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从汉中争夺战武候那一“叹”谈开, 此文重在贬孔明全能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一笑一叹,的确效果迥异。笑更近乎是智者之间的相轻,表现的孔明智珠在握的形象。叹在某看来则更有智者相重,惺惺相惜的意味。一字之差,的确效果不同。然而在自家军营里对敌家贼酋大发感慨,往小了说是不合时宜,往大了说有慢军嫌疑,孔明纵然要叹,也不当在刘备面前叹。故而毛氏等本的笑字,也不是没有道理。

“老曹虽然“奸雄”帽子已经扣个很多年,但是下三滥的诡计却是始终不会。”曹孟德不会下三滥的诡计?个人的确对南飞的“上三滥”“下三滥”六字十分不解。孔明这条计策不过是诈劫营乱军心的疑兵之计,目的则是让曹军后退不再据守汉水(读南飞前后文,似乎以为孔明便凭此计取汉中?用疑兵的宗旨不假,但是单讲这一计,未免太偏。)。而若连这算下三滥的话,那勾结内应里应外合为何不算?诈死营中引军来袭为何不算?穿敌军服轻骑劫粮为何不算?更不用说那借人头稳定军心,假梦游明哲保身之道了。

汉中之战,本就不是一计一谋所能成事。统帅按谱派兵,用人得当达到目的就是统帅的战术合理。黄忠、法正、赵云固然有功,然而
孔明曰:“汝以二人老迈,不能成事,吾料汉中必于此二人手内可得。”
孔明曰:“既将军要去,吾使一人为监军同去,若何?”
孔明曰:“你可与赵子龙同领一枝兵去;凡事计议而行,看谁立功。”
这三句话,难道是白说的么?而汉中之战胜利的天平倾向于刘备一方,则是前后数战逐渐达到的结果,汉水边的争夺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是这些战果累积起来造成了曹操必败的趋势,更不是一计一谋所能达成的效果。法孝直反客为主胜了夏侯渊,刘备、孔明又何尝不是反客为主胜了曹操呢。

凑个趣儿,若以武评写此段,当是孔明与曹操在汉中一场大战,操渐渐力怯。斗到四十五合,操一刀却砍个空,吃了一惊,拨马往本阵便走。刘备阵上张、黄、赵、魏四将齐出,杀的曹军大败。乱阵中魏延窥得曹操较亲,一箭射去正中曹操,操带箭败回长安去了。

至于六出祁山(即使是演义,严格来说也是三出祁山),孔明已经失去隆中对的条件,而仅剩下西北用兵一途。第一出败于街亭用人,而非战略不当(魏延那条扒干净就全都是“我以为”的险计纯属胡说八道,不值一提)。后两次则是司马懿拒不交锋,借地势严防死守,虽有军有将却无用武之地。最后都是被耗走(其一是耗尽了粮,其一是耗掉了命),当真交锋时上方谷之噩若无天降大雨,孔明早已成功了。

至于南征,孔明七擒孟获收服的是生人之心,祭祀泸水收服的是死人之魂,个人以为情节安排合情合理,虽然于史未必符合,然而毕竟小说是文艺作品,捧着历史挑毛病最不可取。七擒孟获,从一开始用诈败计,到后来孟获手下酋长皆反,孟获不得不求助于外国来看,收服的又何止是孟获一人之心。至于三不易论,则是孔明平蛮的政策部署,可以说是后世蛮方不反的总纲,如果真是后人插入的话,那么此人于《三国演义》之日臻完美,功莫大焉。

最后言及一事,罗贯中著三国固然是精品,然而其人受民间戏曲、传说、话本影响极甚,所照抄者不单单有史书,还当有大量通俗的的民间话本,这就造成其文虽然大处极佳,但很多雅致的地方如南飞兄所指并不完美。后人对此等处加以删改增补,作为完成一部文艺作品来说,事实上是超越了罗氏的。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10-2-16 11:3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呵呵,南飞兄过年好~

其一。阴谋阳谋之论个人倒是表示赞同,这阴谋阳谋的划分似乎和南飞也不差多少,然而落实到具体实例上则和南飞迥异了。

阳谋者,在我看来可以称为台面上的谋划,就好比下象棋,棋盘之上黑红两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斗得是谋划。三国里的例子比如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司马懿五路调兵都是明白清楚,诸葛亮也是见招拆招,皆算于庙堂之上。又好比仲达屡次抵御武侯北伐,蜀军利速战,魏军利久战,两边也是清楚地很。于是诸葛想法设发迫司马出战,司马想方设法安抚将士拒不出战,也是台面上的军争。

