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日系车皮薄不安全么?, 皮厚就安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5 16: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老实和尚 于 2013-2-25 14:24 发表
在高速上,车身重量还是很重要的。虽然碰上大车都玩完,但是小车碰撞,轻的很吃亏。至少轻的被撞出去的距离都要远些,这段距离是不受控制的,这时候很危险。我见过一辆马六,不知道是不是醉驾,撞在高价护栏上车子从里侧车道撞到外侧车道,几乎散架了。零件掉的到处都是。

其实马六还真算不上轻的,好象是1.4T+的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5 16: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3-2-25 11:39 发表

不过话说回来,日本车,尤其两田在国内销售的型号很不地道,后排防撞钢梁都省了。至于测试结果,这个日本人很拿手,在关键部位加强应付事故测试没问题,而不是象德国车那样全面加强。实际事故中你能否有把握撞在正好加强的部位,看你的枪法如何了。另外,事故碰撞中变形可能导致的事情杂七杂八,汉兰达出过正面对撞败北然后发动机被推进驾驶仓的事情。这方面的防护奇瑞都比它强。

德系也不是什么全面加强。日系普遍作得较好的电路防护这一条,德系就赶不上。
当然,我也不是说日系安全就普遍比德系强。具体车型具体分析吧。

汉兰达那个事情,也要看是否加装了金属发动机护板等原因,还是批次/车型设计原因。不然笼统一个这方面的防护奇瑞都比它强,并不科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5 16: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传说中的神 于 2013-2-25 11:39 发表
传说,本论坛某人,驾驶10W左右德系小车,与集装箱卡车相撞,人毫发无损。
估计日系车,20W以内的,人都挂定了!

这个就是乱说了,那个例子,主要看车速、撞击角度这些因素。

象蒙迪欧这种美系中级车,追尾厢形货车试验视频依旧惨不忍睹。

象沃尔沃S-60公认的安全车吧,车主在车库里启动照样撞墙上挂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7 14: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3-2-25 23:53 发表
这没错,电路稳定性上谁也比不了日系车。这里不谈论其他的安全性能,只谈论LZ所谓的厚薄。
日本车技术上很全面,但出于种种考虑他们并没有把这些技术都用在日系车上,至少没有用在大众车型上。Lexus车型 ...

原来有种说法(3-5年前),“钱多买德系,钱少买日系”(考虑到整个用车环节啊);
现在以30W为分界线,我觉得大部分还是基本成立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7 15: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3-2-27 15:13 发表
如今得加一句了,15万以下的车,国产品牌最好。或者还要加一句,无论什么价位也别碰韩国车。

我完全不这样认为。

具体来说,15W以下有三个大的细分市场,国产品牌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遑论最好。

在10-15W的档次中,韩国车表现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是突出的生力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8 16: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3-2-28 01:32 发表
韩国车没有自己的技术,全是抄别人的。别人规定他能抄到哪里他才能抄到哪里,而且抄的还不地道,能好到什么地步。顶多就是价格战促销,外加本田一路,内部装饰环境搞得花里胡哨一点。北美这边大家都不敢藏私的地方,韩国车操控差,关键时刻反应不灵敏是出了名的。除非你开个韩国皮卡,事故中只有你撞人的份。

首先,所谓韩国车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错误的说法。1991年起,Beta(β)和Gamma(γ)就是典型的例子。(Alpha(α)可以视为三菱4G15的本土仿造品)。4-6速变速箱也运用的是韩系自己的专利产品。这怎么能叫别人规定他能抄到哪里他才能抄到哪里呢?
无论就国产化率还是核心技术先进程度,韩系都是国产品牌的学习对象之一,二者之间仍然存在档次差距。

其次,就销量看,在华销售也是节节攀升,进入到第一阵营;从世界市场看,2011年韩系车总出口310+万辆,11年现代更是进入前三。你所提到的北美市场,恰是近年来韩系表现最成功的市场之一。

然后,就技术储备和沉淀看,韩系车确实不如德欧日,不过,人在进步。

QUOTE: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美国J.D.Power亚太公司31日公布2012年中国市场新车质量调查报告,以每百辆车问题数(PP100)为标准,对中国市场新车质量按国别、品牌进行了排名。报告显示,日系车新车PP100从2011年的108恶化至113,质量排名跌至第2位,而韩系车自去年的124大幅改善至93,首次荣登质量排名第1宝座。



