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邓飞的铁链具备实战意义吗?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8-24 10: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铁链这种功夫是有的。
这种功夫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链”,现在就是九节鞭的用法。
另一个是“连”,现在叫二节棍。

九节鞭展开使用,10米(3丈)之内都是可以打到的范围,打上去虽然没有一根完整的铁棍子那样厉害,但是毕竟是铁制,足以把人打趴下。即使在马上使用,也是能打出4米的长度(鞭长+臂长)。
而二节棍不是李小龙的发明,而是中国传统上特有的武器,是宋太祖长拳这个门派本来就携带的武器,后来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进入琉球,然后被日本、东南亚广泛使用。这个东西有两种,一长一短连在一起叫“连枷”,两根短的叫“二节棍”(“双节棍”这个名字是周杰伦唱歌之后才有的)。现在市面上关于李小龙二节棍的最流行招数,其实依然是中国北方传统二节棍的招数。这个东西如果用铁做成,展开长度可达到一米以上,两米范围内都可以打到。
我怀疑吴用腰里的铁“链”,就是二节棍----因为连和链,在这种情况下是分不清的,一个是原字,一个是后起字。
另外,也真有把现实中的铁链用九节鞭的技术来用的,效果良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8-24 10:1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 赵子龙A 的帖子

青龙偃月刀在三国时是可能有的。

青龙偃月刀,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一条青龙偃在月亮上。
为什么是青龙?是因为是青铜或者铁制造的。
为什么是月亮?是因为刀身稍微弯曲而细长,像初月。
为什么要青龙偃(趴)在月上?是为加强细长而弯曲的刀的强度和重量,便于劈砍。
上述是青龙偃月刀的解释。

汉制,使用环首刀。环首刀刀身细长,长约1米,刀身约3-4厘米,刀身是直刀。这是第一个前提。
二十九军老兵的回忆----当时我们用大刀,但为跟鬼子拼刀时候不吃亏,我们都把大刀后面绑上三尺长的木棍当柄,这样长度就够啦,能对付鬼子的刺刀。可见,在刀对矛的战斗中,可能会激发加长刀柄的想法。这是第二个前提。(加上一句,从老兵的回忆可以看出,原来他们手挥大刀其实类似朴刀)。
日本至今有薙刀。这种刀的形制,刀身细长,刀柄加长,刀身弯曲。这种刀,据说是根据唐样(中国样子)来的。这是第三个前提。

因此,后汉时期的关公,在实战中使用了一种长柄、尖细略弯,并为增加劈砍力量在背部加固了一条铁(铜)制青龙的改良环首刀,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也可以解释关公为什么刺颜良于马下----细长略弯曲的长柄刀,当然是刺杀这个动作的好工具。
现在武术中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在明朝初年的时候,还没出现过,出土的当时的器物,基本都是我说的那种形制----细长略弯曲的长柄刀。
在宋朝,因为手刀这种东西的加长柄,产生了朴刀。换一句话说----青龙刀是环首刀变弯加长柄,朴刀是手刀加长柄。在往前看,环首刀来源于剑到铗到环首刀,而手刀则是钺+环首刀的混合,起源就不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8-24 15: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6 黃炎陽 的帖子

步战利用步法的迅速变换,在短距离内可以迅速向任何方向移动。而马战则需要受马的限制----体型巨大的马,虽然向前冲所向无敌,但是短距离内向左右和后面却基本没有迅速移动的能力。这就是问题所在。
如果马战使用刀枪长矛,取正面的直线攻击,那是极好的。
但是马战使用软兵器,取侧面的斜线攻击才可以发挥作用----因为软兵器的威力在于缠绕而不在于强力打击,乘马的人员一般有重甲护体,软兵器的强力打击并不太有用,而缠绕技术则可以破坏其平衡。
如果在步战场合,对方一般没有重甲,铁制软兵器的打击却可以给对方造成相当影响,所以反倒是步战场合,使用软兵器比较放纵,不太受限制,正面的强攻和侧面的缠绕都可以使用。
从我上述的说法,老兄应该推断出马上使用软兵器的场合、时机和技术啦----作为正常兵器的辅助,在对方兵器被逼开或者自己移动到对方侧面的场合,突然飞出软兵器缠绕拉扯导致对方在乘马迅速的移动中失去重心,或者兵器脱手,或者人从马上失去平衡----换一句话说,我们在小说中看到那些飞起锦绳套索或者流星锤的女将,她们的做法其实是合理的。当然,如果对方没有面甲,这一下子抽到脸上,也足以把对方打下马。不过这需要对方没有面甲而且自己的软兵器使的比较好比较准的情况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8-25 09: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0 黃炎陽 的帖子

是“缠”。抽也好,甩也好,目的是为“缠”。
当然,你这个东西比较重比较硬,把人家硬给砸下马来啦,也未尝不可,但那是“副作用”,不是“正作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8-26 16: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3 阿巽 的帖子

我一直怀疑是二节棍,也就是“连”。
为什么?你看这一段----

一个人掣两条铜链,叫道:“你两个好汉且不要斗。我看了时,权且歇一歇。我有话说。”便把铜链就中一隔。两个都收住了朴刀。跳出圈子外来,立了脚......这人乃是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祖贯本乡人氏;手提铜链,指着刘唐,叫道......那吴用还至书斋,挂了铜链在书房里......

