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海畔洋楼的一段段历史钩沉, 我的一次寻访故居之旅(6月12日更新第六篇——老舍故居)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头笨笨

鲁郡公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20
功绩 800
帖子 2714
编号 46175
注册 2005-8-21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5-7 10: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海畔洋楼的一段段历史钩沉

之所以将此文放在现代文艺,原因是这个系列以建筑为幌子,讲的还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那些人物……

寻访故居之旅(序)
海畔洋楼的一段段历史钩沉
    爱青岛,起初只因湛蓝的海,还有海畔那些法国梧桐树下的数千栋德式小楼。
    从小在这样一个城市里长大,不觉有异,后来离开了,才知道这样一个城市在中国绝无仅有。梁实秋说这里是“君子国”,世人皆称这里宛若欧洲小镇,我是不忌惮所谓的“殖民地文化”的,举一个例子即可——德国人百年前修建的青岛地下排水系统,直至今天依旧能够完好使用,而我如今所在的这个据说生活水准直逼发达国家的南方小城,却一次次在雨后上演“水浸街”。
    没在青岛老街走过的人,断断想象不到那种美;至于另一些人,随着旅行社的路线,走马观花般看看只有高楼的东部新区,则只会误解青岛。记得曾给一人看过几张青岛的照片,对方戏言“就这么几栋漂亮房子,专门拍出来做城市宣传”,后来到了青岛,仅仅是八大关,便已经让他瞠目结舌,更别提那半个月也走不完的老城了。
    ——青岛的美,须在行走间感受。
    于是,便一次次回去,按图索骥,不放过每一条老街,拍每一栋老屋。原是贪恋那情调,后来却乐于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在老屋间翻出一段段历史钩沉。
    再无一个城市,能在现代文学史上如青岛般举足轻重——沈从文、郁达夫、周作人、梁实秋、汪静之、闻一多、冯至、胡适、洪深、台静农、王统照……他们均非青岛的过客,那些今日仍存的小洋楼里,依然有他们的痕迹。至于老舍,他在青岛一栋位于石板路边的小楼里写下了《骆驼祥子》,萧军与萧红则在一栋半山望海的德式小楼里度过他们最甜蜜的日子……即便是从未踏足青岛的鲁迅,与此地绝缘也是有典故的——他说“青岛是梁实秋布道的天下”,便不肯来,日后有回心转意之时,却已近辞世。
    彼时,青岛是他们的世外桃源。
    于是,便有了这一次的寻访故居之旅。恰逢4月底,樱花盛开,还有盛放的桃花、清丽的紫薇,初露枝芽的法国梧桐,悦目的色彩间,依旧是岁月斑驳的红瓦。
    实在不虚此行。


青岛的几栋最著名的建筑
德国总督官邸一角


德国总督官邸正面


天主教堂正面


基督教堂正面


基督教堂侧面


天主教堂的顶端


天主教堂内部全貌


[ 本帖最后由 大头笨笨 于 2007-6-12 16:5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头笨笨

鲁郡公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20
功绩 800
帖子 2714
编号 46175
注册 2005-8-21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5-12 13: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7-5-7 13:15 发表
大头兄来献宝了,偶岂有不欢迎之理?

