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萧峰领养费去向问题?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26 15: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按照现代物价算,1500只鸡按照每只鸡30元算,4万5;250篓鸡蛋按照一篓20个大约2斤多算,10块钱,2500元。100两银子合计也就是5万上下的样子(按照现代价格,好的菜刀,一把差不多也要近百,五六百把也要五万----现在还是钢铁多的情况,可见这个估计是相差不大的)。

6年花掉5万不难吧。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5-1-26 15:0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26 16: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会不会是因为赋税?在网上查了这样一段。
---------------------
北宋平民的税赋负担

北宋人口和土地远低于明清,但是商业总收入之外的赋税劳役收入却远高于明清,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能是北宋平民承担着比明清沉重的多的税役负担。
北宋是历代少有的政府不抑兼并,放任土地交易的朝代。而官员士绅有着种种特权可以免除赋税劳役,普通民户则完全不能。
北宋民户,按照家庭财产或拥有土地被政府登记为五等主户(自耕农)或者客户(佃农)。按照户等缴纳税赋,承担劳役。
如果是租种公田(官田)的客户佃农,那么他们要负担超过收成四成的田租,称为公田之赋。
如果是拥有土地的自耕农,则要承担以两税为主的民田之赋。北宋两税按时间分为夏税和秋税。夏税一般征收丝、棉、丝织品、大小麦和钱币。秋税收稻、粟、豆类、草等。按地域征收种类不同。南方夏税大多折钱交纳。两税税率以每亩1斗为基准,约为十五税一。这比明朝的每亩3升3合5勺要高了许多,明代税率不足三十税一。
北宋的民户在缴纳两税正税的同时,还要为两税正额缴纳名目繁多的加耗,一般正额一石,加耗数升。另外还要缴纳正额的1/10,归入义仓。
本来两税应在固定地点缴税,但宋代政府经常强迫纳税人把税物送到指定地点上交,称为支移。这样减少了政府的运输费用,却增加了百姓负担。陕西支移曾规定一二等户支移300里,三四等户支移200里,五等户支移100里。不愿意支移的,就得支付道里脚钱。起初税户为了节省运费,在原地把税物换成铜钱带到支移目的地去交税,可在路上还要为铜钱交过税(商税的一种)。道里脚钱成为定制后,元佑年间,京西路每斗脚钱高达56文,相当于元丰年间的正税数额。广德军纳苗税一石,贴脚钱三斗七升。到了南宋初年,纳草一捆,要贴钱800文。
除了支移,北宋政府经常按照自身需要,把应缴纳税物,折换成政府需要之物。称为折变。按规定,折变本来应该按照市场平价折算,但政府总是压低纳税人交的税物价格,抬高折变目的物的价格。包拯曾经说,淮南两浙的发运司命令税户把小麦按照每斗94文折为现钱交纳,比市价高两倍。大观二年,京西路将民户应纳的杂钱和盐钱折成小麦交纳,小麦市价每斗120文,官府按每斗53文折变。多得一倍多的小麦。
在折变操作中,官府官吏不按规定明示操作,而且经常多次折变,比如本应纳现钱,官府却要求折变成绢帛,然后再把绢帛折变成丝绵,再把丝绵折为现钱。这样一来,官府收到的钱经过三次翻倍,已经是原来的8倍以上。
北宋民户如果有地百亩,收成150石,两税正额十五税一,约为100斗,即10石,加上5斗的加耗,1石的义仓。支移道里脚钱3.7石,再加上两次折变,农民需要缴纳的税赋就从10石增加到了近50石。这已经达到了民户年收成的1/3。
北宋民户除了要承担年收成1/3的民田之赋,还要承担丁口之赋,也就是人头税。这项税不分主客户,都要缴纳。丁钱数额各地不同,从100文到700文,米数斗到一石不等。虽然历代常有减免,但一直到南宋灭亡,丁钱一直是常态。
北宋还继承了许多唐五代留下的杂税,如南唐时传下来的税苗加三分供军用,盐博绸绢,加耗丝绵,户口盐钱,耗脚斗面等十四种杂税,北方的蚕盐钱,以及牛皮,农具,鞋钱,曲引钱等众多杂税。仁宗时,对这些杂税进行了分类合并,随夏税交纳,同时又增加了许多其他随夏税的杂税。
还有和预买,原本是官府在初春给民户本钱养蚕种棉纺织,到了夏收民户交纳绢布。但后来,官府的本钱变为七成给盐,三成给现钱。到了北宋晚期,七成盐和三成现钱根本就不给了。民户按照户等交纳绢布,成为定税。等到南宋,夏税绢布与和买绢布都折钱征收。
由于自耕农户税赋繁重,政府又不抑制土地兼并,很多民户失去土地迁移到了城市坊郭,但进城后还要缴纳种种城郭之赋。
北宋平定方腊起义,在南方诸路实行经制钱,内容包括权添酒钱,量添卖糟钱,增添田宅牙税钱,官员等请给头子钱,楼店务添收三分房钱等。到了南宋,经制钱外又增加了总制钱不下十余种。
--------------------------------
因为在嵩山,没有人去嘛,算他们是有100亩土地的自耕农吧,这上面写的是50石,也就是500斗。按上面的每斗约100文,大概就是五万文。宋朝我记得好像是700多文折算一贯,那就是近八十贯。这是正税。
加耗算他20多贯,这就是100贯。
京西路运费几乎等于正税,这个算七成吧,再加70贯,170贯。
人头税三口算3贯吧,杂税啥的估计怎么也要个20几贯。
这样合计这三口之家一年200贯的税收吧。
还是在网上查,大中祥符八年 1600文一两;咸平中800文一两,景德二年不足1000文一两。我们取1000文一两吧,100两也就是10万钱,合计大约1500贯的样子。
七年赋税,一年200贯,七年1400贯----这给的100两银子(1500贯)钱基本交税啦。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5-1-26 16:5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27 10: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9 刘冠章 的帖子

