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0-3-17 02:01 发表
细节我不清楚,大致情况是军政府之前巴西是个民选政府,IMF(就是那个国际银行)向巴西提出了远远超过其偿还能力的贷款要求,被拒绝。然后就是军事政变,军政府上台,全盘接受这些贷款要求。
国际资本可一点也不善良。
可以说,“巴西从民主国家转向军事独裁,这个事件中IMF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但你上述的事件表达是基本错误的。
巴西左翼政府制定了严格的限制跨国公司转移利润的法律,并拟将所有的私营炼油厂收归国有后,IMF组织冻结了所有贷款,并怂恿巴西军方颠覆民选政府。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巴西现代化道路研究 1964-1985年军人政权时期的发展】
第一章 1964年政变:巴西现代化的转折点
1964年3月31日,巴西内地米纳斯吉拉斯州的一支军队正向里约热内卢进发。以里约热内卢为基地的第一军派出一支分遣队前往阻敌,然而,当两支部队会合后,后者加入了政变军人一方。第二天一早,正在里约热内卢的巴西总统若昂.古拉特(Joao Goulart)发现军队大部已站到了政府的对立面。但他还抱有最后一线希望,因为如果没有圣保罗的第二军的支持,军人政变是不可能成功的。统率第二军的阿毛里.克鲁埃尔(Amaury Kruel)将军没有参与政变,部分原因是他与政变方的主要领袖卡斯特-9·布朗库(Caste.10 Braneo)将军不和。古拉特总统请求克鲁埃尔将军继续忠于政府,但得到的回答是,他的支持取决于总统与共产主义者领导的劳动总司令部(Comando Geral do。Trabalh0,GCT)决裂,古拉特的答复是,对他来说,劳工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克鲁埃尔回答道:“那么,总统先生,我们就没有什么可做了。”①古拉特明白,局势已无可挽救了,于是前往里约热内卢市区的桑托斯杜蒙特机场(Santos Dumont),乘飞机直飞巴西利亚。从巴西利亚,古拉特飞往他的家乡南里约格朗德州。在那里,第三军司令尚未参与政变,同时,总统的妻弟、激进的民族主义代言人莱昂内尔·布里佐拉(LeonelBri:ola)正号召民众抵制政变。但是,4月2日,第三军参与政变,两天后,古拉特流亡到乌拉圭。古拉特政府被一场军事政变结束了。翻政府并不罕见。然而,1964年的政变却非同以往。传统上,巴西军人的行为一般局限在废黜行政首脑,然后将政权转交给另一文人集团,而1964年政变后,军人没有像以前那样将政权交还文人,而是直接建立了长期的军人统治。为什么会发生这一转变?国外学术界对此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经济角度人手,认为1964年巴西建立军人政权的根源在于依附性资本主义条件下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的结果。一方面,这种工业化在其早期阶段的迅速增长既刺激又吸收了下层阶级日益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种工业化的内在局限性最终导致了经济增长的急剧下降。为了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依附性资本主义必须建立军人独裁以控制下层阶级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学者认为,60年代初巴西的经济衰退是进口替代工业化危机的结果,而军人政权的建立是摆脱经济衰退、重新实现增长的前提。在对这一观点的具体阐述中,又出现了不同的解释。
巴西经济学家塞尔索·富尔塔多(Celso Furtado)和欧伊·马里尼(RuiM.Mafini)认为,60年代初,巴西的进口替代工业化面临着从普通消费品生产向耐用消费品和奢侈品生产的过渡。当时,经济衰退的根源在于收入分配状况限制了耐用消费品的市场规模。因为只有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才能够购买像汽车这样的商品,所以,要想保持经济的增长,只有以工人阶级为代价,使中上阶层的收入大大增加。也就是说,解决危机的途径是,将收入进一步集中到上层阶级手中。而在进口替代的早期阶段,经济的迅速增长不仅提高了工人的收入,而且增强了工人要求提高收入水平的能力,因此,要克服危机,只有依靠军人政权强有力的镇压手段。
①但是,这种解释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萨缪尔·A·莫利(Samuel A.Modev)、戈登。W·史密斯(Gordon W.Smith)已经证明,在巴西,收入的集中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②而且,为了刺激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也没有必要使社会收入向上层集中,因为巴西工人的消费支出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用来购买耐用消费品的。①而且,发展耐用消费品工业并不必然需要建立威权主义的政治体制。阿尔波托?赫希曼(Albert 0.Hirschman)注意到,50年代库比契克政府时期,同样出现了耐用消费品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巨大增长,而当时并没有建立威权主义体制。
