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华山论剑:一场豪气干云的闹剧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路过,好文顶之。

不过各路疑惑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金庸的BUG”。

《射雕英雄传》本来就是金庸第一部自出机杼的长篇小说(书剑整体还是守旧的路子),期间对于很多内容推敲考虑本就不甚详尽,看点也不在于此。

83版影视剧将黄药师、欧阳锋全都设计成五六十岁左右的形象,洪七公更是从中年汉子变成了耄耋老翁,这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读者对于这些人的印象,书里面说的十几年、四十几岁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这也不是说类似的问题就没得讨论了,毕竟讨论的乐趣绝不是用BUG做结语。

王重阳召开华山论剑,其初衷是消弭为了《九阴真经》而产生的江湖仇杀(九阴真经为神马这么有名、为神马这么多人知道不知道……这只能说是情节需要了,连黄裳一段都是金老后补来堵窟窿的……)。

那么王重阳首先就应该把九阴真经抢到手并且保存到华山去。于是在这个期间,天下武艺前几位的人他心里也基本有数了——就是他对付着最头疼的几个人……因此王重阳请的就是这几个,再加上一些江湖上公认水平不弱的。至于其他山林隐士为神马没提?首先金庸不想提,其次这些人又不来争夺九阴真经,王重阳没得给自己找对手作甚,最典型的就是林朝英。

于是华山论剑的主要参加者就是这次《九阴真经》争夺大赛中实力最强的几个。

至于这七天七夜是怎么比试的,有人说是生死相搏,我觉得根本不会如此。从后来五绝的交往上看,彼此之间只要不撕破脸,还都是互相欣赏互相敬佩的状态,说明当年仍然是点到即止的文斗而不是生死相扑的武斗。

可以这么想象一下,五个对于武术这个专业领域都有这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且都有很强烈的研究欲望的教授级人物凑在了一起,想不把这次比试变成交流研讨会也不太可能罢。而这次研讨会也显然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大讨论(王处一语),甚至有人还擦出了友谊的火花(洪七公和段智兴),说明这是一场河蟹的大会,健康的大会……

“华山论剑”这个名头自此开始,第一次属于针对九阴真经的小范围交流会,但已经打响了品牌。到了第二次论剑就已经有江湖妄人纯为第一的名号来参与了。

关于“武德”,这是射雕的主旨,因此丘处机的话还是可以信服的。至于王重阳,天下五绝里面只有这一位始终奋斗在抗击外族侵略的战场上,比起自我解脱的黄药师、与毒为伍的欧阳锋、行侠仗义的洪七公、偏居一隅的段智兴来还真就是高了那么一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1、全真教主、桃花岛主、丐帮帮主、大理段氏家主、白驼山山主、铁掌帮帮主——这几个名头显然是在华山论剑前确立的,因此“这些人是高手,且是江湖上有名的大高手”这个结论应该在华山论剑以前就有了。

2、华山论剑论的究竟是“武学”还是“武艺”。这二者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区别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不管论那个都得打,不同的地方在于如果是“武学”那么这的确是个沙龙性质的聚会;如果是“武艺”这显然是一场锦标赛。

从前后文看,华山论剑的打斗气氛是比较平和的,与会者并未因此结下梁子,且有现场证明存在武学上的交流,因此个人也倾向于这是一场武林高手论坛的说法。

3、华山论剑的目的。必须明确华山论剑的目的是《九阴真经》,是主持人王重阳根据个人判断从参与夺经的选手以及天下有名望的选手中甄选出来的(个人不认为段智兴和裘千仞也参与了夺经)。同时从江南七怪的视角可以看出,这个结论是当时武林公认的。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射雕》背景设定之一的“五绝”、“第一次华山论剑”,其本质绝不是故事情节。王重阳的眼光此处指代的就是作者金庸的眼光,因此为什么这几个人年纪不大就是武林第一流中的顶尖这个问题其实不用探讨,这就和武林里为什么会有铁掌帮一样是作者的设定。


又及:欧阳锋是西域人,在登陆桃花岛求亲之前显然还是一个普通的江湖客,因此西毒之毒,是指他的善于用毒而不是其人本性毒辣(至于为什么读者只记住他武艺高强而不是毒艺高强,和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毕竟是五几年的老作品了)。铁掌帮裘千仞能被江南七怪和归云庄如此敬重,说明在投靠金国的事情暴漏前名声也并不太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1、沙龙也好,论坛也好,“比武”是华山论剑的主要内容。所谓“沙龙、聚会”等等的说法并不是否认其争夺的激烈和参与众人的执念,而是认为这种执念是保持在相当的克制以及风度之下的。这并不是什么你死我活的斗争,与会者也没有因此结下梁子。

2、“天下第一”不仅仅是《射雕》,也是那个年代相当多的武侠小说中的一个执念,这也是小说的背景设定之一。在《射雕》里,对天下第一最执着的无疑是欧阳锋,其他人即使云淡风轻如洪七公、洒脱自然如黄药师都不能免俗。

3、华山论剑的权威性,从小说里诸人的态度(全真七子、江南七怪等)可见一斑。不可否认的是,自从第一次华山论剑之后,江湖上针对《九阴真经》的争夺基本已经停止了,甚至相当多的江湖人并不知道这段故事。这起码说明第一次华山论剑的结果在争夺九阴真经的人群中,是具备绝对权威性的。

4、所谓江湖隐藏的高手,射雕书中根本没有提及,而从书中人物的表现以及后续作品中的表现看,即使存在这样的人,也很难站在超过旧有五绝人物的高度上。

5、金庸的每一部作品只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一个世界。用看待一个世界的眼光去审视一部小说,乐趣固然不少,但未免有吹毛求疵之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QUOTE:
原帖由 luke19821001 于 2012-3-5 10:40 发表


你这样解释第一次论剑或许是可以的,但是如何解释第二次论剑呢?