阴谋则和阳谋相反,是背地里的谋划,利用的或是双方信息的不对等、或是对方的性格弱点。这样的计谋多挂上了诈字,比如诈死、诈降、诈截营等。又或者勾结内应,甚至是武侯经典的空城计,都是居于人后的计策。例子比比皆是,也就不用过多列举了。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我国传统提倡光明正大,因而“阴谋”一词往往和贬义挂钩。但如果纯讲究阴阳谋划的话,这里的“阴谋”个人以为应该客观的视之为中性词,而不是贬义。

由此我想也可以得出为何我和南飞对于同样的实例评断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了。

附一点,在我看来似乎军事上的“有所不为”更多的是指杀俘、杀降、屠城、戮民、变节一类,至于各种计谋,倒还真不在此范围之内。

其二。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曹操、孙权甚至吕布袁术等的军营里,主公的作用的确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刘备集团这方面比较特殊,刘备只负责指导大方向,具体实施往往由诸葛亮一力而成。这其实是不符合实际的,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而不是历史,所以我想也可以接受。因此“二打一”这个说法看刘方,个人还是不太赞同的。

又及:此时的曹操的确是智孤计独,和官渡前后相比大不相同。在我个人看来,这也是罗氏对曹操人物刻画的细致所在。我眼中《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一个不断转变的形象:他从早期对汉朝忠贞不二,到逐渐迷失,到最后以周文王自居是其内心操守的转变过程。而这一转变过程也照应了他从早期广纳贤才兼听明断,到赤壁时志得意满渐生骄纵,到汉中前后刚愎自用不纳人言的变化路线。

其三。为什么说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没有意义我也已经阐述了。诸葛亮说魏延小窥魏国人物,司马懿又提出子午谷可行,不正是说明按演义里魏国完全有可能预测到子午谷这条计策么?

诸葛北伐不是坚持奋斗考清华,而是下定决心考清华,但万一考不上也要保证能进北大(这比喻无关各校实际情况)。一员上将,五千精锐,魏国损失得起,蜀国损失不起。就好比下军棋时,我方就剩下一个军长,对方司令军长炸弹等还有一堆,那当然不敢横冲直撞。

其四。南中攻心一段,看南飞兄言语,似乎认为罗贯中写此段书不但不是褒颂诸葛,反而是暗贬诸葛言行不一?这个观点在下实在是难以苟同。事实上从南飞前后文里,在下暗自揣测南飞兄似乎认为《三国演义》对曹刘的态度是明贬褒暗褒贬?与这一点上我想是根本上的理解差异,这个姑且存异吧。

在我看来,《三国演义》嘉靖本里已经表现出了很鲜明的尊刘贬曹的立场,而毛本不过是让这种立场从某种程度上更纯粹化。
至于满清云云,在下更是一头雾水了,毛氏父子又不是受命改编,毛本出现之后也不曾听说文字狱落到嘉靖本的头上,这干满清何事?

其五。愚以为《三国志传》并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祖本,罗贯中仅仅是和参考茶馆说书的话本,梨园戏子的剧本一样参考了这个本子。同时我也不觉得中国自古至罗贯中写三国的小说只有《三国演义》一本。这就好比央视可以拍《西游记》电视连续剧,地方台也可拍,港台更可以拍,三家上映时不能说因为央视拍的早,就是其他版本山寨央视的一样。

其余,个人以为罗贯中固然是大才,但《三国演义》的精密程度还没达到《红楼梦》那种字字珠玑的地步,寻章摘句的推敲法未必适合用来阅读《三国演义》。而人物的丰满写实也绝不是简单的指写某个人物时不忘捎上些糗事。

再及:四大名著三国垫底这说法……《红楼梦》不提也罢;《水浒传》各有所好,也姑且不去争它;那《西游记》也被南飞排于三国之上?即使是讲南飞所认为的毛氏本,我也实在不敢认同。

最后说一点个人小小的坚持,我看的是《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因此只要此书内容可观,是否仍保持了罗氏原貌这种问题在我看来毫无价值。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10-2-18 18:04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5 21:3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22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