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helan于2005-09-02, 23:31:16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9-02, 2:05:28发表
曹瞒传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
入三十余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觽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打完立马说不干是咋回事就请看书。
至于为什么乌丸不可缓图,楼上说的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深入漠北,其粮运之远,和漠北之荒芜根本满足不了曹操的缓图之策,其实曹操也不能算是奔袭了。从五月开始远征到八月打到乌丸,曹操自以为战必胜。谁知道其中的困难远超出他的想象。故曰:虽得之,乃天所佐,不可为常。
另,以曹操征乌丸为魏延计是最不恰当的。
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
打完立马说不干好象不能证明你的“用上自己所有的方法都没能赢对手,才去搏运气”的逻辑。倒是相反,曹操一上来就“搏运气”,而没有用其他方法。
原来粮运是如此重要,那么请问诸葛所谓的十全必克之策往往是因为什么而告吹。正因为粮运是蜀军最大的难题,所以稳扎稳打纯粹是自虐。
以曹操征乌丸为魏延计可能不恰当,但还当不起“最不恰当”。
“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
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觽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
被敌人发觉了,组织了数万骑来迎击。自己的辎重被落在后面,被甲者少。形势相当危险,但结果怎样?“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觽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只想着求万全之策,这样的人想取得成功恐怕难度大了点,更何况所谓的十全必克并不“全”更没有“克”。
曹操当时要打乌丸一上来就赌运气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如果不打也许袁家的人在你征讨别人的时候来个登高一呼,说不定你打下来的地方就又叛变了.但是这其中还是很艰苦的.
你看看张辽传,当时能够打退乌丸完全凭张辽的武勇.
你用曹操打乌丸的例子根本就不能证明魏延的计划能成功.这两次战争的性质就不一样.一个是野战,一个是攻城战.野战在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可以凭借将领的勇气来提高士气,和敌人决一死战.魏严是攻城战,没有攻城器械怎么打,这是凭将领的勇气能够解决的?他真的就能打下长安?
而且魏延打长安还要诸葛亮出斜谷,那个地方路不好走,谷道又长,容易让雍凉的人包后路.
自于你说的因为粮运不便,就要去进行一个10有9输的赌博,有你这么当统帅的吗?退一万步讲,就算你打下了长安,这样补给线拉得更长了,粮运更困难.难道你认为长安的存粮可以满足诸葛亮大军的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