②阿根廷学者吉列尔莫·奥唐奈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60年代初巴西经济的衰退是由经济“深化”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引起的。进口替代首先在最容易进行的部门,如纺织和食品工业中展开,在这一阶段,工业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国内消费品市场,适当增加了工人的收入,从而形成了一个将工人和企业家阶级联合在一起的民众主义联盟。但是,一旦国内市场对简单制成品的需求饱和,工业发展就陷入了困境。此外,尽管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或许减少了对进口消费品的依赖,但因进口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的花费惊人,从而造成了国际收支赤字、外债增加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这些经济困境迫使政府决策层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即减少对民众的经济分配、加快资本积累、发展中间产品和资本货工业、深化工业化进程、吸引外资。要实现这一目标,工人阶级的消费水平和政治活动就必须得到控制。但在进口替代早期阶段的民众主义时期,工人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其经济要求和政治参与水平正在提高,因此,为了保证工人的顺从,建立镇压性的军人政权是必需的。
③奥唐奈的观点曾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很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疑问。谢拉(Serra)研究发现,1964—1974年军政府统治时期,巴西经济并没有出现资本深化现象,而恰恰是在民众主义占主导的50年代后期却有过资本深化现象。迈克尔·沃勒斯坦(Michael Wallerstein)也指出,1964年政变后,巴西经济的恢复首先是由于耐用消费品,特别是汽车生产的迅速增长带来的,到1970年,资本货和中间产品才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并取代耐用消费品成为领先的增长部门。也就是说,重工业的增长与其说是经济恢复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恢复的结果。①考夫曼(Kaufman)进一步指出,巴西经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转变的转折点应是1950年。当时,国内工业已经提供了90%的本国纺织品的需求,耐用消费品和非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已经开始。在1964年军人政变后,资本货的进口替代,或者经济的“深化”水平降低了而不是提高了。如果经济的“深化”与政变前经济的衰退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那么,“深化”是衰退的原因,而不是解决衰退的途径。
【巴西简史----脆弱的民主共和】
……从1965年1973年持续的高速增长,让世界都为之瞩目。此时巴西出口的产品结构也正在发生了逆转,从50年代的55%的初级产品出口结构逐渐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信奉西蒙森理论的巴西军政府,在不断推进的进口替代政策中在广泛的领域普遍使用了外资.并且通过政府干预等手段让巴西企业更主动的向国际金融市场寻求资金来源.并通过强制手段为巴西民族资本与庄园主开路,为其资本更快速的积累铺平道路.为达到压抑通货膨胀的目的,硬性削减工人工资.通过削减税收,鼓励消费刺激内部市场的成长.加上当时外资源源不断的涌入,连续8年高达10%的增长在当时的世界只有日本可以媲美.巴西乃至当时整个拉美都是以巴西为楷模快速的奔向富强之路.
但是从尼克松冲击开始,拉美的增长就笼罩在阴影之中.竞相贬值的各国货币严重和不断波动的汇率的影响了严重依赖出口与外部资金的巴西经济,但是压垮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是紧随尼克松冲击到来的石油危机,70年代的2次石油危机!
2次石油危机的直接结果是石油价格在70年代上升了3倍,当时的巴西石油进口依赖程度是80%.在石油危机爆发的第一年的1973年,巴西奇迹就噶然而止.连续4年的巨大逆差,加上美国在70年代末的加息让巴西的国际收支雪上加霜.巴西从1965年对外债务从70亿美圆到迅速攀升到1982年的707.91亿美圆,至此彻底失去还贷能力.之后被迫接受IMF(完成美国改造后)的货币与金融政策直到以换取IMF紧急援助的巴西正式放弃了进口替代政府.此后债务危机,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危机与就业危机围绕着巴西乃至整个拉美,拉美化从奇迹的象征成为失落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