第二次论剑是由第一次论剑的主要成员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同时并不局限于第一次论剑的参与成员(比如裘千仞),也可以推荐人员(比如郭靖的参与)。

第二次论剑的主要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和第一次也有了很大的不同,第一次的参与者除《九阴真经》并没有其他的矛盾和冲突,或者说冲突并不尖锐。但第二次论剑参与者之间的恩怨情仇则比较复杂,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武学聚会来解释了。最后的胜利者虽然是欧阳锋,但欧阳锋本人却处于疯癫状态,因此第二次论剑其实是个没有结果草草而终的结局。

到了神雕结尾,那一次与其说是论剑,不如说是这个聚会的几个主要参与者的旧地重游和旧梦重圆,与武学关系已经很淡了,估计也是华山论剑这个武学论坛的最后一届。

就我个人看来,华山论剑如果要做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应该是一个小范围的精英研讨会,由于该研讨会与会者全都是当时公认的精英人士,所以其成果能够得到江湖上的整体承认。

其实“天下第一”这个名头谁都可以按一个,只不过历来武无第二,敢叫响这个名头的人自然要做好被人挑战的准备。华山论剑的结论并不是一个封神会,如果不是五绝在江湖上得到了公认,早就和第三次华山上那些胡乱比武的人一样被撵下去了,又怎么会屹立那么多年。苗人凤“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外号是自己安在自己头上的,但也是自己守住的。他们的精英化既是金庸先生定义的,也是可以从小说中得出结论的。至于隐藏于山林之间的莫名高手,小说里没有,自己补充也就没有意义。

简而言之,聚会本身神马都不是,问题在于参与的人。你我若是组织个第N次XXX武侠文学论坛,参与者都是我们这样的,那最后无非就是一场闹剧。但如果是同样的名字,是金庸先生主持各路老妖新秀捧场的话,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样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提醒楼上针对“YY”一词纠缠的各位,斗理,不斗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QUOTE:
原帖由 luke19821001 于 2012-3-7 10:21 发表


你的论点是第一次论剑冲突不尖锐,但是你又如何解释欧阳锋偷袭夺经,王重阳早已算计诈死呢?很明显王重阳知道欧阳锋对于九阴的重视程度。裘千仞打伤(死)段智兴的儿子(他以为是段智兴儿子)这事情离第一次 ...

第一次论剑的冲突是否尖锐,是需要和后几次比较的。在第一次论剑时这几个参与者彼此间并没有私人恩怨,一切纠缠都是从《九阴真经》和天下第一这两个出发。

欧阳锋和王重阳的冲突根源是《九阴真经》,没有这部书欧阳锋和王重阳什么关系也没有。欧阳锋上全真教发生在论剑之后很久,王重阳即将去世的时候,也就是说欧阳锋因为得到了机会激化了一直被王重阳压抑着的矛盾。至于为什么王重阳就能看出欧阳锋是个坏人这就属于作者的上帝视角了。从欧阳锋一生的履历看,说他是个小人一点不错,但说他是个有野心的大恶人……和其他几部书里的BOSS们比起来还真差了很多。

至于裘千仞“打伤”段智兴孩子的事件,更可以看出这种矛盾的隐性。裘千仞要做的只是让段智兴救子(如果那真是段智兴的孩子估计段王爷也真不会犹豫)耗费功力,以此消去自己的一个强劲对手。这两个人本身并没有什么恩怨,裘千仞也不希望留下马脚结下梁子。

这里需要注意:第一次论剑期间的矛盾,不等于这几个人一辈子发生的矛盾。我们的重点还应该放在论剑期间上。


第二次论剑的表面矛盾则是“天下第一”了。可实质上前来参与的几个人里,一灯是为了了结和周伯通、瑛姑的一段恩怨。裘千仞前前后后被人寻仇锄奸已经牵扯进去前后五绝的三个人了。欧阳锋则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和郭靖、洪七公等人结下了很深的仇怨。从对待天下第一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一灯毫无兴趣、黄药师洪七公也不是非常重视、裘千仞倒是很热心、欧阳锋依旧很执着、周伯通估计是来找架打的、郭靖则基本是被媳妇赶鸭子上架……

因此我说第二次论剑的矛盾重点不在论剑本身,而是参与者之间的恩恩怨怨。比起第一次论剑的云淡风轻(不排除有人是装的)来,这当然更尖锐。


另一个问题是眼光问题。

首先王重阳死了,全真教却顶着他的徒子徒孙的名头,丘处机推荐了郭靖基本就是全真教推荐了郭靖,这似乎没什么不妥吧。

其次是黄药师的眼光。他的眼光未必高明,但也不至于老眼昏花。他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当然按照第一次华山论剑时候五个人的水平衡量的,然而他自己也承认,没想到这么多年下来别人也没闲着,都练了一身惊人的本领,大家是齐头并进。如果看到欧阳锋和洪七公比武之后黄药师还以为自己天下第一,那他确实眼光有问题。可他看了几眼就内心感慨上了,不正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么。

至于郭靖的实力波动黄药师和洪七公看不准,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说明。郭靖从大漠到华山这一路上被欧阳锋、周伯通、裘千仞等人逼着练九阴真经练了好几个月,算上他和黄药师等人分别的时间具体没算,但也可以以年计算了吧,这要是还能让他们看的准那就闹鬼了……
其实金庸小说里面关于几个主要武学宗匠交手前后的各种环境和原因交待的还是比较细致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0 16:3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49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