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只爱河边草 于 2012-11-18 12:00 发表
第一, 本文绝非无边际的空想,我也没这能耐,本文是依照其它一些藏教密宗的经法而所作的有关【龙象般若功】之猜想,一个对藏传佛教有所了解的人读了此文,绝不会认为是无稽之谈的,可见您确实对藏传佛教方面 ...
1、我确实就认为此文是无边际的空想。这个“边际”不是现实世界的边际,而是武侠小说里面那个虚拟世界的边际。金庸小说的特色之一是“乱真”,但再怎么乱它也仍是基于小说家想象力的虚构作品,而不是实际的真。
2、你对金轮法王行为的“猜想”,在我看来不是猜想,而是对原著的否认。如果是要基于此写同人的话我是喜闻乐见,但用否认原著的方式一本正经的解释原著,那就让人觉得无谓了。
三联版
法王自思年事已高,空具一身神技,却苦无传人,百年之后,这绝世武功岂非就此湮没无闻?每当念及,常致郁郁。这时见郭襄资质之佳,可说是平生罕见,虽说是敌人之女,但她年纪尚幼,何难改变?心想只要传以绝技,时日一久,她自会渐渐淡忘昔日之事。何况自己与她父母只是两国相争,这才敌对,又不是有甚么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怨。武林中人,对收徒传法之事瞧得极重,出家人没有子女,一身本事全靠弟子传宗接代,衣钵的授受更是头等大事。法王既动此念,便将攻打襄阳、胁迫郭靖的念头放到了脑后。
至于新修版法王对郭襄重重慈爱表现就更不用提了,最后郭襄得以生还也是金轮援手。
3、恕我眼拙,除了对龙象功境界方面的填补外,后面的内容我个人看不出半点联系。
4、此文之金轮还是不是原著之金轮?
因此法王第二次出山,明是向中原武林复仇,实则是寻找合适的“智慧女”, 帮助自己继续修炼《龙象般若功》。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法王遍寻大江南北,阅女无数,藏地女子技术好但肤色太黑,草原女子笑得好但体态臃肿,江南女子肉软但德行不够。法王走过大漠走过雪山,走过西域走到中原,走过长安走到江南,所见女子千千万,却无一令其满意,直至遇到了郭襄。
法王心知,若能收此女为徒,真心实意的与自己阴阳交汇,龙象双修,则大事成矣,冥冥中,法王耳中似又响起了大日如来那沉沉的低语:“离欲清净故,以染而调伏。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我真的看不出来这是原著的金轮。
综述一下吧,省的打的字多了有歧义:
1、楼主写的很多想的很多辛苦了,但是我看了楼主的分析后从论据到结论并不信服。
2、我很奇怪楼主为何觉得是在道德角度被指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