你举的是金庸描写的清朝。
唐朝距离宋朝近,授田单丁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恰好是100亩。
北宋可没有玉米、地瓜和土豆。当时嵩山的作物不过也就是小米高粱豆子和麦子,这些东西跟稻米相比产量太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27 10: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2 刘冠章 的帖子

你不能按照银价算,要按照购买力算。

记得这个论坛以前就有帖子,总体上变化很大,我只记得明末清初大致是算1两银子合500人民币的购买力。
按照这个算,张无忌6钱银子合计300块,如果管吃管住的话,深山沟里的农村也算说的过去。

中国古代使用的主要是钱,银子值多少钱,是要看当时比价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27 11: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记得北宋跟辽国谈和的时候,宰相(寇准?)对谈判官儿(曹利用吧?)说不得超过多少,最后谈成银绢合计三十万两,回头上报皇帝,皇帝高兴坏啦,说这点钱一个府的赋税就能拿出来。
一个府多少人呢?百度北宋北方各路中以京畿路人口最集中,元丰期间有户23万,按照一户一丁半算,不过30万丁。按照全国每路10个州府算(杜甫的诗也可以做佐证,汉家山东二百州----北宋是二十多路,每路10州也就是二百多州),一个州府不过3万丁,3万丁至少可出30万赋税,换一句话说,一丁至少出10两。
如果算成户数,这个数字还应该有增加,三口之家按照15两算呗,100两银子不到7年就缴纳完啦。
这个是第二个估算法,居然跟我前面的第一种估算法差不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27 11: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6 刘冠章 的帖子

至于你说该怎么生活的问题----记得水浒传中,宋江最后招安大买市,最后下山的是十万大军。
宋江的将领,是各地凑来的,不过主要是北方东部的好汉,大致是河北山东淮北(江州)。
但士兵不会经过这样的长途跋涉来的,主要应该是无法生活的农民和被俘投降的军队。
宋江部队的农民来源不会太远,因为宋江的活动范围有限,无非东平东昌两府。
宋江前面不过打了几次围剿,最多也只能俘降三四万,也就是说,单单两个府的过不下去的农民,居然就有六七万之多----这是丁啊。
按照每个府有七八万丁(百度北宋末年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七八万)算,就是说三分之一农民上了山。这应该都是那些过不下去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5-15 12: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在金庸的宋朝世界里,100两银子值多少钱?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5-5-15 12:17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8 03: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06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