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从赤壁之战看孙权!, 乱侃勿笑!
性别:未知-离线 悠悠孤鸿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48325
注册 2005-9-9


发表于 2005-9-15 15: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花狐儿于2005-09-08, 17:36:41发表
人言孙权无大才,甚不平,要按辈分算的话,可拿他与曹丕和刘禅一比了,当算的杰出君主的吧。

谁说孙郎无才呀!

曹操,刘备的功绩被人夸大太多!
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把吴、蜀灭亡的责任加到刘备和孙权身上!
三国归晋,是司马昭灭的吴、蜀,不应是曹操的功绩吧,吴、蜀的灭亡也不是孙权刘备的责任吧。
孙权不光守住了江东,还夺了荆州,同化了山越,安抚了今天的越南,统一了今天的台湾,他的文治武功比曹操、刘备差了什么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悠悠孤鸿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48325
注册 2005-9-9


发表于 2005-9-15 16:1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誓扫匈奴不顾身于2005-09-15, 15:54:03发表
孙权枉称英雄,不过乃守户之犬而已。政治眼光比之鲁肃亦差之甚远,才能在曹操、刘备之下。

遣都尉赵咨使魏。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没有孙权的重用,何来鲁肃的政治眼光?

曹操的政治眼光真不错,重用了司马懿,天下是打下来了,可他不姓曹呀!
刘备的政治眼光也不错,重用了关羽,后果呢?
吴的灭亡是因为蜀国的灭亡,
蜀国的灭亡难道是吴国的责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悠悠孤鸿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48325
注册 2005-9-9


发表于 2005-9-15 21:5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誓扫匈奴不顾身于2005-09-15, 16:47:28发表
另外,或许你会指责刘备不该伐吴,他是自取灭亡。呵呵,别说是刘备了,就是你站在他的角度,你会忍气吞生吗?那是自取其乱之道呀!而且,刘备伐吴应该也是目的有限,并非想一举拿下吴国,因为当时蜀国还不具备那个实力,刘备也只想最大限度地捞回些损失和面子。而此时的孙权依然没有眼光,弃友投敌,看到穿刘备的真正目的,最终联盟双方都没得到便宜,倒是让曹魏捡了个意外之喜。

什么叫弃友投敌呢?
为什么认定刘备是友,
而曹魏是敌呢?
联刘抗曹不成功,为什么不联曹抗刘呢?
孙权的能力与曹操和刘备相比,那里不行呢!
所谓政治眼光又是什么呢?
取下了荆州,吴的国力消弱了么?
蜀伐吴后,魏就此灭了蜀吴了么?
曹魏捡了什么意外之喜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悠悠孤鸿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48325
注册 2005-9-9


发表于 2005-9-15 22:2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誓扫匈奴不顾身于2005-09-15, 16:42:16发表

QUOTE:
原帖由悠悠孤鸿于2005-09-15, 16:17:56发表
遣都尉赵咨使魏。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没有孙权的重用,何来鲁肃的政治眼光?

曹操的政治眼光真不错,重用了司马懿,天下是打下来了,可他不姓曹呀!
刘备的政治眼光也不错,重用了关羽,后果呢?
吴的灭亡是因为蜀国的灭亡,
蜀国的灭亡难道是吴国的责任?

呵呵,孙权对鲁肃根本就没有完全放手地重用过,而且鲁肃的意见他也很多听不进去。
曹操要不重用司马甏呢,那他的子孙又能坐急宝座几何呢?谁来和蜀国诸葛对抗呢,让儿子曹丕上吗?
刘备不重用关羽,你认为他该用谁来守荆州呢?
你也明白“吴国的灭亡是因为蜀国的灭亡”,但蜀国为什么会灭亡呢?
荆州之地,吴国即使拿下来对他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只要蜀国灭亡,即使坐拥荆州的吴国灭亡也只是早晚的事。吴蜀两家只有联合抗击曹魏方能自保甚至有机会击败它,而孙权却在蜀国关羽打得曹军望风而逃之时,不是出兵助其破曹以分得战果,反而背后捅了盟友一刀,致使关羽败亡,刘备怒而兴师伐吴,并且把刘备打得含恨兵败。这一切的举动并没有加强吴蜀联盟,反而极大的消弱了吴蜀双方共同抗曹的实力,即使拿回了荆州,对吴蜀联盟来说也只是内部分配的问题,对曹魏根本没有任何打击,反而相对地提高了曹魏相对了吴蜀两家实力对比。
鲁肃正是看到了这点,才几次化解了吴蜀两家的矛盾,制止了孙权急于拿回荆州的企图。
所以,鲁肃才是孙权手中真正的政治眼光的重臣。可惜,天不与寿,孙权又不听从其言,吴蜀两家最后失败则是必然。

鲁肃孙权没重用过么?
楼主所谈的赤壁战,第一个出来说战的是鲁肃,孙权不是听了他的么!
曹操重用司马!
司马在对抗诸葛的过程中,胜了几次?
关羽守荆州!
关羽的性格,诸葛提醒过刘备几次?
而孙权却在蜀国关羽打得曹军望风而逃之时,不是出兵助其破曹以分得战果!
关羽战襄阳是二十四年,而孙权于二十一年象曹操提出修好,誓重结婚,孙权伐关羽早是有想法的。
蜀灭了魏会和吴分天下,可能么?
关羽胜了,下个目标便是吴。
“吴国的灭亡是因为蜀国的灭亡”,但蜀国为什么会灭亡呢?
这个问题要问邓艾、姜维、刘禅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悠悠孤鸿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48325
注册 2005-9-9


