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论刘备伐吴和诸葛伐魏
性别:男-离线 冷月魂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9
编号 46028
注册 2005-8-19


发表于 2006-6-17 06:5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ICQ 状态
原来益州易守难攻这四个字是废的。陆抗等3万人攻永安不下不知道又是什么回事?
刘备当年入蜀似乎是2面包围,东吴入蜀真的这么容易吗?

长江、黄河分别流贯中国南方和北方。四川和关中在南、北方都据上游之势。诚如前人所论:“自蜀江东下,黄河南注,而天下大势分为南北。故河北(黄河以北之地)、江南为天下制胜之地,而挈南北之轻重者又在川、陕。夫江南所恃以为固者,长江也,而四川据长江上游,下临吴、楚,其势足以夺长江之险;河北所恃以为固者,黄河也,而陕西据黄河上游,下临赵、代,其势足以夺黄河之险,是川、陕二地常制南北之命也” [ 注:《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 ]  

  在几大战略要地中,论山川险固,无如四川。四川是典型的盆地地形。中国地形中东西向的山脉与南北向的山脉在这一带纵横交错,形成封闭完整的盆地。青藏高原上一座座大型山脉东西延绵,至四川西部嘎然而止,成为四川西部屏障;秦巴山地横亘其北,为其北部屏障,也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巫山分布于其东;折向西南,经大娄山而与云贵高原相接。  

  在盆地外围的每个方向,都是重山峻岭,层峦叠嶂,防护之厚非其它地域可比。四川的西、南两面地形地势险恶,在古代多属羁縻之地;东、北两面是其与外界的主要联系方向。

   昔人常称蜀道艰难,实际上,这主要是说四川与外部之间的交通条件很差,而在四川盆地腹地成都平原,交通条件还是比较好的,所谓“浮水转漕之便”主要是利用长江及其支流建立起来的江河水运系统。长江下通东南,主要支流氓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乌江、金沙江则通往盆地四周,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尤为盆地腹地的交通要道。涪江在历史上通常谓之内水,岷江在历史上通常谓之外水,沱江在历史上通常谓之中水。三水皆为成都与重庆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成都和重庆是这个水运系统的两大枢纽,分居其上下游。

  四川与外部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其东、北两个方向。长江三峡是其与东方之间的往来孔道,嘉陵江及其支流河谷低地是其与北方之间的往来通道。两个方向的往来通道俱极险要。大抵东面为水路,行江道;北面为陆路,行栈道。这两个方向又分别归重于两大重心:重庆和成都。  

  由重庆东出,经三峡可入湖北,大抵以夔州为其门户,瞿塘关(亦称江关、捍关)即在此处;从成都北出,由金牛道、米仓道可入汉中,另由阴平道可通陇上,大抵以剑阁为其门户,剑门关即在其附近。  

  夔州即今奉节。《读史方舆纪要》称夔州“控带二川,限隔五溪,据荆楚之上游,为巴蜀之喉吭。”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 四川四 ] 夔州扼守江关,为四川的东面门户;从东面入川,不下夔州,便无可能;一下夔州,便已过三峡之险,而夺蜀之东面门户。故王应麟称夔州为“西南四道之咽喉,吴楚万里之襟带。” [ 注: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 ]  

  川东地区虽以夔州为门户,其形势之重却归于重庆。三峡上下,两岸皆崇山峻岭,长江水道在这一带犹如一个细长的瓶颈,东出宜昌,西出重庆,地势才稍稍平坦,重庆便处在这个细长瓶颈的西端。在夔州与重庆之间,长江两岸的山脉大体与长江平行,这样,从四川经三峡东出,要想绕过重庆是很困难的。重庆一带众水汇集,北面的涪江、嘉陵江、渠江会合后,在重庆汇入长江,南面还有綦江、赤水河等发源于云贵高原的河流。在蜀道艰难的四川,江河运输是其最主要也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这样,重庆在川东地区实居枢纽地位。  

  从三峡入川,到重庆后,可分几个方向通往成都:循涪江北上,可至绵阳而出成都之北,历史上通常谓之内水,合州(今之合川)为其重要据点;从重庆溯长江、岷江而上,可出成都之南,历史上通常谓之外水,嘉定(今之乐山)为其重要据点;另由重庆西上,再由沱江北上而趋成都,历史上通常谓之中水,沪州为其重要据点。

