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惊天大发现,拍抗日神剧的全是港台导演!!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4-7 16: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8 x-dvd 的帖子

地雷战开头说明是教学片,这个三红已经说过啦。

但是地雷战是在胶东,严格来说,是山东省海阳县为中心的地区开展的,所以我多少了解一些。

电影反映的情况,基本是真实的。
地雷战之所以能在胶东,特别是在山东海阳开展,其实有特定原因的。
第一,此处有相当的技术支持。当时,胶东根据地有个胶东公学。这个学校看上去名头不很大,其实是集中了中国相当的技术人才----何思源先生组织山东学生南迁的时候,相当一批教师和学生被胶东公学基本拉了过来。我党还直接把部队里的大学毕业生基本拉了出来,组建胶东公学,另外平津各学校南迁途中有掉队的老师和学生,山东八路也拼死救护,把他们也拉到胶东。这样,胶东根据地有相当强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第二,此处有相当完善的兵工厂。胶东地区起初有四个(或者五个)兵工厂,最后居然达到13个,全部掌握在我党手中,技术水准是----生产九二步兵炮,并生产75毫米或者82毫米迫击炮。至于掷弹筒、轻机枪更是不在话下。这个技术,在当时的中国,基本就是顶端水准。如果原料能跟得上,恐怕未必比21厂差多少。而且,整个抗战时期,这些兵工厂的生产重点就是掷弹筒和地雷以及各类弹药,所以地雷还是跟的上的。另外,因为胶东有中国最大的金矿,所以火药和好钢的供应要好很多(去跟鬼子抢火药和铁轨),而且,因为胶东八路从鬼子手里对金矿的争夺一直未停止,所以胶东八路的经费远远比别处充足。
第三,此处有相当好的石头和石匠。海阳石头十分适于雕刻,海阳石雕名闻天下。据说,有能用石头雕刻出杯子,里面的茶水从杯子外面都能略约看到的,可见石匠手艺之高超。海阳多山,因此在胶东各县农业不发达,手工业,特别是石雕和花边工业盛行,甚至有的村子,一个村就有200多把雕刻刀(200多石匠)。因此,用石头刻成很薄的地雷外壳,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所以,即使黑色火药,也能弄爆地雷。
第四,胶东八路对地雷的用法十分清晰,就是杀伤人员,一个人杀伤,就要两个人抬,那就等于减员三人。所以,地雷的威力并不需要很大,但是伪装要很好。
第五,胶东民风淳朴,男人有大男子主义,又极端重视祖先,因此男人们更容易被保家卫国、捍卫祖先土地的英雄信念激励,胶东女子又是天下闻名的贤惠,多能鼓励丈夫儿子从军杀倭,因此胶东民兵十分兴盛,牺牲精神经常见于战斗。为怕地雷误伤我方人员,一向是“不见鬼子不挂弦”,而且还出现了“拉雷手”这个兵种,就是鬼子进入地雷杀伤范围后,拉弦撤离,而此时拉雷人员完全陷入其余鬼子的火力之下,相当多的人员因此牺牲,但仍然前赴后继。
《地雷战》上面的人物,多有其原型。说的并不夸张。
地雷战开展的最厉害的一次袭击,是1945年初,从烟台牟平等地的鬼子伪军约4000人扫荡海阳根据地,结果一路遭到八路和民兵的地雷全方位攻击和冷枪袭击,所到之处,所有民众全部撤离,村庄全部坚壁清野,到处是地雷,结果等到了海阳,已经伤亡数百人之多,而始终没有看到八路主力,敌人被迫撤离----因为已经有近一半人失去作战能力----一个伤员两个人抬嘛。退路上,又被多方袭击,损失很大。此战过后,敌人只好收缩到烟台等地,直到投降。

上述是记忆中的内容,可能有出入或者有记忆错误。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7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5 15:2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85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