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KYOKO 于 2013-1-2 14:32 发表
能不能再提供下非宗亲爵位高低啊。满清袭爵大多数都要爵降一等,俺记得降到哪个爵位就不会再降了,也不知是不是已经没有比该爵位更低的爵位了
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这就叫做世袭罔替。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功臣爵位
▪ 公爵(三等)▪ 侯爵(三等)▪ 伯爵(三等)▪ 子爵(三等) ▪ 男爵 (三等)▪ 轻车都尉(三等)▪ 骑都尉 ▪ 云骑尉 ▪ 恩骑尉
“八分”就是八份。清朝入关之前,每战有所虏获,均分为八份,每个旗的有资格的贵族按各自等级参与战利品的分配。后来,这些人的身份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贵族的一种等级,称“入八分”。
(三等)则为有三个等级。入八分公在后期开始世袭罔替。清朝远支皇族“觉罗”不能使用宗室爵位,其所用世爵与异姓贵族相同。
[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13-1-2 14:5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