地换到了荆楚之境!



两件事情都不太可信!

毕竟是史记中所言,太史公的记载应该还是值得相信的,当然不排除其他情况!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①顷襄王以歇为辩,
使于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于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秦。秦昭王
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当是之时,秦已前
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②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③黄歇
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留死于秦。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
而灭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两虎相与□而驽犬受其獘,①不如善楚。臣请言其说: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②致至则危,③累澙是也。今大国之地,篃天下有其二垂,④此从生民已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帝文王﹑庄王之身,三世不妄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⑤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⑥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⑦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⑧桃,入邢,⑨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捄。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觽,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⑩以临仁﹑平丘,⑾黄﹑济阳婴城⑿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磿之北,⒀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⒁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
亦单矣。⒂.........................

至于后者 史记中也有记载,可以看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渝南子木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27
编号 5148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4-4-7 19:1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fahren于2004-04-06, 19:53:17发表
另一个出自战国策, 本来也是可信的.
但是有人以为是他们失败后, 他们门客们的捏造.
皇帝的出身秘密, 应该保密才对, 后人怎么有很确切的知道呢?

另外以司马公的恶趣味, 写清朝史, 肯定会写乾隆是陈家子的, 所以我不是太相信.

我当然不是指史记中记载的关于李园和春申的那段事情,单单只是说的春申向秦王进谏和助楚太子归国一事!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6 02:1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26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