漂亮的房子和漂亮的文字,那些在海边的人浮于事,非常期待此坑的更新。

宝就算不上,更新倒是不会太慢,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头笨笨

鲁郡公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20
功绩 800
帖子 2714
编号 46175
注册 2005-8-21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5-12 13: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寻访故居之旅”之王统照篇
残楼半山凭海,犹思昔日青潮
    那日,我慢慢踱上一段石板铺就的阶梯。阶梯左侧是石墙,右侧是大块花岗岩筑成的墙面,石质甚佳,并不斑驳,却能让你看到潜藏着的百年印记,上面布满绿意盎然的爬山虎,让人忍不住伸手触碰。墙角也伸出几朵小花,不若旁边的樱花娇艳,却也别有味道。
    不由得浮想联翩——当年,那些青春激昂的文学青年,携着青涩的文稿,造访王统照居所求教时,是否也是走这条路?
    走到尽头,便是一条蜿蜒着的半山小径,布满结构各异的德式小楼,两侧矮墙伸出朵朵樱花、紫薇或桃花,那一个个略略残旧的窗台前,也总摆放着一盆盆小花。
    ——这便是观海二路,与之平行的,还有一条观海一路。
    观海二路49号的王统照故居,儿时是常去的。只是,那时只顾嬉戏的我,却不知道同学家隔壁的这栋残旧小楼,便是王统照故居。
    这条观海二路,位置极佳,在前德国总督府、青岛市政府,如今的人大后侧,与当年德国贵族集中居住的德县路、广西路平行。所谓观海,是因为地势较高,家家都可以凭窗遥遥观海,至于一左一右的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也可以尽收眼底。所幸的是,如今老楼依旧在,没有被地产商开发成所谓的“半山豪宅”,却有欧洲小镇的形貌。
    当年,王统照便是在这里编辑出版了青岛历史上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在创刊号上,王统照写了《我们的意思——代创刊词》,其中说:“我们想借助文艺的力量来表达思想,在天风海浪的浩荡中,迸跃出这无力的一线青潮。”
    那是新文学的黄金时代,王统照自始至终是齐鲁一脉的领军人物,门下弟子如云,如臧克家,如吴伯箫。同时他也是维系老舍、闻一多、朱自清和洪深等客居青岛的作家群的枢纽。他在观海二路的这栋小楼,从来便是文学的讲坛,就连一向不愿远行的俞平伯,也曾做客于此,并写下“故人邀我作东游,可惜年时在早秋。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的诗句。
    攻读英国文学专业的他,也在这小楼里写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长篇《山雨》,茅盾对之推崇备至,现代文学史上则将之与《子夜》并列,吴伯箫更将1933年称之为“子夜山雨季”。
    那其实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时代,令我辈怀想。而且,除少数激愤者外,彼时,文人竟不相轻。
    如今的观海二路,依旧静寂,几个老人慢慢从路边踱过,或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摆弄花草,一派悠然。只是,夜半时分,是否还能听得到不远处的海浪声?
    ——据说,当年是听得到的。若是黄昏,阳光还会洒满院落,走上咿呀作响的木楼梯,在欧式的阁楼小窗里,更是一幅夕阳染红海水的画面。
    可惜的是,这曾见证现代文学史的观海二路49号,如今大门紧锁。昔时的王统照宅院,以一栋德式小楼为主,另有一排平房相连。几十年过去,并未刻意修葺,残旧中却有韵味。只是,紧锁的铁门让我们无法靠近,浓密的树丛和电线也遮挡了小楼真容,寻求了许多个拍摄角度,才能一窥小楼边缘。
    大门口是一只貌似慵懒的小狗,并不介意我手中的相机,却也让我打消了爬墙拍照的心思。
    听闻王统照纪念馆正在筹备中,但愿既能一展名宿生平,又能不破坏小楼原貌吧!


小楼侧面


大门口


门口的小狗


[ 本帖最后由 大头笨笨 于 2007-5-12 13:5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头笨笨

鲁郡公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20
功绩 800
帖子 2714
编号 46175
注册 2005-8-21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5-13 13: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7-5-13 12:20 发表
大头兄更新迅速,值得表彰

王统照···不熟悉的名字···偶素孤陋寡闻的小白···

对那只狗狗比较感兴趣···

王统照是齐鲁作家中的佼佼者,以乡土文学见长。
现代文学史的课本里,提到他时,总与赵树理等人并列,其实大谬。
与其他乡土作家相比,王统照算是前辈,但去世较早,仕途也不抢眼,所以名气反倒逊了——要进入现行的现代文学史课本,“履历”很重要。
仅从文学成就上来看,王老可以留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头笨笨

