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贴]陈宫背叛曹操迎吕布的原因
性别:未知-离线 fchu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0
编号 48657
注册 2005-9-12


发表于 2005-10-24 16: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一、操因陈留名士—前九江太守边让等人出言讽刺,大兴杀戮。诛杀了不少当时被认为是贵族士大夫的名士。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鱼氏典略曰: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后自疑,乃从吕布,为布画策。   

陈宫性格刚烈,又好结交名士。曹操杀了这么多同道中人,陈宫在为自己脑袋担忧的同时,为自己有兔死狐伤之感,为反曹埋下怨恨的前因。   

二、曹操因父亲之死,迁怒徐州民众,屠杀了无数无辜百姓   

《后汉书·陶谦传》记载:   
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夡。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兴平元年,曹操复击谦,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惧不免,欲走归丹阳。会张邈迎吕布据兖州,操还击布。是岁,谦病死。   

曹操先杀不少兖州名士大夫于先,又再屠杀徐州无辜百姓于后。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是多么惨烈的场面,有点良知的人,都会为之流泪,不要说徐州百姓是无辜的,其中还有不少董卓、李傕等人乱两京时,中原及关中流移徐州的士民,在这里都多被曹兵蹂躏,残杀。   
以陈宫刚直的性格,虽与曹操交厚信任。却不得不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反曹。   
在陈宫眼中,曹操虽然是个知遇自己的长官,但却是个杀人魔王了,所以陈宫联合了张超、张邈、吕布,一起反对了曹操:   
《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传》:“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邈从之。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唯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   

曹操统治下的兖州,只有曹操亲信夏侯敦、荀彧、程昱3个人把守的3个城没有背叛曹操,其它人都背叛了曹操,可见曹操征徐州进行大屠杀,是非常之不得民心的。   
真接引起他们背叛的,也是因为曹操大屠杀无辜平民。   

陈宫虽然背叛了曹操,其实两人还是惺惺相惜的,只是对人生的见解不同。   
《后汉书·吕布传》记曰:   
“操谓陈宫曰:“公台平生自谓智有余,今意何如?”宫指布曰:“是子不用宫言,以至于此。若见从,未可量也。”操又曰:“柰卿老母何?”   
宫曰:“老母在公,不在宫也。夫以孝理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操复曰:“柰卿妻子何?”宫曰:“宫闻霸王之主,不绝人之祀。”固请就刑,遂出不顾,操为之泣涕。布及宫、顺皆缢杀之,传首许市。”   

“操为之泣涕”,证明曹、陈二人,私交是非常之深的,只是为了人生观的不同,而走向了不可以再合在一起的两条路。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魏氏春秋曰:……布妻曰:“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犹舍而来。今将军厚公台不过於曹公,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妻哉!”布乃止。   
曹操待陈宫如赤子,陈宫因曹操的残杀而离去。二人可以说心中都是万分的悲痛。   

陈宫老母、妻女,曹操都没杀,收养了他们。为什么?因为陈宫反曹,是因为对人生的见解不同,陈宫是个正义感超强的血性汉子,他看不贯曹操的血手大屠杀,所以纠合了外人吕布来打击曹操,杀望曹操从此不能翻身,作个平民,这样他就没能力去进行大屠杀了。   
陈宫是可爱的,也是可敬的。   

曹操也是非常之人,在徐州大屠杀之后。曹操也认识到自己迁怒百姓残杀无辜是个过错。加上与陈宫以往的交情与认知。   
所以曹操半调戏的问一句:“公台平生自谓智有余,今意何如?”   
公台你是很自认为聪明的,看你投靠的是什么主子,还是为我所擒。   

陈宫走的是和曹操不同的路,这条路已经走了,就再没回头路了,所以陈宫被擒就只有死。曹操问他的是家属问题。两人的对话,啰嗦这么多,其实他们只是在说场面话。   
说给曹操的手下好听。   

三国的悲情汉子不少,陈宫也是其中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   
曹操之不杀陈宫家属,我想曹操内心,对陈宫行为,多少也有点认知与同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chu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0
编号 48657
注册 2005-9-12


发表于 2005-10-26 17:0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转) 陈宫之死~

------------------------------------------------------------------------------

陈宫的死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开始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陈宫被捉住后,执意慷慨赴死,谁也拦不住?为什么一向宽大的曹操此时却显得优柔迟疑,竟然默许自己的老友和大恩人就这样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最终竟“皆缢杀之,传首许市”?思考了很长时间,今天终于初步有了个答案,算是一点启示,还请大家指点。
根据史料,陈宫对曹操可谓有恩有怨。