一个人拿两条链子,还能隔开朴刀?如果是软兵器,这隔开朴刀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砸或者撩,而且力量要很大----因为他是一手一个,无法双手各执一端而隔开。软兵器能打动硬兵器,那必须用最大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不会认为吴用是拉架,而会认为吴用是打架的,因为他采取的是全力使用最强大的软兵器进攻手段----砸或者撩。
但要是二节棍,就说的通啦,因为二节棍比链子更“硬”,而且可以收在手中当短棍用(一手握住两节的头)。如果一手一个这样隔开,那棍子都没放开嘛,肯定就是不带恶意啦。所以两人才收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8-27 16: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5 斩魔圣剑 的帖子

钢丝鞭我知道,有这个东西。现在还有传授的。但是抗战时期中国骑兵使用这种方法对抗日本军队我真的不知道。

中国在抗日战场上,各地都有骑兵营。但是最大的一点问题就是----现在已知除八路军129师骑兵团是轻骑兵团之外,中国军队----包括成建制的骑兵旅、骑兵军其余的全部都是枪骑兵的编制,都是乘马接敌,下马打枪。理由只有一个:轻骑兵已经被淘汰。仅仅因为129师骑兵团团长曾玉良根据经验坚持使用轻骑兵的编制才保留了这一支骑兵团----针对中原侵华日军火力比较弱的情况,采用边打边走(专门突袭揍腿慢的步兵,揍一下就走)的轻骑兵战术。
而日本也取消了轻骑兵战术,全部使用枪骑兵。

枪骑兵最大的特点,就是双方不会使用乘马对冲的形式,因为二战期间火力能力加强啦,一方乘马冲锋,另一方只要把火力布置好,来多少死多少。双方都是乘马接敌,下马打枪,其实就是乘马的步兵。

宁夏甘肃的骑兵军,训练和给长官表演的也是乘马射击,而不是马刀对劈----这个是在《文史资料选辑》上有相关文章的。

所以我对用钢丝鞭劈打对方表示严重怀疑。而且----中国当时据说制造铁丝很难,连铁丝网都难以保证,哪里能用如此柔韧精细的钢丝制造鞭子?这东西只能是工业发展之后能生产出钢丝的产物。
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到了什么程度?很简单,就是连刺刀都无法生产,仅仅最好的兵工厂才能生产刺刀。所以中国军队的刺刀经常缺货,很多士兵手中的枪是配不上刺刀的。因此士兵往往在步枪之外多拿一支红缨枪来格斗----连刺刀都造不出的工业,居然能制造柔韧精细的钢丝?
再是,枪骑兵也是配备马刀的。如果枪骑兵采用骑兵对决方式,一方乘马接敌,另一方一定同时乘马迎敌,双方在一定距离上高举马刀加速对砍。如果你不亮出马刀,对方的马刀可是在你头顶上晃的,哪里来的疏于防备?

说个实话,乘马对砍,马刀就是比软兵器好用,否则大家早就使用软兵器啦。

有很多传说,往往需要考证。比如29军对敌人发动大刀夜袭,获得战果。于是一些人,都相继出来表示29军使用的是自己的大刀术。其实想想就知道,一个军(当时29军是比较大的军,4个师10万人)参与那次大刀夜袭的不过三四百人(单兵使用驳壳枪1支、大刀1柄、手榴弹4枚,杀敌300,自己战死300,双方战损比1:1,确实是空前大胜),哪里会使用如此多门派的不同的刀法训练?
而且最近又看到29军老兵回忆录,提到大刀的使用----因为大刀短,为对抗刺刀,士兵均在刀柄上绑上三尺以上长度棍子,成为现代朴刀的形状,这样获得与刺刀差不多的长度(所以日本人把大刀叫“青龙刀”,这是日本人对大刀的普遍称呼)----而且还登出了士兵手持这种刀集合的照片(当然我也看到过士兵持短柄刀的照片)----这根本就对抗战大刀的使用的传说起到了颠覆作用----因为现在武术界所谓的杀鬼子的大刀法,均是短柄刀!
再是,现在的照片中,使用类似宋朝手刀的照片也有,使用类似杨家太极刀的照片也有,而且都说是29军的----这就引出一个问题----29军到底用啥刀?这两种刀形状不同,刀法也不一样!一个以砍为主,一个以刺截撩为主,要是用错啦,就不能发挥刀的性能,战场上这是要掉脑袋的。连用刀的形制现在还是个谜,何况刀法?
关于当时所用大刀,现在能找到的当时的刀法资料,万籁声《武术汇宗》的刀法是长柄朴刀,尹玉章的刀法则是短柄,金恩忠则是介于两者之间,而西北马家破锋八刀则没说刀的形制,但电视上演示的比划则是使用类似苗刀的形制。三皇炮捶门的电视演示则纯是现代单刀形制。连这个都不能有定论......
所以,传说不可尽信,需要自己想想。

我所知道的钢丝鞭,以前叫牛筋鞭,可想而知是什么做的。用法确实很巧妙,力量极大,这么说吧----一鞭子下去,劈断谁的骨头毫无问题。这个东西也不算秘传,在河北等地流传还是比较多的。这个东西说实话,在杂技中常见。专门有练这个的演员,但是这东西实战性很高,而且他们打的很准(能打烟火头),加上其强大的力度,一般练武的都不敢惹他们。以后就有了用钢丝加上别的东西编的。其实就是增加强度而已。

回族的武功十分著名,我也练。
回族的武功,著名的是弹腿、查拳、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势。前三种我练过一点。特别是弹腿和查拳(其实也是一个门派,查拳门),是中国现代长拳的主要构成来源。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5-8-27 16:2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8-28 08: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7 斩魔圣剑 的帖子

对,叫龙骑兵。不过我一直搞不明白龙骑兵和枪骑兵是否一个兵种----王外马甲《中国骑兵》中的解释貌似这两种是同义词。
这个钢丝鞭我见过,要具备相当的柔韧度,是钢丝而不是铁丝----这不是简单的拉铁,而是拉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1 23:0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44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