鲁郡公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20
功绩 800
帖子 2714
编号 46175
注册 2005-8-21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5-17 21: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寻访故居之旅”之梁实秋篇
君子国里那“顶精致的饺子”
    前往梁实秋故居那日,已是游人如织的时分。那滨海的青岛小鱼山,自身虽没什么看头,可却居高临下,是个上好的观景台,在此时节,非但人头涌涌,沿途一带更是交通管制。可位于山脚下的鱼山路33号,却是别样宁静。
    这栋残旧小楼便是梁实秋故居,院门口挂着牌子,里面仍有普通市民居住。昔年,梁实秋便是在这院里,发出“此(青岛)君子国也”的感叹。
    故居与故居里的人似乎早已习惯了如我这般的寻访者,岁月的痕迹写在墙壁上,而院子里堆积的杂物却也带来难言的生气,一张锈迹斑斑的铁凳上,堆放着几盆色调极鲜艳的假花,上面的床单、被单随风飘动,却也俗得可爱——我向来对那些刻意修葺、甚至被搞成“生平图片展”的故居不感兴趣,反倒对这种住着平头百姓,靠着日积月累的人气记录岁月痕迹的故居情有独钟。
    通往地下室的铁门前,是一只慵懒的波斯猫,晒着太阳打着盹,一旁的厨房里,有人正在做饭,放着角落里的煤气炉不用,竟似在烧柴,空气中似乎也有着柴禾的清香。
    昔时,梁实秋与闻一多、方令孺等人,也曾每周一度,上山拾禾,然后在院内设架烤肉,同样木香四溢。
    这一带,当年曾是国立青岛大学(即如今的山东大学)教授群的客居之所,在梁实秋故居斜对面的大院子里,几栋奶白色小洋楼分别是冯沅君与陆侃如夫妇、童第周和束星北的居所,闻一多的住处则在如今的中国海洋大学校内,老舍与杨振声住在不远处的黄县路,至于沈从文、洪深,则住在半山的福山路……
    想来,这一带靠近学校,上下课方便,是一个缘由,而在绿树下步行五分钟便至海边的方便,也必是吸引他们之处。当年的国立青岛大学,文科类教师中以梁实秋为首,加上闻一多、方令儒、陈梦家和孙大雨等,乃至开创中国海洋学的校长杨振声,竟是清一色的“新月派”人物,推崇格律诗,而超脱功利化的创作内涵,便是骨子里的浪漫情愫。是以,青岛的海畔洋楼,红瓦绿树,自是他们的世外桃源。
    在众多客居作家中,梁实秋对青岛的感情最为深厚。提及对青岛的初次印象,他深情写道:“到处都是红瓦的楼房点缀在葱茏的绿树中间,而且三面临海,形势天成。青岛的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两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留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翻阅书架上的梁实秋文集,惊异发现,他笔下的关于青岛的文章,竟有数十篇之多。而他那蜚声海内外的《莎士比亚全集》译本,也是从青岛开始着手翻译的。
    晚年,女儿梁文茜从青岛带回一瓶沙子,梁实秋置于案头,视为珍品。
    梁实秋写青岛,最出名的一篇便是《忆青岛》,写青岛的花、青岛的海,还有青岛的吃。
    梁实秋会吃,天下闻名。当时,青岛西餐极盛,而且地道,他最爱牛排。他说,“食牛肉要在星期三、四,因为周末屠宰,牛肉筋脉尚生硬,冷藏数日则软硬恰到好处。”
    海鲜自也少不了,梁实秋推崇备至的是西施舌,他在《忆青岛》里说“以清汤氽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雅舍谈吃》也曾撰文叙述。他还写过“乌鱼蛋”,更是海产珍品。
    最让梁实秋难忘的,却是饺子,也是《雅舍谈吃》里,他在《饺子》一文里写道:“我也吃过顶精致的一顿饺子,在青岛顺兴楼宴会,最后上了一钵水饺,饺子奇小,长仅寸许,馅子却是黄鱼,韭黄,汤是清澈而浓的鸡汤,表面上还漂着少许鸡油。大家已经酒足菜饱,禁不住诱惑,还是给吃的精光,连连叫好。”
    ——梁实秋爱吃饺子,在其文集中,关于饺子的文章不胜枚举,唯有顺兴楼的这次,以“顶精致”称之。


梁实秋故居外观


故居院内一角


鱼山路一角


鱼山路景致


[ 本帖最后由 大头笨笨 于 2007-5-17 22:2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头笨笨

鲁郡公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20
功绩 800
帖子 2714
编号 46175
注册 2005-8-21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5-26 17: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皇城跟 于 2007-5-22 16:44 发表
青岛的美,是秀外慧中。山东的北方海滨,最怡人的日照的金沙滩,威海的黄金海岸,都没青岛的那么有人缘,主要的便是他的人文。秀美而有文化底蕴。
大头兄在小鱼山也该去过康有为的故居吧?康有为所谓青岛的景色 ...

