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甲乙丙jyb 于 2011-1-7 19:18 发表
1、正是因为作者强调了黄忠的年近六旬,所以我们才更不应该忽略年老对武力的影响。而像徐晃这种经推测后期也已经50多岁的武将,由于作者未刻意交代,反而可以忽略年老对武力的影响。
2、颜良被斩的原因原 ...
我想还是先阐明我对《三国演义》的看法吧。《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般故事,除作者编纂外,大多数都源自民间传说、坊间评话以及戏曲等,而从毛本和嘉靖本的对比上,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嘉靖本的行文风格更贴近于评书话本。既然源自此处,那么《三国演义》就不可避免的要为情节的华丽、曲折来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或者是夸张的修饰,书中八十二斤的关刀、老将军黄忠等等都是这些符号中的一个。(个人猜测,戏曲《战长沙》的历史祖本或许还要远过《三国演义》)
由此,个人以为“老将”黄忠,其实只是一个吸引人的噱头,是一个看点。而作者本人全无用“老将”来点明壮年黄忠如何高强的意思。也没有必要去为了这个挖空心思。而且《三国演义》里面老将较之壮年没有较大的水平波动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赵云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至于斩颜良诛文丑,我建议甲兄且跳出武评的圈子来看。首先作者用了这么大一段笔墨来描写这段故事,显然不是为了贬低关羽,事实上关羽正是全书力捧的人物之一。既然不是为了贬低关羽,还要这样浓墨重彩的描绘,那么作者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是用这两个人头来衬托关羽的武艺高强。(类似的还有三英战吕布,那场争斗也显然不是为了表现吕布英勇无敌,然而却用了三打一这种轩辕武评很难接受的方式。)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认知的差异,在我们看来,完全不同于温酒斩华雄,这两场似乎都有取巧的嫌疑,这又怎么能够衬托出关羽呢?
这就要涉及到我所说的,古人对于描绘一个武将武艺高强的手法了。不仅《三国演义》,包括后来的说岳、隋唐诸本,都存在着主角力敌不能取胜,然后以巧或者用杀手取胜的描写,这种让武斗过程跌宕起伏的手法是评书里面惯用了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打斗不是平淡如水,而是惊心动魄勾人心弦。在评书版的三国里面,也有刘备暗瞩颜良的桥段(嘉靖本虽然没采用,但是留了一首赞诗做尾巴),而诛文丑,则是关羽败中取胜用了拖刀计的结果。而这些描绘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听众觉得主角武艺高强,即使面对难以战胜的对手,也有办法击败。暗器、拖刀计、回马枪、撒手锏、甚至长坂坡不许放箭之类都是为了这个服务。这个套路,换到轩辕盛行的武评标准里面,估计肯定是不会被承认的。但事实上这又一直存在着,而且在潜意识里影响着大多数读者的认知。究其根本,书还是那套书没变,是看书的人视角变了。
PS:如果按甲兄那种想法去安排关羽斩颜良,武评倒是没有争议了,但这场打斗却平淡如水,没了半点趣味。《三国演义》的平手交锋也不是没有,如孙策对太史慈、马超对许褚、张飞对马超,正面交锋不过是“二人大战N百回合”一句带过,真正让这些较量使读者觉得印象深刻的还是下马乱打、裸衣拼杀、挑灯夜战、互放暗器这些桥段(即使如此,全书有这三场其实就已经有些多了,神亭岭和张马战就略有点雷同的意思)。小说毕竟是小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读的有趣,看的过瘾,而不是为了在一个严谨的平台体系之下再去编纂故事。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11-1-8 10:1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