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邓仲华 于 2011-4-6 15:57 发表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 ...
荆轲不是失土有责的曹沫;秦王也不是有贤相辅佐的齐桓公。秦王具雕鸷之性,暴戾之情,岂是可以轻易胁迫就范的?姑不论劫持秦王成功的机率有几何,即使劫持成功,战国末期的风气已大异于春秋时代,他会守信退让吗?“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只是一个婉转的说词。荆轲一旦入秦,面对秦王,舍刺杀之外,别无他途。更何况,秦王宫中,警卫森严,不论劫持是否成功,他不杀秦王,秦王必杀他。太子分明就是要荆轲到秦国把秦王杀了。
荆轲接下刺杀秦王重任后,详加策划,然后按计划一一行事。首先,他要找寻一个可以接近秦王的机会,以便于行刺。秦王曾以“金千斤,邑万家”的重赏,以换取叛将樊於期的项上人头。于是荆轲拜访樊於期,透露自己所负谋刺秦王的重任,并解释此行既可解燕国之患,又可报将军之仇。但为了取信于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樊於期也是一个热血汉子,闻言当场自刎而亡。至此已有两位侠义之士,为荆轲之行献出了生命,荆轲刺杀秦王,可谓势在必行。
接着,为了取信于秦,荆轲又准备好献给秦王的燕国督亢地图。同时太子丹以高价为荆轲购得一把锋利匕首。这匕首出自赵国铸剑名师徐夫人之手,锋利异常。这匕首不但锋利,太子丹还“使工以药淬之”,其毒无比。《史记》说:“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如果太子只是打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地”,那只要用一把普通匕首就可以了,何必淬毒?可见太子本来就有置秦王于死地之心。
荆轲惯于用剑,为什么要他改用匕首呢?皆因匕首便于隐藏之故。以往曹沫、专诸、豫让等刺客都用匕首行刺。匕首是特短兵器,用法与剑不同,荆轲为此得费上一番功夫,演练使用匕首的招术。他为此特别设计好刺杀秦王的招式:“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招夺命的招式,他用的又是一把淬毒匕首,显然荆轲完全没有生劫秦王的打算,这正是太子的本意。
荆轲谋刺不成,负伤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事实上,他知太子丹已难逃杀身之祸,燕国亦将不保,想起太子当日的说辞,便说出这一番话,打算独自一人揽起刺杀秦王之罪责,为太子脱罪,希望秦王能放过太子。这是他谋刺不成后,唯一能为太子做的事。只是这个说法骗不了秦王,秦王明显看出,在这场搏斗中,自始至终,荆轲都是招招夺命,舍身相搏,那有丝毫生劫的打算。于是秦王大怒,立即命大将王翦攻燕。王翦大败燕军于当日荆轲辞行道别,那风萧萧兮的易水之侧,接着又攻破蓟城。秦军势如破竹,燕王虽献上太子丹的首级,亦难息秦王之怒。五年后,秦军灭燕。
[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11-4-6 17:0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