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很想知道古代“国语”是什么语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7-25 08: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在的话,古人是听不懂的。
换一句话说,现在的西安话,要是跟宋朝的长安人说的话,他们基本听不懂。
特别是北方,由于蒙古和满洲的影响,甚至连音调都有了变化,更不要说词语啦。

现在一定要找出比较接近古人说的语言的,勉强可以说是广东话、客家话之类的南方话。但是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同时,不同时代的古人说话的语音也不同,换个时代基本就是听不懂的。

按照唐朝留下的韵书分析,唐朝的标准官话大概更接近于南方语言,与现在作为北方方言的陕西话差异还是很大的。

古人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明的发明了一种方式,让古往今来四海域内的中国人至少没有太大的交流问题----他们首先统一了文字,然后以汉朝时期的语言固定为书面语,并将其固化成为一种僵化的、不再发展的语言,导致书面语(不仅仅是语词语法,甚至连语音)都与实际用语脱离。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不懂文字,不懂中国书面语,只要懂,就可以笔谈,就能知道古人或者外地人在说什么----这,就是文言文。

正因为有了这种僵化的、与日常口语脱离的文言文,我们的文化,才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用不着专家再去破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7-25 09: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 南极 的帖子

从前的学校,甚至私塾,也是用通用官话教小孩子的。只不过因为教师的素质,可能有的说的好,有的说的不好,或者有的干脆就不说。但通用的做法还是说官话。
这么大的中国,要是各说各话,那官吏是无法治理的。因此,各朝代都有各朝代的官话。

现在我们能从语言中知道的,清朝和明朝大部分时候,说的官话确实是类似于北京话的一种话。至于明朝朱元璋朱允炆时期,还不能了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7-25 10: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7 szwd1997 的帖子

全杀了,钦此这话是朱元璋说的,记得说的大约是处理俘虏的事情。
他写给徐达的亲笔圣旨,也多是白话。
但是朱元璋是能写古文的,虽然他没读多少书,但是当了一方诸侯之后还是下了功夫,到当皇帝的时候已经能写骈文,还写的不错。
他儿子朱棣写的更白,干脆是着狗吃了这一类话,更恶劣。
清朝雍正基本就是白话批奏折,而且有些话批的真是不像个皇帝说的。
还有清朝皇帝那句著名的“知道了”,也都是白话。

语言,包括语音、文字、字法、句法四个基础方面。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语音是受到冲击最大的。特别是五胡乱华以及元朝和清朝是外族入主,他们甚至起初使用的就不是汉语,这就不可避免地对中原语音产生了影响。
因此,我们现在,听不懂宋朝的话,是比较正常的。
至少,北方人会觉得宋人是在唱歌----他们的话,比北方话多一个声调,是四声。
而四声的出现,是在南北朝的时候,据说是受印度的影响。换一句话说,南北朝时候的人,与前朝的发音又有不同。
王力先生曾经详细的分析过诗经和楚辞的发音,我们读书时候根据他和别的专家的相关结论,试着模仿了一下,发现我们根本就无法听懂。

至于文字,是祖宗留下来的原则----文字是不能变化的,文字自从秦朝出现隶书,就这样固化啦。这个书同文,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甚至朝鲜、日本以前也用汉文字。韩国围棋高手李昌镐先生与年龄相仿的中国围棋选手常昊交谈,多用笔谈,可见即使在现在30多岁的朝鲜半岛人中,认识汉字并能使用汉字的人还是不少。本地有一位志愿军老兵曾写过回忆录,也提到他入朝与朝鲜人也是笔谈,朝鲜人甚至能作汉诗。至于日本人,中国围棋高手与他们交流,也多是用汉字笔谈来补充翻译的不足。
可见,汉语言中,文字是僵化的,这就给文化的保留,带来了基础。

你说的白话小说,在古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甚至只是说话艺人的蓝本,这种东西就像现在那些街头小书小报似的一个概念,不是读书人应该看的----甚至连学堂和私塾教师看见这个东西,都是要撕毁的。
红楼梦上宝姐姐是看这种书的,可见薛宝钗这丫头在家都看什么东西。用现在的眼光看,宝姐姐是很外表大方内心狂热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那些闷骚女吧。

我没有说古代的人没有白话,古代的人是有白话的。
只是,古代的白话,不能作为文献留存,换一句话说,白话不是给后人看的。白话是一种实用语言,不是一种“文献语言”。
当初,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他们,写这书也不是想留名,更大的可能是为挣钱而已。
古代的白话,有很多落实到书面上,被保留下来,我们发现,这白话即使用文字写出来,也不是很一致的,宋话本就跟明清小说不太一样。这还仅仅是文字,至于语音就更加不同啦。

至于语法,汉语言长期以来也没有个统一的语法规则,只是有些习惯用法。在近一百多年才开始有整理这个规则的。这个要说起来就复杂啦,而且我当初在学校学的那些东西忘记了不少,所以我就不说啦。

我们如果能穿越到明清,我觉得基本是遇不到语言问题的,因为明清说的都是北京官话,我们只要把普通话拿出来,差不多就能交流。要是到宋朝以前,估计就麻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7-25 10: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8 南极 的帖子

古代的反切是能弄出标准音的。

其实跟咱们现在用的字母是一个路数,不过古人的字母多一点(事实上不止一点,也不太规范)而已。至于声调则跟字母重合在一起啦,有他们自己的使用路数。

这个音韵,因为我是北方人,所以读书时候一直也搞不懂。我老师笑话我还不如去看《镜花缘》呢,结果我看了《镜花缘》,更是不懂。

于是我就放弃在这一块的深入研究啦。我本来是爱作诗的,结果因为音韵有问题,所以也很少做啦。

所谓的陕西官话,江淮官话,其实是陕西味的官话,江淮味的官话,不是陕西话和江淮话。某个时期的官话,还是有个固定标准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7-25 10: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9 棕炎陽 的帖子

炎阳兄说的对。
不过这个古人也要看多古。
因为明清使用的是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而我们使用的是近似北京方言的普通话,所以我们穿越到明清,发音上让人家听懂,应该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
我上述的说法,已经是25年前的说法,自从离开学校后,我就没有在汉语言的理论上下过功夫,还是学校学的那点东西。近25年来,关于汉语的研究有了一个大发展,我们那时的说法可能已经过时或者不清楚、不正确。所以,诸兄也就凑合着听吧,当参考罢了。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7-25 10:3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7-25 10: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5 szwd1997 的帖子

其实这个听不听懂,关键就在语音,或者说“标准语”的语音。

另外,古代人大多数是文盲,换一句话说,只要多少识一点字的,都是在社会上很了不起的人物。

我们经常还能从小说中看到这样的景象----一大堆人围着布告,一个人在念,其余人在听。你看看,多少识一点字的,在社会上就是这样的位置。
识字,是奢侈品,一般来说,不想做农民的,多少读几个月书,识几个字,学个加减,就可以做买卖够用就成。
直到建国前,做买卖的还是这样----几个兄弟合伙做买卖,老三识字,让他管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7-25 13: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7 KYOKO 的帖子

应该是有不同,不过我没比较过。
有一本苏州话小说《海上花列传》,恰好是100多年前的作品,苏州人可以对比一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7-25 13: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正如本地,我们是胶东地区,现在的方言,老人们听着就不顺耳,老人的方言,现在的年轻人听着就觉得老土。
这就是变化。不过,100年的变化,还不足以产生语言上的交流不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7-25 13: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4 粉炎陽 的帖子

不用老一辈,我也就查过不明觉厉这四个字,知道是啥意思,剩下的都拿不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1 12:1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44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