青岛故居,我全去过,青岛不知名的老街,我也走遍。哈哈
一次次去,拍得照片无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头笨笨

鲁郡公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20
功绩 800
帖子 2714
编号 46175
注册 2005-8-21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5-26 17: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寻访故居之旅”之沈从文篇
那马拉松式的情书


    青岛是个适合拍拖的地方,浪漫且僻静的地方随处可觅——随便找栋欧式老楼,背靠小院内的法国梧桐,身边或许还有樱花,或是我更爱的紫薇,依偎私语,便可静看光阴而去。
    昔年客居青岛的作家群中,最为后人所熟知的爱情当属萧军与萧红,他们在青岛开始同居,两相厮守,让人半点想不到日后的悲剧。哪怕当事人不说,后人如我,也坚信那是他们最开心的日子,即便太过短暂了些。
    同样在青岛收获爱情的,是沈从文,也动人,且长久。
    旧时青岛的路,多依山而辟,处处都有观海的景致,福山路便是名副其实的“半山”。
    这条路,比邻小鱼山,靠原国立山东大学不过几分钟路程,沿坡而下,便是汇泉湾。1号小楼是洪深故宅,对面的2号住的是吴伯箫,旁边的3号,便是沈从文故居。
    当时的沈从文,是国立山东大学的国文系讲师,授课之余,也勤于创作。他写过《忆青岛》,文中说“在青岛那两年中,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自传》、《月下小景》,其他许多短篇也是这时写的,返京以后着手的如《边城》——也多酝酿于青岛。”
    他还写道,“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一到海边,就觉得身心舒适,每天只睡3小时,精神特旺健。”
    彼时的沈从文,年方而立,换一个让他神清气爽的环境,立刻便迎来了创作和爱情上的丰收。
    《胡也频传》和《从文自传》共约20多万字,竟在他来青岛后的第一个月内完成;小说《黑夜》的创作期同样是一个月,此外,悉数被收录于其全集中的《虎雏》、《泥涂》、《都市一妇女》、《慷慨的王子》、《记胡也频》、《一个母亲》、《阿里小史》、《月下小景》和《八骏图》,也都在青岛完成。
    漫步于福山路,静寂的街道干干净净,每栋小楼都有个院子,院墙都是花岗岩,上面布满爬山虎,绿意盎然。这其实是最常见的“青岛式街道”,德式小楼、法国梧桐、爬山虎、各类的花,依山望海,一样不缺。可我心里,却有几分说不清的激荡——彼时的沈从文,是否也日日漫步于学校、海畔、公园与故宅之间,借着这满目清韵,构思着《边城》,或想念着一生的爱人张兆和?
    初至青岛的沈从文,犹在单恋。面对张兆和近乎于顽固的拒绝,情书一直是他的“必修课”。那时,他那马拉松式的求爱正值第三年,却也是情书的高峰期。见不到远在上海的张兆和,只能让他的情感更炽烈,于是,一日几封的情书雪片般飞向他昔日的女学生,心中的爱人。
    今日,翻遍沈从文全集,也找不到几篇他的情书了,战乱总是轻易的毁掉一些本应传世的东西。遗留下来的,却也清一色的美,比如“一个月亮可不是这样的,一个月亮不拘听到任何人赞美,不拘这赞美如何不得体,如何不恰当,它不拒绝这些从心中涌出的呐喊,你是我的月亮,你能听一个并不十分聪明的人,用各样声音,各样言语,向你说出各样的感想,而这感想却因为你的存在,如一个光明,照耀到我的生活里而起的。”
    如此炽烈,却丝毫不肉麻,只因为那纯粹。至于那句最著名的“我不仅爱你的灵魂,而且要你的肉体”,也只见真性情。
    这爱情,若不在浪漫如青岛般的地方开花结果,于沈从文固然是悲剧,于后人如我,也是残酷。所幸的是,伴随着那句经典的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来到了青岛,在国立山东大学图书馆工作。从此,在福山路3号的阁楼前凭栏观海的,不再是沈从文孑然一身。
    马拉松的爱情,终究有了终点,而马拉松式的情书,虽多湮没于战乱,却也让人在猜测间怦然心动。就如楼前那残旧的石阶,你看不到它的故旧,却能依稀听到沈从文与张兆和的脚步声,或白天,或深夜,也许鞋底还有海畔的沙,或是散落于地的花瓣……从青岛开始,他们始终同行,未曾分离。

