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明朝灭亡,崇祯的个人能力局限在里面要占据几分责任?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5 10: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七分责任吧。

作为一个君主,最大的本事应该是能替下属担责任,让下属给你卖命。
明威宗恰恰在这一点上最差。杀陈新甲,是因为议和;杀袁崇焕,是因为犯阙。
这些人一杀,谁还敢为国家奋不顾身?
大学士换的跟走马灯似的......
所以杨嗣昌畏罪自杀,孙传庭痛哭出关,卢象升悲愤战死,吴三桂逗留不进,洪承畴叛变投敌。

没有担当,你再勤政,有什么用?天下,是君臣共治(当时还谈不上“民”也参与进去),你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5 10: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明威宗,是皇帝中的一个另类。

他勤政、严谨、律己甚严。对家庭也很好,注意自身品格修养,到了最后关头,也敢一死报国,说他一句“奋不顾身”不算过奖。

但是,他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敢信任人,不敢负责任(不过最终他总算通过殉国方式担负了一次自己的责任),不愿意护着手下。这直接导致了手下跟他战战兢兢离心离德。最后他说文臣人人可杀,难道不是他自己造成的吗?

他的出发点就不对。他始终认为,天下是他朱家祖宗的天下,所以自己要兢兢业业,怕对不起祖宗。但是,孝慈马皇后早对朱元璋说过----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也就是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君主只不过是天下父而已。既然是父,那就要有担当,敢为天下之内他人做出的事情负责。他恰好没有这一点,甚至是殉国的时候,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一死了之。

所以说,明威宗始终不知道做皇帝该怎样做,他到底做的是谁家的皇帝。
当然,对于明威宗,我一直是比较尊重的,否则也不会坚持使用明朝那方面的庙号来称呼他。
他在皇帝里面,属于克己的,在作为一个贵族的私德上,还是相当不错的。他,只是没学会怎么样做皇帝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5 11: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6 平原相 的帖子

我不太同意这句话,而更多的认同那句著名的“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
什么叫“亡国之君”?在传统的看法上,为个人私欲不爱惜民力胡作非为的才算亡国之君。
明威宗不是这样的君主。他不算是爱惜民力的皇帝,但是他确实不是为个人私欲,而是为维持这个明的统治。
他不是个好皇帝,不是个能干的皇帝,甚至就不是个皇帝,但惟独不是一个“亡国之君”。
什么叫“亡国之臣”?就是为个人私欲,放弃职责的臣子。他的臣,确实没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废话,那几个敢担负的,没一个得好死),所以算是亡国之臣。

其实无论君臣,只要有一个是“亡国之”,这个国家必然会亡。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5-1-5 11:4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5 11: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5 naniwa 的帖子

未必没有办法。

但是这在当时那种精英政治的框架下,需要一个很强的团队,能够谨慎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行,协调各地的经济情况。
可惜,明威宗事实上在单打独斗,而各大臣要么自善其身,要么噤若寒蝉,要么被杀掉。

治理一个国家,在当时那种体制下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团队的事情。

明威宗的问题在于----他根本没想组建自己的团队核心,也不认为自己是这个团队理所当然的头儿。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5 11: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9 x-dvd 的帖子

是的,完全怪他自己。

天下永远都是有人才的,关键不是发现人才,而是保护人才。
只要你会保护,那人才会自己出现,因为人才必然不甘于埋没。
即使你没有经验,你自己没有眼力,你完全比较蠢,也不要紧,只要你作为最高位有担当,人才自然愿意为你效命。
要是没担当的,那谁也不敢在他手下干事,最多是混饭吃。

明威宗最后手底下就是一批混饭吃的,没饭吃的时候就去找别人去(魏藻德等)或者自己打算(吴三桂等)啦----多少有几个死心眼子的,一死了之(倪元璐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5 11: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0 Shadowleech 的帖子

说个实话,皇太极的事情我没有太深刻的思考。关于他的史书也看了一点,但是基本上是作为明末和南明的背景这种心态看的,而且阅读的数量也少。所以让我把他跟明威宗比较,我实在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5 13: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3 sos2290 的帖子

说得对。
直到死,他还未醒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5 13: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8 小陆伯言 的帖子

经济崩溃,能挽救过来;军事失败,能坚持下来。
明朝当时还有万里江山,东南之富,甲于天下。连朱元璋从一个要饭的和尚都能打下江山,何况明威宗是公认的元首,令行禁止?

再难,能难过他祖宗朱元璋吗?

关键就是人心散了,队伍没法带。为什么人心散?就是因为这个皇帝担当不起来。
其实我不主张找到一个人才,于是就解决一切问题----任何人都有长处,不见得一定要找出个诸葛亮来,只要你能让每一个团队核心成员愿意为你干,发挥自己的长处,就成。

明末的人才多,有几个是干得顺畅的?

