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蟾蜍 于 2007-10-27 20:43 发表
搂主对孔子评价并非全面,孔子的哲学主耍以仁为纲。曾言"人而不仁,如何礼"。所以孔子并非后世着重的形式上的礼,而是人格意义上的仁义。另外孔子是最早倡导人人平等,民族平的的思想,如有教无类等,连同与孟子一脉相承的民为贵的思想,都是当时世界上最文明进步的人文成果。只是后世对孔学取舍,异化了孔学最重要的思想。
TO蟾蜍:
首先,本帖不是对孔子思想或历史意义的全面系统评价——似乎也没有那个必要,对我个人而言。
其次,我不否认对我个人对孔子以及儒家、儒学的异议——这也是学术界和网络上一直争论的话题之一,且暂时按下不表。
仅就你的这段话而言,可商榷的地方很多,我个人以为。仅就孔子个人的哲学思想体系而言:
1、从孔子的立论来看,孔子始终没有将“仁”或其他道德范畴看成是具有自身价值的、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原则,而主要从政治的角度来论述道德的意义。因此,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始终是“仁”的标准,“仁”是对“礼”的依附;“礼”对“仁”的辖制 。
所以就其所谓的“仁”的本质而言,它所涉及的只是统治方式而已。
另外,孔子显然是将道德看成是内在于统治行为本身的一种属性,故道德的性质既非自律、亦非他律,而是“正人”。
由于“仁”的目的在于润饰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其内容仅涉及统治的方式方法,所以“仁”在现实生活中必然要受制于“礼”。
“礼”,才是孔子思想的真正核心,它不仅是孔子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全部落脚点和最终归宿,而且也是仁的完成、仁的节制。
它从外部规范着仁,制约着仁。使仁不得超出等级制度所允许的界限。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篇第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十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第十七》)
2、所谓孔子最早倡导“人人平等,民族平等”云云,我相信是你的笔误——要么就是你说的对象不是孔子。
事实上,孔子所倡导的道德始终依附于政治,始终无法摆脱权力和私欲的控制而成为一个独立自为的精神王国。而且,孔子其言其行始终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畅扬的统治思想,为了突出所谓君子(”士“这一阶级)身份的优越地位,以确证等级秩序和统治关系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孔子心目中的道德,最终也只能是所谓的“君子之德”,即代表贵族阶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礼仪传统和行为规范,
而无法等同交换成一般人价值倾向和利益要求的普遍性道德——尤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公民而言。
最后,我想说的是,所谓”正本清源“也好,”拨乱反正“也罢,企图通过重新赋予修正孔子思想内涵;企图玩弄文字游戏来偷换概念;通过论证”古人更胜今人(主要指后世儒家)“的手法来曲线达到达到重振儒家、儒学的目标——很无聊,也很无识——虽然这正是今天绝大部分”新儒家“孜孜不倦所做的事情。
历史,曾经给予过孔子及其学说继承人机会;儒家道德也顽强地依靠威逼利诱而千方百计地维持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统治地位。
实践证明——孔子所倡导的道德之所以走向衰亡并不能归结为西方价值观和物质文明的强力渗透,而是其内在的理论缺陷和道德缺陷所致。何况,客观外在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俱往矣,逝者如斯,然兮,然兮。
孔子和他的思想无疑是伟大和划时代的;但并不就是说没有局限性,也不是说就能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必然继承的价值观、道德规范或是方法论。
[ 本帖最后由 凯坦尼古斯基 于 2007-10-27 23:0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