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dreambe 于 2014-8-20 15:14 发表
当年看这部书,大都是抱着自娱自乐的心态,但不知不觉中确实受到作者颇多影响,对作者的一些分析也就信以为真了。这是该书中一个典型例子。
一个大大的伏笔,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后续。因为耿炳文和继任者李景隆不敢违背建文帝的意思,所以在战场上都不敢向朱老四下狠手,结果人家利用这道免死金牌干出了很多恶心事,自己却只能捏鼻子忍着……
当年明月用这样一种方式强烈地表现出一个妇人之仁的侄子和狡猾卑鄙的叔叔之间的鲜明对比。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不知不觉深陷其中恢复清醒,也认识到明月的一些不客观偏颇之处。除了为明朝所有皇帝文过饰非,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为了让故事好看,所以刻意的塑造了一些好玩的情节,其中有一条就是会时不时的当一些人是傻瓜。
“勿使朕有杀叔父之名”应该是出自《明实录》,明实录我没读过,不过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有记载:
九月,惠宗命大将军盛庸总率诸军北伐,副将军吴杰进兵定州,都督徐凯等屯沧州。十月,燕军破沧州,俘徐凯。十二月,燕军进入山东,至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盛庸与铁铉于东昌誓师励众,检阅精锐,准备背城一战。燕军屡胜轻敌,进至东昌,鼓噪前进,被盛庸军打得大败,张玉战死,燕王被围。朱能援军接应燕王突围,返回北平。盛庸军追击,杀伤燕兵甚众。惠宗出兵伐燕,屡次告诫诸将“勿使朕有杀叔父之名。”燕王数次处于危境,明军不敢置死,因而得以逃脱。
明月真是躺着中枪
[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14-8-24 11:3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