恩者,在曹操四面受敌、身无立椎之地,被黄巾军逼得如同丧家之犬时,陈宫几乎完全是以一人之力,迎曹操到兖州,供其为立足根本,徐图霸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陈宫,曹操的事业根本不可能如此顺利,甚至可能中途夭折。

怨者,在曹操兵发徐州为父报仇时,策动张邈,在兖州一起叛迎吕布。这背后的一击是如此致命,使曹操险些陷于四海难容的万劫深渊。

从迎立曹操到叛迎吕布,这中间能看出陈宫思想上的巨大转折。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呢?陈宫究竟看出了什么,使他的思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陈宫迎曹操作兖州牧时,曹操刚出道不久,在士人中的口碑很不错,桥玄称其为“命世之才”,许子将评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南阳的何禺也十分器重他,这些都使他声名大震,陈宫自然也不会不知道。后来董卓进京,擅专废立,暴行逆施,而曹操首倡义旗,起兵陈留,虽遭汴水惨败,但这是顺应人心的正义之举,对于洗刷“赘阉遗丑“的污点有重要意义,所以,陈宫当时一定认为曹操是位能够济世安邦、解民众于倒悬、还天下以清平的英雄,故此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一郡的军民百姓相托给他。《世语》中提到:兖州刺史刘岱刚一死,陈宫就找到曹操对他说:“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然后,陈宫回去又力劝自己的同事和僚属:“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就此搓和曹操事实上做了兖州牧,并以此为根基,开始实现他平生的理想抱负。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曹操此后的所做作为令他彻底失望了,以至于不得不与其分道扬镳。

《三国志》的注解中只说陈宫是因为“自疑”,所以叛曹,然而这中间也许有不确,《三国志》必竟是站在魏晋的立场上说话,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反叛曹操的人身上,对其心理的描述较为偏颇,实际上曹操当时已经任命陈宫为东郡太守,陈宫又有什么可自疑的呢?况且他身为有功之臣,且为曹操故交,完全可以跟着曹操这样走下去,安安稳稳地渡过荣华富贵的一生,封妻荫子,唾手可得,又何苦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走一条为当时士人所不齿的叛臣之路呢?

我这样理解:陈宫,应该是一位体恤百姓、向往仁政的读书人,有些理想主义的书生气,性情刚烈。在举州献曹之后,在曹操身边耳濡目染了一些事情,对曹操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逐渐认清了曹操性情残忍多疑的真面目,也许这期间他已经开始对曹操滥杀无辜、草缄人命的行为反感厌恶,想那曹操,先杀其救命恩人吕伯奢一家,已经在陈宫的心里敲响的警钟;而后曹操又杀了陈宫的同乡——兖州名士边让,边让跟陈宫一样,只不过是个读书人,就因为说了几句曹操不中听的话,便被杀掉,这令陈宫实在无法理解。《典略》中有这样的记述:“宫……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这样看来陈宫和同在兖州的边让不但应该相识,而且应属惺惺相惜,不难看出边让之死对陈宫的触动。而当他得到曹操东征陶谦的过程中,两屠彭城的消息,其心理上的震撼更是可想而知的;战争以消灭敌人的军事目标为目的,百姓何罪,竟也惨遭涂害?此后,曹操再次以报父仇为借口,东征陶谦,连屠彭城、傅阳、取虑、睢陵、夏丘五城,这五个城的男女老少,几十万人,尸体竟把泗水堵塞断流(“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惨绝人寰,这足以令天下仁人志士心寒,更彻底伤透了陈宫的心。陈宫是兖州本地人(武阳),试想,他怎能忍心把自己的家乡故土和父老乡样托付给这么一个杀人魔王?他又怎能忍心看到因为自己一人之错,造成天下百姓无辜受戮?他又怎能容忍这个他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夫民贼为所欲为、继续作恶?他一定痛悔自己看错了人,后悔自己用温暖的胸膛救活过来的、竟是一条解冻的毒蛇。他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究竟是宁肯背着卖主求荣的骂名苟活于世,举兵起义,带着全郡百姓另投新主?还是继续跟着曹操走下去,做个暴君的帮凶?思前想后他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典略》中记录:陈宫对张邈说:“今天下分崩,雄杰并起,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陈留地平,四面受敌,故谓之四战之地也。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受制,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迎之共据兖州,观天下形埶,俟时事变通,此亦纵横一时也。”这几句话,对张邈来说好似醍蝴灌顶。张邈本就与吕布恩同兄弟,又自以为被曹操猜疑(袁绍曾叫曹操杀掉张邈),所以很容易便被这番话打动,悍然起兵叛曹,这才使曹操后院失火,不得不从徐州退兵,徐州剩下的军民百姓这才得以保全。陈宫此举的本意是否也包含着救助徐州百姓的成份,这已无法深考,但徐州的百姓的确应该感谢陈宫,没有公台,徐州城破之日,又不知道有多少生灵惨遭屠害。