下图为福山路路口


[ 本帖最后由 大头笨笨 于 2007-5-26 17:4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头笨笨

鲁郡公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20
功绩 800
帖子 2714
编号 46175
注册 2005-8-21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6-6 15: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寻访故居之旅”之闻一多篇
观海上夕阳,书一首《奇迹》
    “只要奇迹露一面,我马上就抛弃平凡。我不瞅着一张霜叶梦想春花的艳,再不浪费这灵魂的膂力,剥开顽石,来求白玉的温润,给我一个奇迹……”
     ——《奇迹》(闻一多)



校内景致

    私下认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是中国海洋大学(原青岛海洋大学)。这所位于半山的学校从来没有像某些学校那样,把仅有的几朵花圈在一起搞个园子自我标榜,它的景致无处不在——清一色的德式老房子隐藏在树丛中,大面积的樱花、紫薇,还有众多无名小花点缀其间,留着岁月痕迹的墙面上,也总有大片大片的爬山虎,那是一种深沉的绿。
    闻一多的旧居,也就是俗称的“一多楼”,便在校内。
    彼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住在校内的老师并不多。两层的一多楼,其实并非闻一多独居,他住二楼,住一楼的是国学大师游国恩,后来,王蒙等人也在此住过。
    可惜的是,那日在校内漫步,醉心于景致,心旷神怡之间,却几乎忘记了此行的目的就是一多楼。溜达了半个多小时,才想起这事儿,可正值长假,校内人并不多,又天生不爱问路,只能自己四处寻觅。
    遍寻不获,只好闷闷不乐的走出学校后门。后门出来的这条路叫做红岛路,依旧是依山而辟的小路,路边遍布老房子,到尽头再蜿蜒直上,便是洪深、沈从文等人的故居。倚着学校的围墙,我在法国梧桐树下缓行,纠结着枯藤的围墙不高,墙内并排着的是校内建在高处的几栋德式小楼。
    这动人的沧桑,终究还是揪起了我的情绪——原本我便不死心,于是便询问在路边坐着的一位老大爷。他抬头一笑,用手一指围墙内那排小楼中的一栋,说“这不就是咯!”
    这怕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了吧,我二话不说,返回校内,拐个弯便来到了故居前。
    闻一多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通才,早年归于新月派,以诗见长,后来专攻学术,以弗洛伊德理论解读《诗经》,以印象派画法解读晚唐诗人,皆有卓见。他的学者生涯,兼攻诗词、绘画、戏剧和古典文学。
    记得大学时,曾在图书馆里读过极薄的一册《杜少陵年谱会笺》,便是闻一多在青岛时所著,既是诗人评传,也评诗,文风冷峭。
    闻一多的诗人身份,在青岛作结。他的《红烛》、《死水》都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著作,本已歇笔,却在1930年客居青岛后,写出一首被徐志摩称为“奇迹”的《奇迹》。这是闻一多作为诗人的最高峰,兼具象征主义与浪漫主义。“只要奇迹露一面,我马上就抛弃平凡。我不瞅着一张霜叶梦想春花的艳,再不浪费这灵魂的膂力,剥开顽石,来求白玉的温润,给我一个奇迹……”大学时读过的这一段,至今我还依稀记得。
    他写《奇迹》,便是在我眼前这红顶黄墙的小楼上。小楼并不残旧,看得出刻意修葺过,但密密的爬山虎还是暴露了小楼的“年龄”。楼前是一片新修葺的小广场,有闻一多的雕像——有点刺眼,有点格格不入,因为太新了。
    旧时,这广场该是一段小径,总有小花盛放。闻一多会与挚友梁实秋比肩而行,两人各“携手杖一根”,高谈阔论。
    闻一多写青岛,只有一篇散文——这却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散文。他写青岛海上夕阳,说“西边浮起几道鲜丽耀眼的光,去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
    与他一起观日落的,自然少不了梁实秋。梁实秋曾回忆说,闻一多总在海畔夜诵安诺德的诗,那时他已开始用西方文学理论解读中国古诗。
    从诗人到学者,再到民主斗士,这是闻一多的轨迹。青岛带给他的,则是作为诗人的顶峰和作为学者的开端。
    如今,海上依旧会有绝美的夕阳,小楼依旧静立,至于后人如我,也依旧可以读到《奇迹》,其实,这便已足够。