QUOTE:
在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组织的NCAP测试中,同期进行评测的34款新车型,只有索纳塔和宝马5系轿车拿到了最高的五星级评价。在澳大利亚,该车也获得了NCAP的五星安全评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8 16: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http://auto.163.com/special/cncappz3/

2012年C-NCAP碰测结果公布

其中,排名最高的5星+7席中,国产1款,日系4款,韩系2款。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8 16: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http://www.autohome.com.cn/news/201301/465283.html

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NCAP发布了2012年度取得最好碰撞成绩的车型排行榜,其中包括八款车型,分别是雷诺Clio、沃尔沃V40、宝马3系、福特B-MAX、菲亚特500L、福特Kuga(国内称为翼虎)、现代Santa Fe(国内称为全新胜达)、以及福特Transit Custom(国内称为全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8 17: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3-2-28 13:12 发表
两辆车相撞,损伤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车重,车重的一方加速度小,简单地说人员受冲击小,另一方受冲击大,这是动量守恒定律保证的。一个是车体的刚性结构,脆弱的一方吸能。所有的其他安全性能都在这两个前提下才能考虑。

仅从车辆自身碰撞看,这个说法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正确的。起码,碰撞角度完全没有涉及。吸能问题也是双方的,这也是动量守恒定律保证的。

下面这组图片就很好地说明了问题。

http://tieba.baidu.com/p/1869218801

PS:

对人员的损伤还是另回事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8 17: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贩 于 2013-2-28 13:20 发表
惯性撞击有安全气囊,但车体形变造成,车内空间的挤压才是直接伤害。这个“软”“薄”是尤其致命。
驾驶室不变型,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可以消除大多数冲撞惯性,降低成员伤亡了。


日系车薄,因为软造成的“形变 ...

问题没那么简单。如果按比90-100KM/H正面撞击,驾驶室不变型(吸能),光是冲击力就能让安全带把人勒死,安全气囊把人撞重伤或撞死。

汽车被动安全是个整体系统,突出一点其实没多大意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8 17: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颍颎 于 2013-2-28 17:27 发表
想安全就买德国车,想省钱就买国产车,日本车根本没必要考虑!

作为你个人的购车选择,这个无可非议;不过显然,这与汽车销售与消费市场规律完全是两回事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8 22: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颍颎 于 2013-2-28 21:52 发表
那是因为中国人惯性思维,认为国产车就是不行。过不了几年国产车将完全淘汰日本车在国内的市场份额。

你又在没有根据地胡说了。

第一,国产车不行,这个是事实,是客观存在。而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主观意识。这个铺开讨论就很长,简单说,几个重要指标,①国产化率②核心技术及其运用③平台选择④每百车故障率,即PP100⑤品牌价值。这些都是国产车不行的主要表现。

第二,从日系车的技术沉淀,市场占有率和品牌价值看,你所谓过不了几年国产车将完全淘汰日本车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这句话完全不成立,无论就专业厂商还是普通消费者角度。你这么说,只能说明,你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8 22: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里多说句,其实我对国产车是最没有偏见的。正是由于没有偏见,反而能看到更多国产车的不足与优势。
比如前周表弟买车,15W落地的预算,要求中配,自动、SUV,关注性能、空间与使用保养乃至油耗,我推荐的就是H6。
其实对任何车型我都没什么偏见——包括去印度接触到Maruti800(等同于江南奥拓),乃至TOTO车(三轮)。

从国产车的目标看,韩系是未来10-15年中国车系应该整体赶上、超越的目标。这个稍微理想化了点,不过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现实基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8 23: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Z_Artemis 于 2013-2-28 23:08 发表
中国品牌在各个领域都无法同世界同类品牌展开直接竞争,这不光光是技术的原因。
实事求是的说,棒子能够全国都开棒子车,用棒子手机,是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成功的一个基础。所以“颍颎”的话,我认同前半句,但对后半句持保留意见。

中国品牌在各个领域都无法同世界同类品牌展开直接竞争,这个倒不一定。中国不少企业国际化还是不错的,比如联想。

实事求是的说,韩国消费化工业这块是表现优异的。至于民族性上面我觉得倒无关主题——就事论事,他大放异彩也不是靠这个;更何况据我所知,韩国进口车比重这几年在逐年上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2-28 23: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颖颍 于 2013-2-28 23:12 发表
反正开惯了 Maserati 的我,开日本车跟国产车都一个感觉。再说了,就是开棒子车也不开日本车!