陈宫举兵反曹时,应该已为自己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即不成功,则一死以谢天下。背着不忠不义的罪名毅然举事,他很清楚一旦失败,等待着他的将是什么。如果那样,他别无选择,他是士人而不是街头无赖,为了他的名节,为了他的理想,他必须去死,这与戊戌六君子何其相类。陈宫死前的遗言:“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正是他心情的真实写照。陈宫,真是一位勇士啊。

而曹操,虽说杀一个枉受自己信赖的叛将是天经地义,但是这也不成为杀陈宫的必然理由。众所周知,曹操惜才如命,象刘鸣雄、魏种、毕谌这样降而复叛,后又被曹操捉到的人,他曹操都可以不杀,甚至于委以重用;象张绣那样反复无常,以至于杀死了曹操的亲生子侄和爱将的人都可以不杀,甚至于拜将封侯;象刘备、关羽这样的心腹大患,以至于差点要了他老命的人都可以不杀,甚至于养虎为患、百般礼待恩遇,……这样算起来,陈宫就更不应该杀了?这不正是体现他曹操宽广心胸的时候吗?这不正是象天下人昭示他曹孟德求贤若渴的大好时机吗?况且陈宫与曹操是旧交,昔日又对大恩于己,曹操完全有留下陈宫的理由,何必非杀不可?

理由只有一个:对统治者威协最大的,不是一两个智谋超群的谋士,不是力敌万人的勇者,也不是雄才盖世、号令群英的枭雄,更不是什么千军万马,而是认清其本来面目的知识分子。一旦这些知识分子不为所用,甚至于还在传播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其威力将是毁灭性的,因为这样一来,天下所有人最终会明白真相,从而众叛亲离,使自己的一切被揭露无遗,从而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本。

所以,对这样的人,必须杀之以为后快。这是从古到今颠扑不破的真理,从焚书坑儒到“知识越多越反动”,莫不如此。

这一点又令我想起杨修,杨修和陈宫一样,早就看穿了曹操的本来面目,虽说他的作法没有陈宫这样偏激,但他同样对曹操不再敬畏,取而代之的是反感、漠视、渺视,这是令任何统治者都无法忍受的,所以早晚也必然要除掉。

当曹操送别陈宫流下泪水时,陈宫也许在嘲笑曹操的虚伪:都这会儿了还装什么蒜?但是,我认为曹操的眼泪是真诚的,因为也许,他流露出的,是对超脱于任何恩怨情义之上的、统治规则的无奈。
“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
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
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chu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0
编号 48657
注册 2005-9-12


发表于 2005-11-10 13:0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huaye112于2005-11-09, 21:51:49发表
你的论断实在不敢恭维,还是有些道理的,你不要忘了最后是张邈见曹操位高于己而心生怨心,借机反曹的,陈宫只不过是一个谋士罢了,迎曹操来的是张邈而不是陈宫啊在初期陈宫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帮过曹操,而张邈与操有旧才帮助曹操的。

我对三国史书懂的不多 只是转文章看看大家的看法   
不过我还是倾向本文的看法


《世语》中提到:兖州刺史刘岱刚一死,陈宫就找到曹操对他说:“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然后,陈宫回去又力劝自己的同事和僚属:“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就此搓和曹操事实上做了兖州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chu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0
编号 48657
注册 2005-9-12


发表于 2005-11-14 18: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是我
不过我觉得他是鬼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chu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0
编号 48657
注册 2005-9-12


发表于 2005-11-14 21:5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大多数人都称贾诩是鬼才  陈宫的计谋怎么慢了啊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5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0 22:3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15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