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司马懿和吕岱的经典之战<<原创>>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提一句孔明北伐。

诸葛亮北伐数次,攻城略地的战果的确不大,但是后来汉中充沛的人口从何而来?姜维的数次北进靠哪里在支撑?军事和经济是紧密相连的,军事目标的根本目的之一是经济目标,而不是玩游戏一样的占领几个城池才算成功。

而且诸葛亮主动北伐的次数只有三次,时间上每隔三年一次,何来劳民伤财?另两次一次是配合东吴,派遣陈式领军北进,随即撤回;一次是魏国南下,进行的防御战。

南中复叛....君不见孙权的山越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已经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了,诸葛亮同志要是能在生前死后把这些问题都处理完毕,那么他的头衔就不只是政治家,而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政治家了....

从政就不说了,按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当时蜀国军民心目中的地位几乎和今天的周总理仿佛。而诸葛亮在军事史上的地位一直也得到了历代兵家的肯定。武庙里面从来就不缺他的塑像。今人又怎能凭借已经散佚的可怜的材料来妄加翻案。

又及...吕岱竟然被定义成二线将领.....吕岱南略之前是多少人打击山越为他铺路......孙权已经在南面经营了多少年,诸葛亮入蜀才多少年。

所谓因人成事,诸葛亮南征平定的迅速而有效,北伐面对的,则是魏国的精兵勇将。司马懿和吕岱面对的则是一撮地方军阀....以弱击强和恃强凌弱做对比,是否不太公平。假设让诸葛亮去守辽东或者交州,司马懿和吕岱难道还会有这样的成绩?!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08-6-7 08:3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回复 #8 人中吕,鬼中羽 的帖子

公孙家在辽东盘踞多年,然而公孙家那几个人的确不如诸葛亮。刘焉刘璋父子盘踞西川多年,不也一样为刘备所得么。军事战略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人成事的。同样的资本,在诸葛亮的手里调度,和在诸公孙手里调度,结果就未必相同。说白了就是公孙家那几个没有诸葛亮和司马懿会打仗。

诸葛亮的几次北伐。

第一次,发生在建兴六年(注意,此时距离南征已经过去了三年。多一句嘴,诸葛南征春天走的,秋天就摆平回来了,也不知道怎么就被楼主认为不如司马和吕岱了)

第一次由于马谡不听调度失败,和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有什么关系?这次北伐前期战果极其丰富,如果街亭马谡按诸葛亮部署,西北局势犹未可知。

第二次北伐(姑且算是吧)就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当年的冬天(这究竟算不算北“伐”您可以自己估计一下)。在陈仓“围陈仓,粮尽而还”,注意,古文“还”是主动撤退的意思,和“败”“走”可不是一个含义。在曹真传里面记载的是”不能克“,也没有兵败的记录。而且从记载上看,陈仓围困时间也不会超过二到三个月。全军只带了这么点粮食,连张合都知道诸葛亮“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难道诸葛亮会在粮食不足的条件下北伐?一次北伐失利也不会给诸葛亮这么快就起兵的能力,因此不像是大规模北伐的样子,而仅仅是为了拔去陈仓这个要塞。撤兵的时候还捎上了王双的脑袋。这也就是您所提的败于陈仓。

第三次对北用兵,是第二年,也就是建兴七年“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这个结果也说明这仅仅是一次局部战斗。而且是诸葛亮胜了。

第四次对北用兵是建兴九年,也就是第一次北伐三年后。史书诸葛亮传记载很简略“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而相关张合的记载里也仅仅是诸葛亮见魏军势大退军,而没有战败的记载。

第五次北伐是三年后的建兴十二年,诸葛亮这次北伐就没打算速战速决,而是步步为营反客为主。可惜在军中染病而亡。即使如此,司马懿在参观了诸葛亮扎营布垒的遗址之后,还给出了“天下奇才”的评价。

诸葛亮五次对北用兵,三次北伐,虽然功不显于夺土,但徙陇右以充汉中,把汉中最初的十室九空发展成日后北进的军事要地。运动战中不见显败和军事失误(当然,用人失误是有的),更能击杀对方大将。功勋仍然不可磨灭。三次大规模北伐都是休整三年才发动,说明诸葛亮还是很注意与民休息。从其死后百姓的态度来看,更不能把穷兵黩武的帽子扣在他的头上。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诸葛)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我看史书一向不细,您所列举的数万损失,被我忽略没能看见,又没能找到。还望您能指点一二。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9 01:0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40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