第一,恩,按你的说法,你的车确实比我的车好,实话说,我几辆车加起来也不够买Maserati的。

第二,你的购车和用车看法,确实只能代表你自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3-1 23: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第一,角度我之所以没考虑,因为这个问题是相对的。两辆车相撞有你角度有利的时候,也有我角度有利的时候。如果真比较车体的安全程度,公平点应该是两头对撞这种角度相同的模式。我知道的现实对撞事故中,奇瑞A级撞Camry的战果是奇瑞的司机轻伤,Camry司机小腿骨折。

第二,动量改变是相同的,动能不是,老兄你把动量动能搞混了。而且动能没有绝对意义。极端一点你开车撞个坦克如果是完全弹性碰撞,基本原速度返回,动能不变。但明摆着你在车里不会舒服。

另外,你的链接给的是撞墙模式的测试。这个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你开车撞墙的可能并不大。事故中都是车体碰撞,比如对撞这种模式。如果是撞墙,基本是原地停下,或以一定速度向后。但如果是车头对撞模式,假设你和对方的速度一致而车重低于对方,则100%地向后运动,运动速度会大于撞墙模式,因为对方还带给你动量。这种撞墙模式的测试结果在美国本田成绩很好,可交通事故中全军覆没的报道就本田多(丰田还好些)。这种撞击模式不说有欺骗性,但至少从实际问题角度考虑,你有那个把握只撞墙不?为什么没有车体对撞这种模式的测试呢?而且这种撞墙模式都是司机无法规避的假定,实际上司机能否规避还有个车的操控性的问题。丰田技术比本田雄厚,操控性比本田强些,恐怕就是为什么事故中表现比本田好点的原因。至于韩国车,今天天气不错......

多说一句,我当学生时第一辆车选Subaru就是因为看到一次车祸中,因为路面结冰前车打滑横过来了,后车躲避不及纷纷撞了上去,只有一辆Subaru和一辆BMW能控制住而逃掉一劫。我才逐渐知道Subaru这个牌子。

美国有个实际事故中的伤亡率统计,分侧倾翻车和碰撞。丰田本田好好开基本不用修,稳定性最好,但实际交通事故中伤亡率最高,我说的可不是那种有目的的实验室测试结果。安全性而言韩国车根本不用考虑。我不否认丰田本田以及一些韩国车品牌在内部环境上很下功夫,稳定性也不错,有朋友喜欢也不奇怪。但提安全性,和提BMW的稳定性差不多,完全自讨苦吃。这点在美国车保险中非常明显,赔偿政策包括车体事故赔偿和一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我当学生时01年的Subaru综合下来比02年的Accord便宜一半,Accord油耗低点的好处全贡献给保险公司了。不久前买了辆新GLK350,换掉了二手Legacy,以为要涨多少保险费用,不但没涨还下降了。

实验报告不是没用,但也不能迷信。就在你链接下面不是就提到五星不能迷信?你可以打开那个连接,里面就提到了两车对撞,以及IIHS的实际事故统计如何云云。前面我说的两田事故中不咋地,本田更差点,就是IIHS的统计。

第一,你这里基本理解错了我的指向。角度问题和车辆类型及设计结构(表面较突出的是前脸)有关系。比如说,前脸扁平的厢形车辆;比如说,不同平台的吸能区。你提到的两头对撞这种角度相同模式,恰恰在实际中并无多少代表性——很显然,这种要求车辆同级、满载质量相当,速度相同,角度相同的两头对撞概率是极低的(如果不说几乎不可能)。

