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到诸葛亮不曲不挠的独力北伐时,很多人都会为之感动,但是大家想过没有,这样一个局面是谁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于"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的丞相诸葛亮来说,一谈不上兼听,二谈不上偏信,因为除了一个不知死活的魏延,就没有什么人向他提过建议,他自然就无谏可纳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当之无愧是一独夫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恐怕不言而喻
我们先看看三国志里面魏武帝,数魏武帝纳谏最多,不谈分在各列传里面的,光武帝本纪就二三十处,随便拿两处我们来看看:
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
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
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
.......
正是有这样的胸怀,武帝才能成其大业.
有人说蜀不置史,史料多散失了,可是蜀汉昭烈帝纳谏一点也不比别人落后:
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
......
回头再看看诸葛亮,无论是诸葛亮传还是蜀汉其他传记,几乎没有什么人向诸葛亮上过任何建议,诸葛亮自然不用采纳任何建议,难道诸葛亮果真象演义里面所讲,一个人的智慧可以抵挡天下人的智慧吗?一个人的考虑要比天下人考虑的都要周到吗?倘若不能为此,那么诸葛亮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过于自负,从而堵塞了言路,众人皆知向诸葛亮建言不但毫无用处,反而将有身后之祸,自然没有人肯上言了,倘若诸葛亮有千金市骨的心思,何至于此!称诸葛亮为独夫,不宜然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