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Z的信·关于结婚
就我的理解,关于结婚,除去性的需求和传宗接代的愿望,再撇开别有用心的企图,在物质基础不再是主要问题时,实际上已完全是精神方面的选择,因此,婚姻的关注点就在于男女之间精神世界上的合与不合。这里的“精神世界”应该包括一切意识、性格、习惯、爱好、学历、修养等方面,婚姻的美满或者冲突,生活的幸福或者悲哀,都在于此。
有一个传统:结婚要讲究“门当户对”。这个观念一度被批判,其实,这是一个简单而又行之有效初步选择方式。门当户对的男女双方,在相同的人文氛围、相近的生活环境、相似的家庭熏陶等接近的条件下,容易形成一致的人生观、世界观,容易形成接近的生活品位、生活习惯,容易保证日后婚姻生活的稳定、幸福。当然,这种“门当户对”并非有很“精确”的要求,一般来说,同一人群、统一阶层就差不多了。实际上,当今社会中“门当户对”总是大多数,你我周围的人都属于此,毕竟黛安娜和查尔斯的故事并不常见。因此,我不大相信“灰姑娘”的童话,却认同“焦大永远不会爱上林妹妹”的箴言。男女双方自幼而来的差异是永远不能改变的,这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正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婚姻之中千万不能过分幻想所谓的“牺牲”。我不排除有为爱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事业、前途的情况发生,甚至认为这些是完全可能的、也值得感慨的。我所指的不能过分幻想的“牺牲”同样是精神方面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不相信一个急躁的人会变得冷静,不相信一个冷酷的人会变得温存,不相信一个冒失的人会变得仔细,不相信一个自私的人会变得豪爽。所以,海誓山盟通常只属于甜言蜜语一类,难以成为约束一生准则,恋爱时的狂热不会延续整个婚姻,恋爱时冲动不会贯穿整个婚姻,恋爱时誓言不会维持整个婚姻。要记住将要与己生活一生的是他本人而不是他的誓言。
恋爱的目的是结婚,所以恋爱的标准也应该看齐婚姻的标准。都说结婚后的头三年时最危险的,就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需要共同生活才能发现的爱与不爱、适与不适的种种问题才开始暴露,“你怎么是这种人”、“你欺骗了我”、“都怪当初我瞎了眼”等等“后悔话”都出来了,这都缘于恋爱和婚姻的差异,恋爱时只有甜蜜和浪漫,很少考虑到婚姻里的琐碎和单调。恋爱是冲动、热烈、浪漫的,婚姻是漫长、细致、现实的,这一切的转变都需要时间的磨洗,因此,深入的恋爱往往是幸福婚姻重要经历;同样,平稳度过婚后的头三年的夫妻也往往会获得整个婚姻生活的幸福。生活中点点滴滴、多多少少的差异很难用一个“爱”字来解决,贯穿整个婚姻生活的不是不变的爱情,随着岁月的流逝,爱情会逐渐融入亲情和温情,这才是实际的感情。“路长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石卵清如玉,流水万年工”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自我修养越高的人,选择要求也就越高,这就如同“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道理一样。
婚姻的实质是家庭生活,是选择一个合适的人共同生活。这个适合,基本上就是指男女之间精神世界的吻合,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人的“阶级出身”,还需要两个人长期共同的“思想改造”,建立纯真的“革命友谊”,最后成为坚定不移的“革命战友”。
当今有不少文学作品涉及恋爱和婚姻,但大都过于浪漫,仿佛是在追求“心灵的顿悟”,最典型的莫过《读者》。我个人有两本书特别推荐:《围城》--在一片幽默中揭示婚姻的普遍真理;《过把瘾就死》--有几分夸张地展现婚姻的真实面目。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200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