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要请教无单了, 刘备的举动如何的蠢呢?
这个问题不是您提出来的么?
刘备的举动如何的蠢,我也正想问。而且似乎跟上面的问题是环环相扣一脉相通的。既然民众拖累了刘备,那他带民众干嘛?既然抛开民众可以不让曹操追上,那他干嘛不抛开?对于这种政治斗争中的灵异事件,你可以用仁义来解释,我自然也可以用头脑简单瞻前不顾后傻不楞登完全不会顾大局完全没有魄力完全不懂舍弃来解释。尽管没有你的蠢之一字简洁直观。
刘备先发出了这样的邀请,于是百姓才跟着逃跑。百姓不是主动请缨要跑的。所以刘备不是无法拒绝百姓的请求才带他们跑。从这一点上,如果不质疑刘备煽动百姓的动机,就得质疑他瞻前不顾后的处世能力。
我的这两段话,分别出现在这个帖子的第5页和第6页。我正式回青蓝大人的第一帖就是在第5页,而目前这个帖子已经达到8页,这些数据侧面表现出来的东西足以反映出我的论点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吧?你要说刘备处世论是新鲜提出来的我也没办法。感觉很失败,原来您一直对我的主论点就视若无睹啊。
青蓝:但是作者也没把刘备描绘成是一个完全没犯错的完人吧?
无单:演义中的刘备也不是圣人,是个优柔寡断只会望着肥肉流口水一切等着别人来出头的男人
我真的。真的。真的不明白,您为什么总要把我的话当空气呢?如此您都还可以跟我辩这么久,我真的不知道您是怎么做到的了。不过这样的话,也就可以解释您为什么一直将我的主论点当成空气了。
既然您扯出了这个问题——我倒要请教无单了, 刘备的举动如何的蠢呢? ,那么——
难道前提我还提得少吗? 通编的讨论全是基于德行而论, 您现在倒论去了胆略和智谋上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看来仁者的标准又多了一条, 就是德智双全呀
以及——
你所提的刘备的动机又是为了证明什么?
现在, 我也终于明白, 原来你论的不是刘备的仁, 而是刘备的眼光和IQ呀?
这两段话我又还得还给你。您真的在您说出来以后又否认您所说的。我自认我做不到,所以我开始觉得青蓝大人比我强。
曹操有没有进新野?您又何必过分的猜测?曹操没有先头部队么?没有哨探么?刘备大举迁民,不要跟我说因为那时哨探没受007特讯所以一定查不出这样大的讯息啊。曹操的目的是追击刘备,刘备都走了他还进新野去干嘛?又如何存在着曹操是肯定进了新野城, 还四处扰民搜索刘备. 的说法?这是刘备弃新野的时候所发生的事. 而由于曹操的进攻, 新野附近一大片地区已经成了战场, 最后新野也付之一矩(如果大人说新野没被火烧我也没意见的)新野自然是烧了,但是好象是刘备烧的吧??如此曹操就更不会进新野去扰什么民了。基于这点,
而此时曹操来犯, 民众尚未能稳居下来, 新野被焚, 樊城地小, 刘备若弃民而走, 一直跟随刘备的众多民众将如何是好? 因此, 最好的选择自然是将民众迁移到襄阳去投入新的生产去了. 这有错吗? 纵然留民于此, 曹操一直马不停蹄的追刘备, 对于这一小处被破坏的地段能花进多少心思去整理? 你看看曹操在纳荆州后所处理的首要事务是安民还是继续征伐? 不带民众走留在樊城有何好处? 唯一的好处就是那些民众不会被杀死, 但是会不会饿死之类的, 这就难说了. 从另一个侧面讲, 刘备为何言弃百姓? 百姓为何言誓死追随刘备? 难道这些行为会说明当时新野,樊城很繁荣?
民众如何是好?民众的无家可归无处安身不是刘备造成的吗??曹操追击刘备,自然不会花费多少心血去修正那块小小的地皮,可如果刘备不破坏那块小小的地皮,岂不是皆大欢喜?既然您也知道不带走民众的好处就是他们不会被杀死,那么比被带走然后被杀死就多了一线生机。何况百姓不走,刘备也不会烧城,那么在曹操来之前百姓的农耕经济是什么样子以后也还是那个样子,之前没饿死难道之后就一定会饿死?
百姓誓死追随刘备,那是在离开家园之前,是在遭受死亡的威胁之前。你觉得当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看着亲人朋友血流成河在当阳鬼哭狼嚎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念自己的家园,没有对离开产生质疑吗?您曾经说百姓如果能进襄阳,是福是祸谁都明白。可是襄阳的百姓都想逃难了啊,新野的百姓就可以安身立命么?所以百姓跟刘备走,到哪里都是一个死字。不走,至少不会死。
我一再的说过了,辩论不要打太极拳。
而你则否去了襄阳民众相随这一事, 主动的理解为刘备在樊城撤退时就是乌龟似的行至襄阳. 不知道无单大人是如何得知刘备领着两县之民会无法逃脱的呢?
我自然是不知道,可是青蓝大人您不是一早就知道了吗?您不是一再的质问我明明刘备甩下民众或者不带民众那么他就可以不被曹操追上,从而证明他的仁么?那么现在又来提出带着民众难道曹操一定就可以追得上这种疑问,不知道您的左右互搏要玩到什么时候。您不累,我累了。
我自然不会说您说了刘备没犯错。我知识浅陋,但是这样给自己挖坑的事还是做不来的。我说的是您一直为他的错在争辩在掩盖。难道没有么?比如上面那好大一段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您的最后一段话在前面已经论证过了,我否决了。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