第二、你对我的指向又一次理解偏差了。原帖我的意思是指出,双方车辆都有吸能这个过程,我当时为了避免误解,特别标红,仅从车辆自身碰撞看。当然,如果按两车速度相同,角度相同的两头对撞这个前提,轻车承受的G值肯定相对高,但这不等于对人员的保护上,轻车就比重车要差。事实上,越重的车越安全本身就是个谬误。这个问题得结合车辆安全设计水平、跟谁撞、撞什么、怎么撞,具体分析。近5年新设计的车,安全保护性能普遍远胜于5年、10年前设计的车,这个设计的差异往往可以弥补重量的不足。对此,下面这个视频是很好的实证。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TVfbf94gVw/
很轻的雷诺Modus和一部很重的沃尔沃940对撞,但雷诺是新款车,沃尔沃是老款车。结果轻得多的雷诺对乘员的保护性完胜重得多的沃尔沃。在这个实验里,两车乘员受到的冲击力其实是相等的,而且就车的动作来看,Modus因为轻还被撞到弹起转了个身,但更先进的高刚性车体保证了乘员生存空间,而老沃尔沃连生存空间都没有了。我们不知道Modus上的乘客受到多大的g值,这g值是否会造成他被挫伤、脑震荡等,但他至少还有生还的可能;而看看沃尔沃上的乘员,即便他受的g值没雷诺高,但他会被挤死。可见,再重的车体也比不上实实在在的先进高刚性构造来得有效。

第三、首先,你恐怕没有仔细分析相关碰撞测试的报告;实际上仅就C-NCAP碰测测试而言,刚性固定壁障100%重叠率的正面碰撞、对可变形壁障40%重叠率的正面偏置碰撞、可变形移动壁障与车辆的侧面碰撞基本涵盖了车辆碰撞的大部分情况(资料数据不同,整体而言40-60%左右吧),同时新增了后排乘员安全性、鞭打试验等;而Euro-NCAP作为更权威的测试,还有侧面圆柱体撞击、对行人保护能力等。所以这里,是你对测试基本模式的不熟悉,把其等同于“撞墙”在考虑。

第四、我还是那句话,韩系其实一直在进步,这方面你即使说不上偏见,至少也是了解情况不完整完全。你前面提到的IIHS,2010-2013年度最佳安全车型榜单上,都可以看得到起亚 Optima(K5)、起亚Soul等的身影。所以我说,在这方面,人一直在进步。

第五、用IIHS的事故死亡统计来说明车辆本身的安全性,是不严谨的。因为起码就厢形车(代表性就是面包车)、SUV等车型的事故死亡统计就永远低于轿跑——先天性的车速与匹配的行车习惯,这里起决定性关系。何况,按IIHS死亡率高于非豪华轿车平均值100(百万分之100)的车型看,最高的就是雪佛兰开拓者(232);雪佛兰Cavalier(150)别克君威(Century)(118)福克斯(118);死亡率低于非豪华轿车平均值(百万分之98)的车型中,丰田凯美瑞(55)、本田雅阁(58)、本田思域(74),日产天籁(Altima)79,丰田卡罗拉79,凯迪拉克CTS(81),沃尔沃S40(89)……这就是IIHS的统计。

第六、既然你说到操控性,这里我还要顺便吐嘈下你前面关于“重车”的观点——车重所带来的操控惯性大、刹车效能下降等你就不提了?另外,我们在这里说车,当然是指驾乘小车的情况。恩,比如说,两部吸能构造、刚性强度、设计水平相同的车,一部是1200kg,另一部1500kg,分别同速同角度撞向大货车,谁会更惨?不难用物理定律分析出来,重的那台车更惨吧。

最后,其实不存在什么“迷信试验报告”的问题。因为很简单,目前的碰撞测试,都有相应的适用范畴。简单扼要地说,超过了一定程度的相撞后(比如说速度在90码以上,或者说小车撞向大货车,因高度、角度和结构等导致安全吸能构造完全发挥不了作用),都不在目前车辆安全保护的适用范畴内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3-1 23: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传说中的神 于 2013-3-1 14:40 发表
这个例子,我也只是听说,所以用了“传说”一词,也一直没向车主本人求证。不过个人认为,老polo发生这事也属可信范围内

其它不说,安全性上老polo与高尔夫完全是一个层次的,小型车的标杆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3-1 23: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青炎陽 于 2013-3-1 04:26 发表
3. 日系車操控感覺比較好,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因素呢?我總覺得我開過的日本車子方向盤特別靈活,方向盤可以打的角度比歐洲車大~3-5度,直角彎切得比較舒服,這點求高人科普一下