  内、外水为重庆与成都之间的主要通道,内水涪江尤为重要。涪江中分益州,绵阳、合川分处其上、下游。绵阳即古涪城,居成都之北,入涪城即已夺成都之险。合川即古合州,三江汇集,“凭高据深,屹为险要”。蒙古蒙哥汗攻四川,即死此城之下。昔人保成都者,往往上戍涪城,下戍合州,以控涪水上下游。 《布局天下》

大体上我们现在对益州地势已经有一定的理解了,有助我们更加理解刘备西进刘璋模拟战争。益州除了有剑阁这个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还有东边江州(今重庆)至白帝城必经之险,而且成都以北还有涪城最后一关。

备至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备自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略)备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高沛,责以无礼,斩之;勒兵径至关头,并其兵,进据涪城。《资治通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冷月魂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9
编号 46028
注册 2005-8-19


发表于 2006-6-19 05: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ICQ 状态


QUOTE:
原帖由 杨少凡 于 2006-6-17 15:47 发表
原来益州易守难攻这四个字是废的。陆抗等3万人攻永安不下不知道又是什么回事?
刘备当年入蜀似乎是2面包围,东吴入蜀真的这么容易吗?


》》》东吴攻永安不克,很大原因是吴军攻城水平太烂,三国史上 ...

吳軍一向攻城弱的話,就沒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能輕易入蜀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冷月魂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9
编号 46028
注册 2005-8-19


发表于 2006-6-19 08:1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ICQ 状态


QUOTE:
原帖由 先生瑜后生亮 于 2006-6-19 07:36 发表



我们现在是读史,知道了有陆抗三万人攻永安不遂.而如果你是当时一国的军事长官,在永安安排了2000兵防守敌人可能是倾国而来的攻击,这样安排的理由仅是依你判断,对方的攻城水平不高,难道还能因此认为 ...

還真好笑,敢問在那裡看出東吳入蜀有很高的把握?
我只看得很清楚就是人家二千兵就阻你東吳3萬大軍。
一例?什麼一例?不駁?是反駁不到還是不屑去駁?

[ 本帖最后由 冷月魂 于 2006-6-19 08:1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冷月魂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9
编号 46028
注册 2005-8-19


发表于 2006-6-19 08:3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ICQ 状态
则是要在魏灭蜀前抢先灭蜀,荆州同样守势。吴比魏有两大优势,路线上有刘备成功的先例,防守上蜀荆州防线比汉中方向薄弱,比当年刘备攻益州的时候还薄弱得多。

沒考慮劉備是兩面包圍之勢,輕視劉璋現代之巴西守兵和嚴顏之投降原因。
羅以2000擋3萬,不知道如何比当年刘备攻益州的时候还薄弱得多?
滅蜀時以5000兵守樂城,鍾會尚不能過的說。
蜀漢易守難攻,不知東吳有什麼本錢可以滅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冷月魂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9
编号 46028
注册 2005-8-19


发表于 2006-6-20 08:2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ICQ 状态
哦?我沒有發火呢~呵呵,你應該不是在說我吧~
嗯,寫文者不拿出證據證明東吳如何可以輕易地入蜀,反過來要別人證明2000擋3萬之說,有趣。
嗯,還是期待先生解釋東吳如何輕易入蜀的說。

基本上呢,蜀漢根本沒有準備會以2000兵跟東吳3萬兵打,當時魏攻蜀,閻宇只留下2千兵就走了,蜀吳正同盟,而吳亦有派兵救蜀,在這個前提下,沒有人會想到吳會攻蜀。而且我亦沒有說過兩者是有關係呀,呵呵。


1.羅憲平息動亂,安定民心,又激勵士氣,使將士用命,士氣高昂
2.吳蜀本同盟,攻打盟國,吳國人的士氣不會太高
3.羅憲有地利,且是以逸待勞
4.羅憲有才能,除了此役之外,他在入晉後,曾攻下吳國巫山,並獻伐吳之策
5.他有不降吳之決心,把兒子都交給了魏國
6.可能動用到城內的吏民幫助守城(魏伐蜀時,常勗就率吏民固城拒守,直至後主下令投降,見華陽國志‧後賢志)

[ 本帖最后由 冷月魂 于 2006-6-20 08:31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1 10: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79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