发表于 2005-9-15 22:3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誓扫匈奴不顾身于2005-09-15, 16:53:18发表
一来高估孙权的战略眼光了,二来,自己又没做好彻底教训一下东吴的准备,反倒是让陆逊一把火给烧得大败。自己也有很大的失误,这是不能掩饰的。

是低估了吧!
刘备打魏不成,来个冒险,打吴试试!
兵力也准备了,粮草也准备了,所谓没准备好,是忘了带个会兵法的人吧!
孙权没有我说的那样有能力,那重用陆逊这个年轻的将军,这决定不是任何人都做的出的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悠悠孤鸿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48325
注册 2005-9-9


发表于 2005-9-19 10:1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誓扫匈奴不顾身于2005-09-16, 10:15:14发表

QUOTE:
原帖由悠悠孤鸿于2005-09-15, 21:59:41发表
什么叫弃友投敌呢?
为什么认定刘备是友,
而曹魏是敌呢?
联刘抗曹不成功,为什么不联曹抗刘呢?
孙权的能力与曹操和刘备相比,那里不行呢!
所谓政治眼光又是什么呢?
取下了荆州,吴的国力消弱了么?
蜀伐吴后,魏就此灭了蜀吴了么?
曹魏捡了什么意外之喜呢?

那你说说吴国最后是被蜀灭了呢,还是被晋(魏的延续)灭了呢?到底谁是盟友,谁是敌人,这个还用我来说吗?
你凭什么说东吴联刘抗曹不成功?若真如你所言,为何赤壁之战时要与刘备联合,刘备伐吴失败后又与蜀修好结成吴蜀同盟共抗曹魏。你这种言论我倒是第一回听见哦!
孙权的能力较之曹、刘不如的最主要的就是缺乏政治远见。
取下荆州吴国的国力公是没有消弱,但是吴蜀联盟抗曹的实力却大为减弱。光凭吴国一家能独立抗击曹魏么?如果拿下荆州,吴国就能独立抗曹魏的话,那么可以说这个战略是成功的。如果依然要和蜀国联合才能击御强敌,那么这个战略就是大大的失误。事实证明东吴拿回荆州对于吴蜀联盟来说是剜肉被疮,根本于事无补,反而降低了两家抗击曹魏的实力。
反之,如果孙权暂时不急于拿回荆州,而是助关羽攻曹。即使打不下曹操,也可消弱曹魏的实力,进可以和刘备共取曹魏分得土地扩大地盘,退可以联刘自保以巩固已有的三分天下。
蜀伐吴后,曹魏虽没有一举灭倒吴蜀,但是两家都伤了元气,尤其是蜀军。而要想在陆上与曹魏一较高下的却恰好也只有蜀军。这对曹魏来说不费自己一兵一卒,而对方却自相残杀,大大消弱了他们联合起来对抗自己的实力,这不是意外之喜是什么?

君的言论自是看曹操和刘备有勇武有谋断,而视孙权为犬类!!

对于曹操刘备我从不贬斥,皆承认他们的能力,但对于君如此看不起孙郎,嘿嘿。。。。。。不敢苟同!!

天下三分,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你问我,那我是刘备的话,曹操和孙权是敌人,我是曹操的话,刘备和孙权是敌人!
那我是孙权的话刘备和曹操都是敌人,那我为什么要联刘抗曹呢?
都说曹操强,才要联刘抗曹,曹操的强,也不是一超独大的强,如果真强的话,曹操在世的时候,刘孙早亡了,还用等到司马昭和邓艾!
那你说是孙刘联合才不灭,那真正意义上孙刘联合抗曹除了赤壁还有哪几次呢?

那联刘抗曹是一种战略选择而已,并非是必须!
联刘抗曹的初始,是因为那时的曹操确实强,而天下三分之后,刘备实力大增,孙权的东吴政权已经稳固,所以那叫鼎立,如果曹操和孙权一起攻打刘备的话,刘备也是吃不消的,孙权夺取荆州是有意而为,这也是一种战略方式,是想通过曹操打击刘备,而且从志中孙权给曹操写信,派人去通好,明显就是这个意思。

刘备的野心很大,孙权对于刘备的了解肯定要比曹操多,如果关羽在荆州取的了胜利,刘备从汉中打出去,你以为第一个消失的国家是魏么,估计吴的可能大点,曹操可以奔翼州、奔幽州,而吴呢,刘备顺长江而下的话,你让他去当郑成功么?

至于鲁肃,有眼光,但未必他就是正确的,我们后人对于当时的形式怎么也不会揣摩的那么透的。或许鲁肃是对的,但看看鲁肃,在死之前是东吴的顶梁柱,但他指挥过什么大的战役呢,我的认为是他和诸葛类同,眼光有,但冒险精神少。而孙权是个敢涉险的人,以水兵过长江克皖城,攻合肥,虽然失败,但于和刘备联合之时,攻合肥绝对是战略上的好选择。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4 18:1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55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