仅就这个补充下。其实不只日系(当然日韩系最明显),这个与你行车的速度有很大关系。日常驾驶十分轻松、顺滑与高速稳定性、激烈驾驶(路况)本身就是车辆操控调校定位的区别所在。说白点,这个看你自己的爱好和行车的主要用途来取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3-2 00: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3-3-1 14:44 发表
这个没错,开车需要小心点。但从抗翻滚的角度而言这是必须的。

抗翻滚主要还是整体刚性结构的问题,比如说顶部加强筋、加强钢板、横梁。另外B柱这里才是主要受力的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13-3-2 15: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3-3-2 01:50 发表
别的事情不说,雷诺和Volvo,新老款对比,这个本身就不公平。如果你要对比,也应该拿差不多时代的车对比。新款比老款比赢了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你说刚性结构提高可以以材料提高来实现,当然没错但预算呢?对于用户真正有意义的比较应该同时代的,同预算的车比较。就我现在开的车,GLK怎么撞Civic都是稳赢,GLK几乎能买两辆Civic了,有什么值得吹嘘的。所以我前面比较车体结构用Legacy和Accord,01年和02年,差别不大,也都是同级车。前面的故障率对比也是宝马和Lexus比。顺便问一句,你推崇的韩国车里面用了多少好材料?
回到我前面说的话题,奇瑞A级和Camry对撞实际上是个不大公平的较量,奇瑞A级多少钱,Camry多少钱,就这也奇瑞司机轻伤,Camry司机骨折。安全性上奇瑞很厚道。
至于车重的刹车问题,现在刹车系统都是助力刹车系统,重车相应发动机马力大,助力也大,使用的刹车片也有差异,你说的刹车困难难道以为助力系统是大家都一样的?而且这还涉及一个相对重量的问题,比如Corolla Civic这种车,四人乘坐满了,刹车就很吃力,和平时感觉很不一样。原因很简单,人员增加对于整体车重增加比例更大。我开GLK,空车大概1.9吨,从来没有刹车的差异感,4个成年人按照300公斤算不过增加了1/6弱的重量。Civic车重,美国买的空车大概1.1吨多点,4个成年人按照300公斤算增加了1/4强,1/3弱的重量,你说哪个刹车感觉不对劲。Civic我也开过,坐满4人后刹车感觉差异很明显。原则上Civic可以挤5个人,我可没那个胆量。

首先,我引那个例子,只是对相关“重车碰撞更安全”这个极其片面结论的一个说明。这本身没有任何针对“公平不公平”的考量。因为“公平不公平”对汽车上路行驶几乎没有实际意义——车辆碰撞事故中,有什么公平性可言呢?这里你提到预算,即新材料新技术对行车安全的成本,这个显然是个动态平衡。

至于你说我推崇韩国车,这个词就过了。参考任何时候我的相关言论,我也只是表示,韩国车虽然技术沉淀总体不及欧日美,但这几年进步快速,市场表现出色,即使在传统的安全性短板上,这几年进步尤其突出,这也是包括IIHS\Euro-NCAP各大相关权威机构所肯定了的。这就叫推崇么?这只不过是相对你前述言论在事实上的一个表述吧。至于用了多少好材料这点,肯定受制于其性价比(并不是说就绝对差,特别就韩系2013款的年度安全车辆而言),但相对那个视频里那辆老Volvo来说,普遍要好,技术要新,这也算是对第一点的一个呼应。

至于奇瑞A级和Camry对撞的例子,除了上述两点可能涉及的原因外,最重要的,就是我提及的碰撞角度问题。这恰是你一直没重点涉及展开的地方。47楼我发的那链结里,SX4铃木和宝马(目测3系)、铃木SX4和奔驰,宝马(目测5系)和雅阁。你就能说按撞击结果,日系A0、B级在刚性结构上就全胜德系B、C级了?或者说就上述车型谁的刚性结构就更强了?这明显不科学吧。

至于刹车问题,既然你已经考虑到刹车片有差异这种使用细节,你也就能明显清楚,对车辆单人\满载的制动性能,每辆车,及相对应的车级车型都有其刹车测试(距离)标准。这个无谓谈个体的驾乘经验,看相对客观的指标参数即可。

[ 本帖最后由 凯坦尼古斯基 于 2013-3-2 15:10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0 07:3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85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