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古代中国啥时候一年开始是从一月起算的?
性别:男-离线 阿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9706
编号 47733
注册 2005-9-3
来自 善化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12-10-31 15: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殷历以建丑之月为正月,周历以建子之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颛顼历为基础,以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但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历相同。自汉武帝起改用夏历建寅以后,历代沿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阿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9706
编号 47733
注册 2005-9-3
来自 善化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12-10-31 15: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2-10-31 15:18 发表
汗 迅哥儿来点大白话成不?古代中国用的都是农历,夏历=农历?那俺说错了,10月是岁首?

夏历、殷历和周历的主要区别是以不同的月份作为一年之始: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今农历1月)、殷历以建丑之月(今农历12月)为正月、周历以建子之月(今农历11月)为正月,所以又叫三正(zhēng)。由于岁首不同,这三者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定义也不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正朔”,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但不改正月,四季完全和夏正相同。汉初沿秦制,武帝元封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一般都是用夏正。后世所行历法用夏正,但并非完全同于夏朝历,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发展,即现在所称的夏历比作为夏朝历法含义的夏历含义更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阿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9706
编号 47733
注册 2005-9-3
来自 善化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12-10-31 15: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夏商周都是一二三月春季、四五六月夏季、七八九月秋季、十十一十二月冬季,但是由于一月的标准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异。夏殷周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日制度,我们阅读先秦古籍有必要了解三正的差异,因为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举例来说,《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例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就是夏历和周历并用,凡言“七月”指夏历,“一之日”等处指周历。

秦始皇比较牛,劳资就不用正月初一当元旦,劳资要用十月初一当元旦,劳资一年排序是冬春夏秋,劳资十月出去玩,七月死在沙丘没有跨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阿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9706
编号 47733
注册 2005-9-3
来自 善化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12-10-31 15: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2-10-31 15:39 发表
懂了,虽然有反复,但简单来说,一年从1月到12月是从武帝开始的

除了秦和汉初,一年都是从一月到十二月,但是哪个月算一月的标准有变化,汉武帝定下的标准沿用到辛亥革命

[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12-10-31 15:4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阿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9706
编号 47733
注册 2005-9-3
来自 善化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12-10-31 16: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在战国秦汉之际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因“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以表示受命于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秦朝管正月叫“端月”),不改正月为四月,春夏秋冬的搭配仍和夏正相同。汉初沿袭秦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杀灌夫,十二月晦杀魏其,接着说“其春,武安侯病”。司马迁不说“明春”而说其春,就是因为以十月为岁首,当年的春天在当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缘故。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的是夏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阿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9706
编号 47733
注册 2005-9-3
来自 善化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12-10-31 16:3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续汉书·百官志》五载郡、国:“岁尽遣吏上计。”刘昭注引卢植《礼注》曰:

计断九月,因秦以十月故也。

张荣强先生指出,卢植这句话有两层涵义:秦岁首十月,故上计断于九月;汉沿而未改,亦以九月为断。卢植将汉代计断的原因,归结为秦的岁首问题。汉初曾行秦历,武帝太初元年改正朔,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但此后直至两汉终结,仍在遵循九月计断之制。对此,沈家本解释说:

汉初以十月为岁首,朝会在十月,计吏自不得不以九月为断。自太初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计文书仍断于九月者,计吏岁尽即诣京师,不及候至十二月。郡国之远者,若必断于岁尽,即不及赴正月旦之朝会,故断于九月。

张荣强先生在探究“计断九月”的原因时认为:“计断九月是随着战国时期上计制度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古代黄河流域经济地位的必然反映。其计断时间,是由北方的主谷生产,具体讲,是粟的成熟时间决定的,与秦之岁首无关。”也就是说,汉代的“计断九月”,取决于黄河流域作为主谷的粟的成熟时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阿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9706
编号 47733
注册 2005-9-3
来自 善化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12-10-31 16: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2-10-31 16:02 发表

我敢打赌,秦始皇自己一定是说:“咱们正月组团去旅游吧。二月份再回咸阳。”

但到司马迁写的时候,秦始皇的正月已经变成了十月,二月已经变成了十一月,所以司马迁就写:“秦始皇十月份组团外出旅游,到十 ...

我猜会说,咱们过完年开完会,冬天出去视察一下,今年秋天回来

宋人周密在《齐东野语》中写到

QUOTE:
  余尝考春秋置闰之异于前矣,后阅程氏《考古编》,谓汉初不独袭秦正朔,亦因秦历以十月为岁首,不置闰,当闰之岁,率归余于终为后九月,《汉纪》、《表》及《史记》,自高帝至文帝,其书后九月皆同,是未尝推时定闰也。

[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12-10-31 16:55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阿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9706
编号 47733
注册 2005-9-3
来自 善化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12-10-31 16: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孔方 于 2012-10-31 16:48 发表
子是地支第一位,周人以子月为岁首,是不是可以说地支是周代出现的?

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阿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9706
编号 47733
注册 2005-9-3
来自 善化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12-11-1 10: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以下是个人瞎捉摸,没有任何证据的胡说

历法应该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一套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具,由于古人的天文和数学水平不断提升,历法也在不断改进

夏、商的时候,先民的活动区域还很小,一部统一的历法基本上能照顾到全境,而且由于太阴历和太阳历之间的误差,在发明闰月之前,这种误差肯定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于是改朝换代的时候,顺便对历法进行了修订。

到了周朝,疆域大大的扩充,一部历法很难覆盖整个华夏,于是各诸侯国根据自己的生产实际和政治因素,沿用不同的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秦朝统一中国后,不但统一度量衡,同时统一了历法,改岁首是出于惯例(改正朔),沿用夏正是照顾主产区(关中?)的农业生产习惯

另外,夏商的时候,黄河流域还有犀牛大象这种热带动物,春秋的时候,犀牛已经退到长江以南了,气候变化应该也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这时选择什么样的历法更有实际意义

到了战国以后,以太阳历为基准的二十四节气被总结出来,此后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以节气为指导,阴历的作用减小了,此后的朝代也就没有再对历法做大的改动,都是微调

[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12-11-1 10:4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阿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9706
编号 47733
注册 2005-9-3
来自 善化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12-11-1 11: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fengxv 于 2012-11-1 10:59 发表
三历连四季的名字也改?

  月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周历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季节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冬
  殷历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季节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夏历 十一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季节 冬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4 10:5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54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