就说李自成,他不过是一个驿卒。讲难,比宁王朱宸濠难多啦,讲钱,讲势力,讲正统,远远不如宁王。可是宁王处心积虑谋反,朝廷里就有敢在皇帝没做出决断之前就事先预伏手段的大学士和兵部尚书,有敢临时调兵遣将独立反攻的巡抚,有敢互相支援出境兜剿的知府和县令----这些人,明威宗有吗?
不一定没有。可惜,要是在明威宗的时候,这些人,就凭他们的所作所为,一定不会得好死。

明武宗不是个好皇帝,至少他的任性和轻佻,远远不像人君,但是,他对权力的掌控,相当不错----他始终有一个能负责的团队,而且对于这个团队的奖罚是基本公允的。这就是明武宗能平宁王朱宸濠而明威宗收拾不了驿卒李自成的原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5 14: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正如刘备。

刘备虽然担负天下英雄之一的名声,但他其实不过是一个到处奔逃的武人而已。即使拿下益州,也不过是边鄙的一州之地,人口只有曹家的十分之一,孙家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是要怎么揉搓就怎么死。何况刘璋父子在益州根基不浅。
可是,为什么刘玄德竟然能稳定局势,真的开创出一个局面?
核心原因就是两条:
1、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2、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有了这两件事,所有他手下的大臣大将会怎么想?----伐吴必败,但还是要伐,只是为一个关羽;天下是刘家的,但只要能“安国”,就是给了诸葛也无妨......

这样的君主啊,给他卖力气,值,至少不会等卖不动力气的时候一脚踢开......

所以诸葛亮明确说:“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
所以陈寿下的评语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这一段内容是题外话,但是意指确是这个帖子的本义。

取天下治天下的事情,再难,难的过刘玄德朱元璋吗?既然他们都能成,说明一定有必成的道理。

---------------------

不过,陆兄说的有一个地方我是赞同的,就是“制度无法正常运转”。
明英宗被擒,自然有兵部尚书于谦出来顶着,有明景帝出来当皇帝。
明武宗爱玩,自然有大学士尚书们该干嘛干嘛,你皇帝爱玩只管玩。
明神宗懒惰,朝廷依然在运转。
明熹宗爱好木匠,朝廷外面的事情基本有人干,就算是魏忠贤,也不过是一个冰山,要想推倒,只要一个新皇帝的一道诏书。

明威宗则忙忙碌碌,连觉都睡不好----想想皇帝当到这个份儿上真可怜,可大臣们都袖手旁观。嗯,看来,当时的制度确实是无法正常运转啦。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5-1-5 14:3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5 14: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3 小陆伯言 的帖子

陆兄,这个问题彼此心照吧,这里毕竟是历史区,不想多说啦。
我的话,可以为陆兄提供一个新视角,陆兄的话,也可以让我深入了解另一种观念,我想就可以啦。

只不过我的观点不是“当时需要人才”,而是“明威宗无法为手下人承担责任”,这一点陆兄误解啦。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5-1-5 14:4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5 15: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7 小陆伯言 的帖子

呵呵,我给他七成,多两成。
多两成就多两成吧,反正他在历代亡国之君中名声几乎是最好的,也不差那两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5 15: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6 sos2290 的帖子

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12 08: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7 阿巽 的帖子

南明的事情明威宗负一半责任。

如果他能事先把太子、甚至永定二王中的一个放到南京,明朝就不至于那样混乱表面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13 11: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0 阿巽 的帖子

也不能这样说。

明威宗不能为大臣负责,因此大臣就与明威宗离心离德。
这就是君不君臣不臣。
因此当李自成逼近北京的时候,大臣就只考虑自己的命运,而把明威宗和明朝政权作为牺牲。
因此他们就百般拦阻明威宗南去和太子二王南行,以便在关键时候可以把明威宗父子当作出卖的商品。
至于李自成入京后把四品以上官儿追赃,这个倒是大臣们没想到的,怪不得他们。
没有大臣的支持,明威宗和太子二王是走不出京城的,而在一个半个忠臣还在独立准备的时候,刘方亮已经截断南去道路。
正因如此,在明朝北方政权覆灭后,明朝南方政权面临选择首脑的命运。
而恰好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三个冲突:
一是从伦序上,福王当立,但是从德行上,福王(至少在当时)却不如潞王。
二是王之明自称太子,如果王之明为真,从伦序上,明安宗的位置也不合法(安宗表示:本以为是太子,我将立他为太子,结果又不是!)
三是安宗对童妃的处置,让人疑虑。
在此种情况下,引发了左良玉的东进和四镇的抗击。
清朝趁机席卷而下,天下事情遂糜烂了。

如果太子二王中的一个去了南京,必然被立为嗣君。此种情况下,左镇东征就不可能发生,如果能西连左镇,北安四镇,南都之事尚可为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13 13: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3 阿巽 的帖子

我从来也没说能摆平。
我只说不至于那样混乱表面化。至于底下你死我活那是底下的事情。
这样倒好,左镇公开造反啦,还理直气壮。

再是我也没说南下后打谁的问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13 13: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4 阿巽 的帖子

明昭宗也没多大办法,只要前线顶不住,他也就只能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5-1-16 09: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52 临川介甫 的帖子

关于明威宗之死啊,我觉得是报复----对手下大臣的报复。
他留下那个诏书一死,李自成不杀这些大臣也不成。杀掉,才能收人心。
而且只要杀掉,李自成就站不住。

所以这是用死把天下人都算计了进去。

上述是说着玩儿的,不算正经的思考结果。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5-1-16 09:06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6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5 17:1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81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