[ 本帖最后由 大头笨笨 于 2007-6-6 15:4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头笨笨

鲁郡公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20
功绩 800
帖子 2714
编号 46175
注册 2005-8-21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6-7 08: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蒹葭苍苍 于 2007-6-7 06:43 发表
大头的文章怎么老是一个调调。

这个系列是一个调调,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头笨笨

鲁郡公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20
功绩 800
帖子 2714
编号 46175
注册 2005-8-21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6-12 16: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寻访故居之旅”之老舍篇
石板路上,隐约是骆驼祥子


    在现代文学史上,罕有以青岛为背景的小说,可青岛却见证了无数经典小说的诞生——青岛是个年轻的城市,作家于此多是客居,少了透彻的社会体验,自然写不出基于青岛的小说,但青岛的情调却适合创作,住在半山滨海的小洋楼里的文坛骄子们,不仅仅把最高产的创作时光留在了青岛,也把自己的巅峰作品留在了青岛。
    比如老舍,他在北京了解了人力车夫的生活,然后在青岛创作了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骆驼祥子》。除此之外,他一生所创作的小说与散文中,竟有几乎半数在客居青岛的这三年里完成,后来,为了专心创作,他甚至辞去了教授之职。
    青岛的老舍故居其实有三处。最出名的是黄县路12号,老舍在这里客居时间最长,《骆驼祥子》也是在这里创作的。至于莱阳路和金口二路的两处居所,都只是暂住数月。
    黄县路是一条老街,石板铺就的路面两侧,是一栋栋带着独立小院的老楼,也有临街的小店,清静自得。
    走到街口时,恰是下午五点,太阳的影子斜斜的拉在带状的石板路上,那光影,竟似弯月。若非一间小店门口停着辆小车,我几乎就误认为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黄县路,时间的悖论带来空间的相悖,远在北京胡同的骆驼祥子,似乎在这海畔的石板路上疾奔。
    第二天一早,我忍不住又跑来了一趟,依旧是静寂的长街,偶有晨运归来的老人经过,微驼着背,手里提着袋豆浆,一派悠然。这长长的、弯弯的一段石板路,在阳光下慵懒着,并不掩饰岁月的痕迹。
    当年是6号,如今是12号的老舍故居,透着几分破败。任由着它年久失修,自然非我所愿,但若是被装修一新,搞成生平展览馆,也是我不愿见到的,看着这破败,心里便生出几分无奈来。
    青岛的老院落里,常有银杏。记得外婆家所在的院子里便有两株,每当结果时,便用长竹竿打下来,邻居们一家分一大盆,我还在树下挖出过一窝小刺猬,蜷成一个球,煞是可爱。老舍故居的院子里,也有一棵银杏,在院中那条石板路的尽头。院子的角落里,杂草丛生,高高的伸到了窗台上。
    当年住在一楼的,是日后的艺术家——黄宗江、黄宗洛、黄宗英三兄妹。老舍一家住在二楼。
    老舍说,青岛是颗明珠,除了海,他还爱花,他在青岛写过两个集子,一个叫做《蛤藻集》,一个叫做《樱海集》,便是取海与花的情境。他写道,“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的娇艳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几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短,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和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与老舍一样,我也爱青岛的五月,青岛的春天,就如他所说,不到青岛,不知道何谓“春深似海”。
    那娇艳的,布满樱花与紫薇的春天,怕就是为海而生的吧!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3 04: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82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