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煮酒正熟 于 2010-2-1 13:50 发表
恰恰相反。我觉得嘉靖本远远优于毛本,恰恰在于它没有将人物脸谱化,而毛本却将人物脸谱化。嘉靖本绝不讳言正面人物的缺点、污点(无论是能力上的污点还是道德上的),也不刻意掩饰反面人物的优点。所以无论正 ...
究竟是人物被脸谱化了,还是现代人的阅读观念阴险化了?究竟是读小说形成了人物的形象,还是先在心里有了一个人物的形象再去套回小说?
对于诸葛这段表现,我不否认可以达到兄所指的效果(当然,我也不完全认同),但在对这个情节的处理上个人感觉生硬而不协调。人物行为的巨大反差让人感觉这个人物不是丰满的,而是被撕裂的,因此在我看来与其保留这段情节,还不如毛本删去来得干干净净。窃料此处大概是元明时杂剧或者话本的桥段(就如同刘备暗嘱颜良一般,嘉靖本虽然没有这个情节,但保留了那首赞诗),而罗氏直接取材,并未加以调和。
ps:对于一个人来说,文学鉴赏力当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逐渐精深的,当然对于不同的人幅度不同比较的结果可能有所不同。然而文学鉴赏水平高低不是读者是否可以阅读一部作品的标尺,更不是读者可否对于这部作品发表其感想的标尺。在一部作品面前,耄耋老者和垂髫稚童的发言权是完全平等的,并不因其文学鉴赏力的高低而有所异同。同时我想,当他们观念相左的时候,老者似乎更当是有理有据阐明观点的一方,而不会端起架子扔掉书本训诫稚童鉴赏力太差。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10-2-1 16:31 编辑 ]